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諾貝爾獎首次授予了兩名中國人。這個消息在當時震驚了全世界,同時也振奮了所有中國人的心。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科學家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晃63年過去了,楊振寧依然是家喻戶曉、受所有人敬仰的中國代表科學家。然而,李政道這個名字卻被大眾淡忘。偶爾在網絡上能看到介紹李政道的文章,可大多都是把他當「工具人」,突出楊振寧的成就。
單從科學成就上看,楊振寧的確更勝一籌。毫無疑問,楊振寧是20世紀全球罕見的非常高產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涉足的領域很廣。可楊振寧的厲害,並不是大眾忽略李政道的理由。李政道本人也是數一數二的厲害,他致力於後生的培養,可以說中國物理學界的半片天都是他撐起來的。
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利克·費米。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李政道輾轉於多所美國名校任教。1955年,29歲的李政道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自1754年創立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1956年,年僅30歲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此前後,李政道還開闢了高能中微子物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響度議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為物理學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楊振寧繼續做著研究,而李政道則退到幕後專心教學。20多歲當上教授,到86歲那年退休,李政道當了60多年的教授,培養了很多學生。
李政道最值得稱讚的貢獻,就是他在1979年時創立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USPEA組織了很多美國一流高校,讓這些高校和中國聯合額外擴招一部分研究生。這些研究生能夠獲得美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學成之後還會回到中國。
據了解,李政道每年都會為CUSPEA自掏腰包達10萬美元,1979年到1989年間,就培養了915名物理學高級人才。通過CUSPEA項目學成歸國的包括: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季向東、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中科院院士林海青等等。
華爾街金融大師伊曼紐爾·德曼曾在自傳《寬客人生》中寫道:「16、17歲的理想是當愛因斯坦,21歲覺得做費曼也不錯,24歲的時候覺得做李政道就好了」。德曼還多番強調「成為李政道的研究生是每個人的夢想」,可見李政道真的是一位非常厲害的物理學家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