超高層建築不再怕「震」

2021-01-21 科學網

 

■本報記者 甘曉

2015年,總高度為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正式對外營業,這是世界第二的超高層建築。截至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擁有超高層建築最多的國家。

同時,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我國60%以上地區處於地震設防區域,超高層建築的抗震性能受到極大關注。在土木工程業內人士看來,超高層建築地震災變機理和控制技術成為超高層建築結構設計與分析的關鍵。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重大研究計劃「重大工程的動力災變」(以下簡稱「重大計劃」)中,研究人員通過八年努力,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多項突破性進展。

該重大計劃集成項目「重大建築與橋梁結構地震災變集成研究」負責人、大連理工大學和瀋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宏男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集成項目建構了超高層建築結構材料與構件模型,對超高層建築結構地震災變機理開展了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同時對超高層建築地震災變過程開展了控制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在工程實踐中得到了成功應用。

在超高層建築結構材料與構件模型方面,研究人員圍繞鋼筋混凝土材料本構關係,針對混凝土材料構成性質的隨機性和受力行為非線性開展了研究工作。「將混凝土隨機損傷力學的新型理論應用於混凝土材料、構件和結構的非線性分析,可以更加準確地模擬混凝土的非線性行為。」研究人員表示,鋼筋混凝土構件動力恢復力模型也是該項工作的重點。他們圍繞地震作用下材料的應變率效應對鋼筋混凝土構件和結構動力響應的影響,開展了一系列試驗研究,並基於國內外133個構件的靜、動力加載試驗數據,建立了不同地震速率下鋼筋混凝土構件動力加載的開放性實驗資料庫。

在超高層建築結構地震災變機理分析與數值模擬方面,研究人員開展了複雜混凝土空間結構動力災變機理分析,建立了重大建築地震災變數值模擬方法。研究發現,地震作用的隨機性會導致超高層建築結構發生不同倒塌破壞模式。李宏男指出:「這是由於在結構發生初始損傷後,後續損傷路徑隨地震動作用路徑的隨機性改變而改變。」此外,他們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600米級超高層建築地震倒塌全過程模擬,深入揭示了超高層建築的地震災變機理;提出了建築結構非線性分析新方法——擬力法,其計算效率較商業軟體有較大提升。

模擬機理取得進展後,研究人員圍繞超高層建築地震災變過程控制開展了諸多研究。例如,基於最新功能材料研發了包括納米流體阻尼器、壓電自集能性磁流阻尼器、金屬橡膠緩衝阻尼器等新一代高性能阻尼器。同時,進行了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對高層結構的振動控制研究,為設計提供了依據,最終在上海中心超高層建築中得到應用。

此外,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開發的新型高性能組合剪力牆和組合柱構件已在北京中國尊、天津117、大連國貿中心大廈等重大工程中得到了應用,開發的可更換連梁的剪力牆在天津117、北京三才堂大樓、西安市中大國際項目等高層住宅建築得到應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八年來,研究團隊走過了一條從理論到應用、從機理模擬到工程實踐的道路,為我國超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及相關規範編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科學報》 (2017-03-27 第6版 基金)

相關焦點

  • 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築工程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日本是地震頻發地區,一般的小地震,對於日本公民可能早已習以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級大地震,也沒有房子被震倒,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裝配式的建築,柱子和梁都是現場拼裝而成,這樣的房子遇到大地震真的安全嗎?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築工程的房子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 周緒紅:讓國外的超高層建築借鑑中國技術
    來源:重慶日報網原標題:讓國外的超高層建築借鑑中國技術周緒紅 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以前,國外出現摩天大樓帶領團隊在高層和超高層建築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研究成果的就是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9月22日,在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周緒紅獲得科技突出貢獻獎。「在建築領域,100米是高層建築,超過100米就是超高層建築。超高層建築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國家技術、水平的象徵。」
  • 「我國超高層建築發展現狀及案例介紹」專題講座
    浙江在線·住在杭州網5月28日消息 5月22日下午在浙江工業大學師生活動中心,由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工大設計集團」)特邀的同濟大學校長助理、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結構總工程師、英國皇家註冊結構工程師丁潔民作了題為「我國超高層建築發展現狀及案例介紹」的專場講座。
  • 超高層建築中高區除溼問題的解決方案
    摘要介紹分析了超高層建築中高區的除溼問題,並提出除溼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實際工程對U型相變節能器的應用進行分析。目前超高層建築越來越多,由於暖通系統問題,導致高區冷凍水溫度偏高,除溼能力大幅下降,因此,開發節能高效型的除溼技術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 超高層建築中高區除溼存在的問題目前超高層建築的空調製冷系統一般採用以下方案:地下室設置冷凍機房(或集中換熱機房),冷凍水(6/13℃)通過豎向管井分別供至建築的低、中、高區。
  • 颱風中搖晃的超高層建築們
    在表面維護結構的抗風設計方面,主要是指建築外表面的圍擋物品,如門、窗、外牆等。對於現代超高層建築來說,最主要的圍護結構就是玻璃幕牆。這部分的抗風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風洞試驗測出其表面風壓係數或體型係數,從而計算出作用在維護結構上的風壓。通過這些得到的風壓便可以對維護結構進行設計。
  • 超高層建築10kV應急電源系統的應用研究
    導言:通過對超高層建築應急電源供電系統的多方案比較,展開技術經濟分析,選擇最佳的超高層建築應急電源供電系統。應急電源系統是超高層建築供電可靠性的重要保障超高層建築隨著建築高度的提升,供配電系統的應災能力、供電的可靠性和持續性要求進一步提高。
  • 杜拜新地標的結構設計與特殊施工,挑戰新型超高層建築
    連廊「THE LINK」在100m高空處將兩棟300多米高的超高層建築連接在一起,形成結構上和功能上一體化的建築,堪稱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挑戰。日建設計曾經為包括東京晴空塔在內的眾多超高層建築進行過結構設計。我們利用在日本國內積累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在世界各地開展設計工作。
  • 暖通設計師必備的,超高層建築空調負荷計算方法,北京院這樣計算
    一、概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新建超高層建築的數量和高度不斷增加,已經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廈建築高度為632米,在建的北京中國尊大廈設計高度為528米。超高層建築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 南昌高新未來標誌性建築:三棟超高層集體出地面!
    近期,據觀南昌360關注到,除了沿線再度規劃景觀天橋及瞭望塔外,周邊銜接的商業配套整體建設正在持續進行中,特別是位於地鐵4號線魚尾洲站的新力新生薈及超高層辦公項目,最近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將成為高新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現場三棟超高出地面各自實現不同新突破項目整體沿商業地塊的位置除了前期基坑支護外,內部施工項越來越多。
  • 關於超高層建築給排水設計中疑點、難點探討及解析,看本文就夠了
    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侯遠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近幾年新建的超高層建築在全國各地不斷湧現,而且有越建越高的趨勢,但超高層設計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之前很少有設計師能接觸到此類建築加之超高層建築本身無論對使用還是消防安全等要求甚高,常常有設計師對此類建築設計出現重大的系統錯誤。
  • 環球金融中心安裝風阻尼器 成為大陸超高層建築首例
    超高層建築的「定樓神針」———風阻尼器昨天亮相上海環球金融中心90層(395米),這一裝置可大幅度降低超高層建築物由於強風引起的搖晃。世界各地的很多超高層建築物都設置了同樣的風阻尼器,但是在中國大陸,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第一個安裝風阻尼器的實例。
  • 地震史上8.0強震中,對超高層建築影響大嗎?還得一個關鍵條件
    在城市碰到芮氏規模8.0級那樣的大地震,對25層以上的建築有影響嗎?另一個方式則是在超高層建築物的頂端增加質量球,以主動方式來抵消地震產生的震動與破壞!三、有超高層建築在地震中被徹底破壞的案例嗎?這棟建築在地震中已經傾斜,但從整體結構看是比較完整的,在建築物強度方面經受了考驗,關鍵應該是軟土基地基的問題,這是導致建築物傾倒的重要原因,而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的打樁深度與地基處理是非常完善的
  • 高屋建瓴,雲端論道——中物超高層調研廣州東西塔
    為探討超高層建築管理的經驗與價值,加強委員單位之間的互動交流,8月21日,超高層建築專業工作組2020年度第1期調研在廣州珠江新城展開。本次調研由中國物業管理協會設施設備技術委員會主辦。工作組特意安排委員從東塔41樓城市客廳鳥瞰珠江新城,在這個獨特視角去審視建築與城市功能空間的結合,跳出具體管理看超高層。
  • 現在建築為什麼都那麼高?不怕超級地震嗎?其實它們更怕火災
    1、建築物修形建築物外觀其實跟抗震無關,但跟平時空氣動力導致的變形與共振有關,因此現代高層建築極少出現板形建築,一般都在50層以下,甚至四方形建築也很少出現了,都是清一色流線型,極度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建築!
  • 一般的超高層能抗幾級颱風
    高層建築的動態荷載不容忽視,但要準確地確定風荷載,必須依靠風洞試驗。結構抗風設計主要分為建築表面維護結構的抗風設計和主體結構的抗風設計兩方面。在表面維護結構的抗風設計方面,主要是指建築外表面的圍擋物品,如門、窗、外牆等。對於現代超高層建築來說,最主要的圍護結構就是玻璃幕牆。
  • 超高層建築消防系統相關設計與計算方法
    臨時高壓消防給水系統的高位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積應滿足初期火災消防用水量的要求,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一類高層公共建築,不應小於36m3,但當建築高度大於100m時,不應小於50m3,當建築高度大於150m時,不應小於100m3;2 多層公共建築、二類高層公共建築和一類高層住宅,不應小於18m3,當一類高層住宅建築高度超過100m時,不應小於36m3;6 總建築面積大於10000m2且小於
  • 阻尼器讓建築變「柔軟」 「彈性建築」更加抗震
    晨報記者 鬱文豔  「地震時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築。」這是地震災害學中一句著名的話。談及地震,怎樣的建築更抗震常被人們追問。    此次日本大地震,再度讓人們認識到日本建築的抗震能力,不少建築尤其是高層建築,從結構入手,附加安裝阻尼器等,讓建築變得有「彈性」,不再直接與地震「硬來」。  阻尼器讓建築變「柔軟」    傳統觀念認為,加粗、加固梁柱等是抗地震的辦法,但日本的最新抗震技術是讓大樓適度搖晃。
  • 用ANSYS模擬超高層「定樓神器」擺式阻尼器,實現方法不複雜
    有資料表明,世界上著名超高層樓中有一半採用調諧質量阻尼器(TMD,Tuned Mass Damper),其中擺式調諧質量阻尼器(簡稱擺式阻尼器)也佔有重要地位。調諧質量阻尼器由質量塊、彈簧和阻尼組成,擺式阻尼器也不例外,一般由「擺」和阻尼器組成。
  • 大陸首個超高層風阻尼器落戶上海 重150噸(圖)
    攝影Ryanjpyle  150噸「定風珠」站上395米  大陸首個超高層風阻尼器落戶「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晚報訊 風阻尼器今天上午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90層首次亮相,使之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個使用此類裝置的超高層建築。
  • 建研院國家重點建築實驗室考察,原來大興機場是這樣做出來的!
    參觀活動安排1.下午1:30——2:15,抗震實驗室參觀,介紹建築抗震試驗的流程,分享中國尊等超高層地標建築的抗震試驗情況;2.下午2:15—3:15,風洞實驗室參觀,介紹建築風洞試驗的流程,分享大興國際機場的風雪荷載研究情況;3.下午3:10—4:00,建材實驗室參觀,介紹建築材料試驗的流程,分享建築材料檢測在工程中的應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