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氣!這位老師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2020-12-08 騰訊網

說到科學界的名師,就不得不提到劍橋大學物理系,即卡文迪許實驗室。

自這個實驗室成立之初,任教的都是有名的「伯樂」,其中最著名便是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盧瑟福,他不但自己的學術造詣很深,還培養了一大批重要的物理學人才,他的學生中有6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有一個諾獎由兩位獲得者共享),此外他的3位助手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然而,更重要的是,當年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幾乎包攬了全部原子結構的研究。

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當年劍橋校園裡的這段傳奇故事吧~

1

瑞利——物理學的伯樂

故事還得從盧瑟福的師爺——瑞利男爵三世說起。

瑞利男爵三世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幾乎通曉整個經典物理,在波動理論、熱力學、電磁學、流體力學、光學等領域都頗有建樹。

他最著名的發現便是瑞利散射,解釋了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在我們指尖科技館系列漫畫中就曾為大家介紹過這一原理。

當微粒尺寸遠小於藍光波長時會發生瑞利散射

1884年,瑞利時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然而此時的瑞利年事已高,準備把實驗室主任的職責交給更有才能的年輕人。

然而,令全英國學術界震驚的是,瑞利竟然要把職位傳給他的學生,一個剛剛從劍橋畢業不到一年的年輕人——約瑟夫·約翰·湯姆遜(Thomson Joseph John)。要知道這個職位的競爭者可都是當時已經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不過事實證明,瑞利沒有選錯人,湯姆遜不但通過了劍橋大學嚴格的考核,成功當選主任,而且還成功發現了電子,詮釋了陰極射線的本質,解決了困擾學界近20年的難題。

陰極射線在磁場下偏轉

更重要的是,湯姆遜提出「原子可分」的概念,否定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的學說,認為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打破了統治西方200餘年的「原子論」,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湯姆遜棗糕模型

2

湯姆遜——兩句話「成就」兩個諾獎

湯姆遜的成功離不開他老師的幫助與認可,湯姆遜自己在成為劍橋教授後也繼承了他的老師瑞利「慧眼識英才」的能力,並且性格和藹可親,關愛學生,在劍橋學生界受到一致好評。

1895年,盧瑟福被招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了湯姆遜的學生,備受湯姆遜賞識。僅僅學習了三年,就被導師湯姆遜推薦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擔任物理教授,從事放射性現象研究。

當時,盧瑟福年僅27歲,比湯姆遜接任瑞利當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還年輕1歲,讓他更想不到的是,老師的一句推薦,竟成就了他的諾獎之路。

來到麥吉爾大學後,盧瑟福被安排研究鈾巖的放射性。經過9年的潛心探索,終於在1907年成功解釋了放射性現象的本質,次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天然放射現象的解釋

在後續的研究中,盧瑟福又和他的助手通過α射線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的核式結構,顛覆了他的老師湯姆遜提出的棗糕模型,開啟了原子物理學的新篇章,他因此被譽為「原子物理之父」

盧瑟福散射實驗與核式模型

湯姆遜還有一個學生叫威爾遜,他自己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利用凝結的水珠觀察到灰塵,稱為灰塵計數器。

老師湯姆遜得知後,想讓他在此基礎上發明一種可以看見電子的儀器,並告訴了威爾遜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正是因為湯姆遜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威爾遜潛心研究,終於在十幾年後發明了「雲室」,並因此獲得了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雲室」這一發明也造福了後世物理學的研究,成為重要的研究儀器。

威爾遜「雲室」

3

盧瑟福——桃李滿天下

1919年,著名物理學家,也是物理學界的名師湯姆遜卸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光榮「退休」。接替他的正是他當年最器重的學生——盧瑟福。

盧瑟福似乎自帶「主角光環」,不僅自己在學術上有一系列重大發現,他的學生和他的助手也都頗有成就。

其中他的6位學生、3位助手相繼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很多人的研究,都受到了盧瑟福的啟發。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盤點下吧:

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獲諾貝爾物理獎;

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

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

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

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

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玻爾了。玻爾在曼徹斯特大學求學期間,正好在盧瑟福的團隊下學習,與盧瑟福關係密切,亦師亦友。

1913年,玻爾受到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的啟發,又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早期量子理論,提出了原子的玻爾模型,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光譜不連續的現象。

玻爾也因此成為早期量子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玻爾氫原子模型

1920年玻爾創立了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並任所長,在此後的40年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兢兢業業地從事物理學研究、教育以及相關行政工作,培養了一代代物理學人才。

玻爾的學生海森堡於1925年創立了矩陣力學,量子力學正式誕生。這一理論,為我們今天的電子信息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現代科學技術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在座的小夥伴們聽了這段故事,心裡有沒有感到十分震撼呢?沒想到物理課本上那些近代物理學大師竟然大多數都是師生關係!

這些大牌的物理學家既是研究者又是老師,他們傳播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科學原理,更是一份嚴謹治學的態度。

講臺上的玻爾

時至今日,他們的科學發現與精神品質依然影響著一代代人。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獲得者扎堆的大學,原來是這樣的?
    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每年的頒獎更是精英匯聚的盛宴。精英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育,維基百科根據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業或任教院校的統計,總結出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赫然在列。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原創 芳芳 STEAM在線 收錄於話題#教育觀念6#科創教育13#STEM教育23#STEAM教育23我中學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她很希望她的兒子能夠喜歡上科學,於是她給兒子買了適齡的科技讀物,可是每次整理兒子房間都發現,書從未被讀過,還被壓在其他書的最下面。
  •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每個家長的提示: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無比重要!
    那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不得不從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環境開始說起。自信心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重要性在荷蘭,有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的經濟能力勉為其難的支撐著孩子的學業,直到中學階段,父母不得不中斷了孩子的學業。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前6名的高校,第一名「名至實歸」讓人佩服!
    導讀: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是非常牛的,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有幾所大學,他們培養了過百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你知道是那幾所大學嗎?在2019年10月,共有120位諾貝爾獎得主位列世界第二。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哈佛大學位列世界第28,截止到2019年10月,其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107位諾貝爾獎得主。
  • 他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卻被人忽視
    李政道本人也是數一數二的厲害,他致力於後生的培養,可以說中國物理學界的半片天都是他撐起來的。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利克
  •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格拉斯哥大學,簡稱格大,是全球最為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英國老牌名校,全球百強大學,歷年排名最高為全球51名。迄今為止,格拉斯哥大學已經培養出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下面我們來說說知名的幾位。
  • 諾貝爾獎獲得者:錯過孩子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
    當時,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在哪個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諾學著回到說:「幼兒園」。聽到這個答案,相信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包括我們大家聽到也一樣。但是,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說,在幼兒園他學會了講衛生、整理東西等等,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對他以後的人生有著深遠影響。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鄭哲敏都曾在西南聯大就讀。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截止到2019年,共有919位個人與24個團體被授予諾貝爾獎,其中,美國佔比最多,高達41.45%,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他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這位「天才中的天才」到底有多牛?2018年3月6日,Nature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文章刊登後立即在整個物理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107年的難題」。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因發現一種能將電子損失降到0的傳輸材質,即「超導體」,而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超導體有助於大幅降低電力傳輸過程中的巨大能源損耗。
  • 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美國的大學絕對領先,清華北大也需要加油!
    今天看到了世界大學諾貝爾獎獲獎排名,首先不用懷疑,沒有咱們的學校。我把前20名給截圖了,大家可以發現:在前20名裡,美國的高校佔了13所、德國3所、英國2所,丹麥和法國各1所。我計算了一下,美國學校佔比高達65%。
  • 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
    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俄羅斯文學中如果沒有蒲寧(布寧),它將黯然失色,它將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輝,失去一個孤獨漂泊的靈魂的光輝。這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曾經為俄羅斯民族奉獻了多位傑出人物:如被卡拉姆津譽為「俄羅斯的薩福」的優秀女詩人安·彼·蒲寧娜、被普希金奉為老師的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瓦·安·茹科夫斯基等。蒲寧家族歷代均有人在御前擔任高官要職,然而到了蒲寧父親一代,它已破敗不堪。儘管是生長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蒲寧仍深受貴族文化的薰陶,一生珍視自己的貴族身份。
  • 諾貝爾獎得主: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0-6歲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期。 人一生品格、能力、成就的基礎,往往是幼年時期奠定的。 01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比如愛因斯坦愛好小提琴;馬克斯·普朗克愛好彈鋼琴、唱歌等,可謂藝術氣息滿滿。
  • 哪些高校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看了絕對嚇你一跳!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肯定是在某一領域取得了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那麼到目前中國又有那些高等學府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我中學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她很希望她的兒子能夠喜歡上科學,於是她給兒子買了適齡的科技讀物,可是每次整理兒子房間都發現,書從未被讀過,還被壓在其他書的最下面。於是,她把書放到其他書的最上面,期待兒子能夠翻一翻,可下次再看時,又被壓在了最下面。如此反覆,一學期過去了,書除了在最上面與最下面來回穿梭外,卻從未被拜讀。
  • 上百年名校清華,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並且清華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你覺得會是什麼樣的原因。其實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史來看待這個問題,清華大學的建立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最開始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
  • 2020年,英國又誕生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上個月因受疫情影響,備受全球學界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低調舉行啦! 其實,新冠病毒並非人類當下面臨的唯一難題,還有許多疾病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其中就包括曾讓人談及色變的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