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奠基人王綬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要從中學生抓起

2021-01-10 廈門衛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16年7月1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來了一群年齡只有十幾歲的中學生,他們都來自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實驗室的負責人昌增益教授提前為學生們設計了研究任務: 探究幾種乳製品,如牛奶、豆漿、酸奶之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什麼?各組分別具有何種性質和功能?等等,他還要求同學們獨立自主設計兩種以上的實驗方案以備進入實驗室進行鑑別。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1999年創辦,由61位院士和知名專家聯合聯合倡議,會員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學生,俱樂部的創始人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奠基人王綬琯。

▲ 著名天文學家王綬琯

王綬琯,1923年出生於福州,1943年畢業於馬尾海軍學校,1945年赴英國留學,1950年改攻天文,進入倫敦大學天文臺進行研究工作。1953年,王綬琯回國,1954年他參與修復紫金山天文臺60釐米望遠鏡,第二年,王綬琯又被調到上海參加授時任務。

所謂授時即利用無線電波發播標準時間信號。當地球自轉速度不平均時,世界時也就出現了偏差,在某一天會多一秒,或者少一秒。雖然只是簡單的一秒之差,但是一秒的時間足可以讓即將對接的衛星擦肩而過。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之後,國家啟動了射電天文學,王綬琯也是最早參與研究的一批人。他開創了中國的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並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推進,在他的主導下,首創了中國自己的世界級天文望遠鏡LAMOST。

1980年王綬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1993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3171號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在檢查近地天體望遠鏡運行狀態

這樣一位大科學家,為什麼會在自己的晚年,倡導建立一個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呢?

1980年,王綬琯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臺長期間,他發現在前來天文臺參觀的青少年中,有許多對天文感興趣且頗有天分的孩子,他們都可能是從事天文事業的好苗子。但時間久了,很多這樣的苗子最後都不知去向了。後來王綬琯就反問自己:

那些當年被寄予厚望的少年,有多少走上了科學的道路?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反躬自問,是否也有失職之處?

後來,王綬琯在思考如何培養人才時,曾認真統計了20世紀159位諾貝爾物理學得獎主的情況,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30%的諾貝爾物理學得獎主,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做出了得獎工作的項目,牛頓23歲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26歲發表狹義相對論,波爾28歲提出原子模型。有三分之二的得獎主在四十歲以前就做出得獎工作的項目。因此王綬琯推理出,發現科學人才和培養人才最適合介入的時間點是在高中時期。

▲ 1957年楊政寧和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王綬琯萌生了建立一個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想法,通過為有志於科學的優秀高中生組織實踐、名家講座等活動,幫他們逐漸踏入科學之門,讓他們能在開擴眼界、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引導。王綬琯專程到一些大學和研究院所尋求科學家們的幫助。為了取得科研單位和課題組的支持,王綬琯更是一家一家地去拜訪。

1999年6月,由61位院士和知名專家聯合發出了《關於開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倡議》。在這份集齊了61位聯合倡議人籤名的名單中,有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有國家高科技獎獲獎者, 也有各個學科領域的泰鬥,陣容令人驚嘆。1999年6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在北京四中的禮堂正式成立了。

俱樂部成立之時,王綬琯就堅決反對摻雜任何應試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在學生參加俱樂部之前,他都會和學生們約法三章:

參加俱樂部完全出於自願,如果覺得佔用很多時間,而對高考和升學沒有幫助,現在就可以退出。

王綬琯希望在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中,讓孩子們接受正規的科研培訓,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的薰陶,在科學的道路上廣結師友之緣。

在學生們參與科研實踐的過程中,每人都被要求創作一篇與課題相關的科研論文。在俱樂部每年的活動中期,都會舉辦一次論文評審會,由多位高造詣的科學家,對孩子們的優秀論文進行評審答辯。每位評委根據自己的判斷,對每個學生答辯中的表現做出三個等級評價:一般、優秀或是突出。每年都能湧現幾個表現突出的孩子。

一批批有志於科學的青少年從這裡開始他們的科研之路。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欄目

撰稿:鄭琪

編輯:陳錦華

為您揭秘

相關焦點

  • 姜立夫: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人
    姜溯多  姜立夫(1890-1978),是中國現代數學主要播種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溫州地區第一位(中國第二位)哈佛大學數學博士。  講好姜立夫故事,展示百年中國教育發展歷史,對宣傳科教興國、教育強國思想,提倡尊師重教、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理念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 這位老師培養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他的學生中有6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有一個諾獎由兩位獲得者共享),此外他的3位助手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然而,令全英國學術界震驚的是,瑞利竟然要把職位傳給他的學生,一個剛剛從劍橋畢業不到一年的年輕人——約瑟夫·約翰·湯姆遜(Thomson Joseph John)。要知道這個職位的競爭者可都是當時已經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最基礎學科,其作用不言而喻!當然其難度也讓很多孩子望而卻步,所以在選擇高考科目時,很多學生想避開數學,還有物理。這是非常讓人擔憂的!所以此時推出這個培養計劃,不拘一格的培養喜歡數學、願意投身於數學的高端人才非常好!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
  • 他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卻被人忽視
    李政道本人也是數一數二的厲害,他致力於後生的培養,可以說中國物理學界的半片天都是他撐起來的。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師從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利克
  • 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不知道其他的家長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那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如果您也是一位束手無策的家長,這篇文章就很適合您,當然,即使您有很好的方法,那麼了解一下世界大佬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的,也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下面小編搜集了著名企業家扎克伯格、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著名科學家加來道雄培養孩子或自己成長的方法和故事,以供參考。如有不足之處,也請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會繼續努力和改進。
  • 留學美國能回國,趙忠堯沒有諾貝爾獎,卻為中國培養了許多科學家
    中國缺乏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其實這是別人的錯誤認知。他是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物理學家。他的研究成果為後來研製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崇高地位。他取得這些的成果,本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可是因為當年的諾貝爾獎組織的疏忽,讓中國人錯失了機會。而諾貝爾獎中國人很難問鼎的誤解,也籠罩了中國學界多年。「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 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這麼說。
  • 哪些高校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看了絕對嚇你一跳!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肯定是在某一領域取得了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那麼到目前中國又有那些高等學府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比如愛因斯坦愛好小提琴;馬克斯·普朗克愛好彈鋼琴、唱歌等,可謂藝術氣息滿滿。
  •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記憶、注重培養學生對師長的尊敬,但卻不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或者說是與老師探討、爭論」。上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分數決定未來。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對孩子是沒有提高的。這也是很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
  • 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畢生從事研究工作,曾創辦清華物理系
    他是中國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便是葉企蓀,也作葉企孫,名鴻眷,字企蓀,以字行,男,漢族,江蘇省上海縣人。早年及留學生涯 1898年7月16日,葉企蓀出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 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記者|王仲昀   2019年夏天,一場特殊的比賽在中國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這是一場充滿競技性、觀賞性的世界頂級機器人大賽。和他們的對話不難看出,如今科學家的培養,「從娃娃抓起」的趨勢愈發明顯。 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 諾貝爾獎獲得者傾情出任未來實驗室學苑名譽院長
    諾貝爾獎獲得者Sheldon Glashow 謝爾登·格拉肖教授便是其中一位。TRACING THE DESTINY2019年3月,未來實驗室學苑創辦人&【現代資訊「我從來沒想過要去追求諾貝爾獎,能夠將科技用來造福人類,讓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這才是我真正惦記的事情。」格拉肖教授說道,這與學苑的追求異曲同工。
  • 被抹去50年的中國物理學奠基人
    他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奠基人,9位兩彈一星科學家是他的學生,他12歲上清華,27歲建清華物理系。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是他力排眾議,讓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到清華任教,一年後又送去劍橋進修,成就了「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楊振寧出國多年後,首次歸國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師,諾貝爾物理學家李政道更是飽含感激地說道:「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 培養一個頂尖科學家,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2019年夏天,一場特殊的比賽在中國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這是一場充滿競技性、觀賞性的世界頂級機器人大賽。場內的選手聚精會神調試自己的機器人,期待它們能順利完成任務。場邊,中文與英文的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而比賽的特殊在於,參賽選手全是14 歲上下的中學生。
  •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有哪些人獲得諾貝爾
    諾貝爾獎可以手是獎項中最高的,每年有很多學者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中國也有學者獲得過諾貝爾獎,那麼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哪些人物呢?一起來看看。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1、楊振寧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每個家長的提示: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無比重要!
    那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不得不從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環境開始說起。自信心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重要性在荷蘭,有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的經濟能力勉為其難的支撐著孩子的學業,直到中學階段,父母不得不中斷了孩子的學業。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為啥又是天體物理?
    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7日訊(孔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為啥又是天體物理?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7日訊(孔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