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16年7月1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來了一群年齡只有十幾歲的中學生,他們都來自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實驗室的負責人昌增益教授提前為學生們設計了研究任務: 探究幾種乳製品,如牛奶、豆漿、酸奶之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什麼?各組分別具有何種性質和功能?等等,他還要求同學們獨立自主設計兩種以上的實驗方案以備進入實驗室進行鑑別。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1999年創辦,由61位院士和知名專家聯合聯合倡議,會員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學生,俱樂部的創始人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奠基人王綬琯。
▲ 著名天文學家王綬琯
王綬琯,1923年出生於福州,1943年畢業於馬尾海軍學校,1945年赴英國留學,1950年改攻天文,進入倫敦大學天文臺進行研究工作。1953年,王綬琯回國,1954年他參與修復紫金山天文臺60釐米望遠鏡,第二年,王綬琯又被調到上海參加授時任務。
所謂授時即利用無線電波發播標準時間信號。當地球自轉速度不平均時,世界時也就出現了偏差,在某一天會多一秒,或者少一秒。雖然只是簡單的一秒之差,但是一秒的時間足可以讓即將對接的衛星擦肩而過。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之後,國家啟動了射電天文學,王綬琯也是最早參與研究的一批人。他開創了中國的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並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推進,在他的主導下,首創了中國自己的世界級天文望遠鏡LAMOST。
1980年王綬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1993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3171號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在檢查近地天體望遠鏡運行狀態
這樣一位大科學家,為什麼會在自己的晚年,倡導建立一個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呢?
1980年,王綬琯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臺長期間,他發現在前來天文臺參觀的青少年中,有許多對天文感興趣且頗有天分的孩子,他們都可能是從事天文事業的好苗子。但時間久了,很多這樣的苗子最後都不知去向了。後來王綬琯就反問自己:
那些當年被寄予厚望的少年,有多少走上了科學的道路?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反躬自問,是否也有失職之處?
後來,王綬琯在思考如何培養人才時,曾認真統計了20世紀159位諾貝爾物理學得獎主的情況,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30%的諾貝爾物理學得獎主,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做出了得獎工作的項目,牛頓23歲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26歲發表狹義相對論,波爾28歲提出原子模型。有三分之二的得獎主在四十歲以前就做出得獎工作的項目。因此王綬琯推理出,發現科學人才和培養人才最適合介入的時間點是在高中時期。
▲ 1957年楊政寧和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王綬琯萌生了建立一個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想法,通過為有志於科學的優秀高中生組織實踐、名家講座等活動,幫他們逐漸踏入科學之門,讓他們能在開擴眼界、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引導。王綬琯專程到一些大學和研究院所尋求科學家們的幫助。為了取得科研單位和課題組的支持,王綬琯更是一家一家地去拜訪。
1999年6月,由61位院士和知名專家聯合發出了《關於開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倡議》。在這份集齊了61位聯合倡議人籤名的名單中,有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有國家高科技獎獲獎者, 也有各個學科領域的泰鬥,陣容令人驚嘆。1999年6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在北京四中的禮堂正式成立了。
俱樂部成立之時,王綬琯就堅決反對摻雜任何應試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在學生參加俱樂部之前,他都會和學生們約法三章:
參加俱樂部完全出於自願,如果覺得佔用很多時間,而對高考和升學沒有幫助,現在就可以退出。
王綬琯希望在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中,讓孩子們接受正規的科研培訓,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的薰陶,在科學的道路上廣結師友之緣。
在學生們參與科研實踐的過程中,每人都被要求創作一篇與課題相關的科研論文。在俱樂部每年的活動中期,都會舉辦一次論文評審會,由多位高造詣的科學家,對孩子們的優秀論文進行評審答辯。每位評委根據自己的判斷,對每個學生答辯中的表現做出三個等級評價:一般、優秀或是突出。每年都能湧現幾個表現突出的孩子。
一批批有志於科學的青少年從這裡開始他們的科研之路。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欄目
撰稿:鄭琪
編輯:陳錦華
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