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2021-01-09 STEAM在線

我中學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她很希望她的兒子能夠喜歡上科學,於是她給兒子買了適齡的科技讀物,可是每次整理兒子房間都發現,書從未被讀過,還被壓在其他書的最下面。於是,她把書放到其他書的最上面,期待兒子能夠翻一翻,可下次再看時,又被壓在了最下面。如此反覆,一學期過去了,書除了在最上面與最下面來回穿梭外,卻從未被拜讀。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

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如有不足之處,也請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和改進。

一、扎克伯格給女兒看《寶寶的量子物理學》

猶太人的聰明,舉世聞名。猶太人的教子方法,非常值得學習。當扎克伯格的女兒才數月大的時候,一張扎克伯格給女兒看《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的照片,就驚呆了所有人。這教育也太太超前了!一時間,《寶寶的量子物理學》一書就衝上了亞馬遜幼兒讀物排行版的前十名,所有人都在爭先恐後地培養孩子量子物理學了,咱也不能落後呀,先來看看這本書是介紹什麼的吧。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的作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克裡斯·費利(Chris Ferrie),他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將數學和物理理論知識和實驗知識做成了簡單易懂的繪本。克裡斯博士認為,儘早地把令人痴狂的物理學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是一件很酷的事。書中描繪的是一位年輕的科學家爸爸對孩子們滿滿的愛與期待。

這本書也受到了中國兩位院士的熱情推薦。很多科普書,都有科學界專業人士審定或推薦,不過兩個中科院院士一起推薦,卻實屬少見。作為嚴謹的科學界人士,相信他們的推薦不是沒有原因的。

朱清時院士(上圖左,前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創建南方科技大學並擔任第一任校長):「量子物理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可是很少人真懂,因為我們受經典物理的觀念影響太深。讓你的寶寶早點熟悉量子物理的觀念吧,未來屬於他們!」

潘建偉院士(上圖右,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因在量子科學上的突出成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該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人):「我從事物理研究工作多年,並始終為之著迷,我也一直致力於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向所有關心量子物理的人士,講明其中精彩的內容和有趣的進展。而當我看到Chris Ferrie博士的這套繪本時,深深地為之讚嘆:「多麼獨具匠心的構思!」

當然,就小扎女兒的這個年齡,怎麼看得懂?其實不必懂,感興趣就可以了。猶太人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把蜂蜜塗在《聖經》書上,小孩子不懂讀書,但愛吃蜂蜜,要吃蜂蜜,就得翻書頁。猶太人用蜂蜜來培養孩子翻書的樂趣,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真的是很智慧。

猶太人之所以聰明,就是因為智慧從書中來,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書中汲取智慧,就可以長久地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讀得懂,讀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呢?畢竟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才是真正掌握了必勝的法寶。

同樣,科學本來就有很多未解之謎,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也未必都能明白,但及早給孩子培養科學的興趣,才是引領孩子一步步走向科學的巔峰的明智抉擇。但如果沒有興趣,什麼都是空談。希望這本讀物,也能引燃您的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二、理察·費曼(Richard Philips Feynmann)的演講《科學是什麼》

「我的目的不是教你們如何應付考試,甚至不是讓你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更好地為今後的你們面臨的工業或軍事工作服務。我最希望的是,你們能夠像真正的物理學家們一樣,欣賞到這個世界的美妙。」

——《費曼物理學講義

理察·費曼(Richard Philips Feynmann)可以說世界上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因對量子電動力學的貢獻,費曼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99年,在英國學術期刊《物理學世界》舉辦並由130位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參與的票選活動中,費曼躋身「十大有史以來最偉大物理學家」之列。

同時,費曼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比爾·蓋茨曾寫過一篇《我從未有過的最好的老師》的文章,熱情洋溢地讚揚了費曼作為老師的卓越才能,並在微軟網站上專門設立了「圖瓦計劃」,以期讓更多人領略費曼的教學風採。

費曼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在快樂中學習,反對呆板的教學方法,不贊成死記硬背的學習、不加思考的記憶,以及其他任何形式化的學習。

費曼曾在巴西裡約大學做過十個月的客座教授。離開之前,費曼應邀發表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這令巴西教育界深受震動。

他坦率地指出,巴西小朋友在用功地學習物理,比美國起步要早,但卻是無用功。他認為,平庸而沉悶的課程難以使學生真正接觸到物理的引人入勝之處,這種機械重複的教育全是白費功夫。

巴西教育部長痛心疾首地說,「費曼先生說的全是些讓我們坐立難安的事情。我早已知道我們的教育體制有病,但我現在才發現我們患了癌!」中國的教育與巴西相比,又是何其相似啊!

發現了疾病,就要醫治。費曼的《科學是什麼》就是醫治此病的一劑良藥,非常值得一讀,並且值得付諸於實踐。

《科學是什麼》是費曼的一次演講,這篇演講發表於1966年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STA)第15屆年會。演講中,費曼描述了自己對科學的理解,提出老師要教會孩子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用好奇的眼光、開放的心胸,以及最重要的——懷疑的態度,去觀察世界。

費曼講了自己是如何對科學感興趣的。這也是費曼最早的記憶了,當他還需要坐在高腳的兒童餐椅上吃飯的時候,父親晚飯後總會和他玩一個遊戲。父親從長島市買回來舊的、長方形浴室地板磚,然後把瓷磚一個接一個地立起來,擺成很長的一條。接著,父親讓費曼推倒最後一塊瓷磚,然後看著所有的瓷磚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地倒下去,很好玩。

再後來,遊戲升級了。那些瓷磚有不同的顏色,父親要求費曼按順序放一塊白的,然後兩塊藍的,接著再放一塊白的和兩塊藍的,就這樣把所有的瓷磚擺好——費曼也許想先放一塊藍的,但按父親的要求必須先擺一塊白色的。這其中暗含著教學智慧,其實這並不深奧——先讓孩子喜歡上一個遊戲,然後慢慢往裡面加教學內容!

這篇演講裡還有很多其他的、精彩的遊戲講解,就不一一贅述了。因為費曼覺得很好玩,玩得樂此不疲,從而對遊戲中的知識的也非常的崇拜和著迷,在遊戲中,費曼好奇與探索的心被激發了,費曼迷上了科學,一步一步地探索,最終摘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費曼自己講述自己對科學感興趣的經歷,這篇演講真的很值得教育者們學習。

三、加來道雄與《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就象北京下了一場雨,有一滴是彩色的,我的任務就是把這滴彩色的雨找出來。

——朱棣文博士

我想物理、生物、自然等科學對於我們平凡的人來講,可能就是一滴普通的雨滴,但在科學家的眼裡,就變成了一滴彩色的雨,用他們的眼光去發現科學的迷人之處,將會對教育大有裨益。

加來道雄(MichioKaku)博士,美籍日裔人,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的理論物理學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著名的科學暢銷書作者,超弦理論的奠基人。他的著作都廣受讚譽, 《構想未來》、 《超越愛因斯坦和超空間》、《平行宇宙》,均被《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提名為當年的最佳科學讀物之一。

加來道雄說,他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他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他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

其一就是小時候父母會帶小加來道雄去舊金山遊覽著名的日本茶園。小小的加來道雄蹲在一個小池邊,為輕快地暢遊在睡蓮之中的五彩斑斕的鯉魚所陶醉。這也是他最快樂的童年記憶之一。加來道雄對這一切充滿了無限的遐想。不由得問自己,水池中的鯉魚是怎樣觀察它們的世界的呢?它們的世界一定奇妙無比!

加來道雄想:在水底的魚群中可能有一些鯉魚「科學家」。這個鯉魚「科學家」會會不會對那些提出在睡蓮之外還存在有另外一個世界的魚冷嘲熱諷?或許有的魚兒就會想,唯一真實存在的事物就是魚兒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於是,面對眼前的金魚世界,加來道雄展開了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把金魚們想像成另外一個世界的精靈,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樂趣,有自己的煩惱和困惑。加來道雄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也加進對金魚世界的想像中去。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簡直可以演繹一場金魚世界的科幻大片,這令加來道雄對未知的世界越來越著迷。看金魚的樂趣也激發了加來道雄探索和尋求的心。

第二件事,就是在中學階段,他聽到老師講解愛因斯坦的故事的時候,對愛因斯坦那些未完成的科學領域非常地著迷。出於好奇,加來道雄去學習他能學到的關於愛因斯坦的一切書籍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論。他在讀完當地圖書館的書之後,又開始在全市搜尋圖書館和書店,急切地查找相關的知識。

科學的魅力變得比任何神秘謀殺故事更加激動人心,也比加來道雄想像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於是,加來道雄決定要對這一秘密刨根究底,縱然因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

就是這這樣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領下,加來道雄成為了一名理論物理學家。

四、讓興趣和好奇心引領孩子走向科學的道路

以上的三個介紹,只是滄海之一粟,關於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的知識,相信還有很多,但無論何種方法,引起孩子的興趣都會讓教育事半功倍。如果您有什麼建議也歡迎留言談論互動,讓我們一起攜手,為孩子們打開一個七彩的科學天堂,那裡充滿了孩子的歡笑,飄下的都是彩色的雨。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
  • 關注英才大會|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2013年生物醫藥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勒通過視頻作主題演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1日11時6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記者 李嫋 伊永軍)今(21)日,2020重慶英才大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在嘉賓主題演講環節,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勒發表視頻演講。
  •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每個家長的提示: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無比重要!
    自信心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重要性在荷蘭,有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的經濟能力勉為其難的支撐著孩子的學業,直到中學階段,父母不得不中斷了孩子的學業。從此,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了巨大衝擊,儘管孩子的父母在物質上提供不了必要的保障,可是在精神上一直都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正是在這股力量的影響下,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終於在1910年的一天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記憶、注重培養學生對師長的尊敬,但卻不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或者說是與老師探討、爭論」。上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分數決定未來。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對孩子是沒有提高的。這也是很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
  •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數學思維課的興趣?
    【天極網IT新聞頻道】這兩天朋友老是跟我抱怨,說孩子上小學後輔導數學作業太難了,孩子總是迷迷糊糊,算過的題過一會再算又錯了,記憶力比魚還短;有時還把數字完全寫反了,好像照鏡子似的。其實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真正入學以前都以為孩子會順其自然的適應小學的生活,但現實是孩子並不能一下子適應,對於突然而來的學習壓力也不知道怎麼應付,再加上急於求成的引導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想要讓孩子學習數學思維課,就得先讓孩子產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培養了學習的興趣,才能談學習效果。那麼,如何激發孩子對學習數學思維課的求知慾呢?
  • 新手爸媽必看 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如今的80後一代人,很多都已經結婚生子,而關於孩子今後的興趣愛好培養,不少新手爸媽都在想一個問題: 我該讓孩子聽什麼音樂?如何培養他對於音樂的興趣? 要知道,寶寶來到這個世界,對於周圍環境的所有聲音都充滿了好奇,無論什麼聲音都可以引起他的興趣。而許多家長則想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音樂。不過,我們要知道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孩子並不是你的第二人生,想要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並不能強求,而是要誘導。
  •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原標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昨日,在紅會醫院,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前右一)和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前左二)體驗中醫傳統按摩療法 記者 尚洪濤 攝  12日,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厄溫·內爾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
  • 她15歲受邀參與有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論壇,憑的是什麼?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呈現它的權威性、頂級性:習近平向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致賀信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得主參與這個15歲的小姑娘,是如何拿到號稱「集結這個星球的最強頭腦賦能人類」大會門票的呢?她到底有什麼樣的背景?
  • 激發孩子求知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習興趣要注重方法!
    學習興趣需要家引導和培養。學習是一件苦事累事難過的事,如何把它變成一件感興趣的事,不是那麼簡單的。培養興趣之前,先讓學生感到有興趣,那就從直觀認知到理性認識開始。第一,用好潛移默化的環境。環境可以影響人,好的環境可以培養人。家庭的學習環境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上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父母都積極工作、學習,那對孩子就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這套令全球孩子瘋狂的科學雜誌,為什麼能引爆他們的學科興趣?
    這套對標中小學課程中的理工科目的雜誌,具備全面完整的知識全局觀,涵蓋七大學科,用三維視覺圖解科學世界,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與好奇心,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全年齡閱讀雜誌。 中國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厲害,可是放到國際上橫向一比,總覺得缺少了一些開創精神和國際化視野 。 有人說中國人改變不了世界,那什麼樣的人才能改變世界?
  • 諾貝爾獎獲得者:錯過孩子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
    當時,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在哪個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諾學著回到說:「幼兒園」。聽到這個答案,相信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包括我們大家聽到也一樣。但是,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說,在幼兒園他學會了講衛生、整理東西等等,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對他以後的人生有著深遠影響。
  • 他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卻被人忽視
    單從科學成就上看,楊振寧的確更勝一籌。毫無疑問,楊振寧是20世紀全球罕見的非常高產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涉足的領域很廣。可楊振寧的厲害,並不是大眾忽略李政道的理由。李政道本人也是數一數二的厲害,他致力於後生的培養,可以說中國物理學界的半片天都是他撐起來的。
  • 諾貝爾獎獲得者扎堆的大學,原來是這樣的?
    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每年的頒獎更是精英匯聚的盛宴。精英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育,維基百科根據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業或任教院校的統計,總結出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赫然在列。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比如愛因斯坦愛好小提琴;馬克斯·普朗克愛好彈鋼琴、唱歌等,可謂藝術氣息滿滿。
  • 這位老師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盧瑟福,他不但自己的學術造詣很深,還培養了一大批重要的物理學人才,在>他的學生中有6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有一個諾獎由兩位獲得者共享),此外他的3位助手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奠基人王綬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要從中學生抓起
    1980年,王綬琯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臺長期間,他發現在前來天文臺參觀的青少年中,有許多對天文感興趣且頗有天分的孩子,他們都可能是從事天文事業的好苗子。但時間久了,很多這樣的苗子最後都不知去向了。後來王綬琯就反問自己:那些當年被寄予厚望的少年,有多少走上了科學的道路?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反躬自問,是否也有失職之處?
  • 81「積極成就」堅毅|如何尋找和培養興趣點燃激情?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如何找尋和培養興趣?很多人都知道興趣的重要性,可是卻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也有很多人抱怨說:「我已經很努力去尋找興趣了,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工作換了一份又一份。」還有很多父母都很頭疼,說:「我們也尊重孩子的興趣,給他報了一個又一個興趣班,但是發現孩子壓根就不感興趣,很諷刺吧!對興趣班就沒有興趣,要麼就今天學學這個,明天學學那個,難以堅持!」存在以上困擾的人其實都對興趣產生了一種誤解:認為興趣是一種我們一旦嘗試過就會讓我們一見鍾情,擁有以後就無需再繼續培養和努力的事情!
  • 如何培養寶寶學習音樂的興趣?父母學會4個方法,讓孩子愛上音樂
    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音錯覺,讓他們在音樂的天地裡翱翔。孩子能夠對音樂產生興趣,這不僅有助於開發他的想像力,還有可能激發他的音樂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