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597字,預計閱讀6分鐘
下文將告訴我們:
北京大學已確定以「未名學者計劃」為名,開啟「拔尖計劃2.0」。
北大已申報7個學科作為「未名學者基地」,分別是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基礎醫學和中國語言文學。這意味著,北大將人文社會科學(即中國語言文學)和醫學(即基礎醫學)首次納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中,拔尖計劃將走出北大校本部,拓展至北大醫學部;
每個基地都將設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和校(國)外指導教授組成的三人專家指導組。
北大還將鼓勵部分學科試點吸收一批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成為拔尖人才的後備力量,每年為「未名學者基地」提供不少於5000萬元的經費支持。
(圖文無關)
2009年,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相關部署,北京大學作為第一批啟動試點院校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和環境科學等6個具有傳統優勢的理工科為試點,大力開展基礎學科優秀人才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砥礪10年,「拔尖計劃」成果斐然,北大培養了一大批站在科學研究最前沿的青年學者,形成了一支世界級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構建了多層次、個性化、高質量的本科課程體系。
2019年,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北京大學確定了以「未名學者計劃」(PKU Junior Scholar Program)為名的探索與實踐,開啟了「拔尖計劃2.0」的培養新徵程。
01
給予創新人才
最適宜的成長空間
「拔尖計劃」在北京大學落地的10年間,學校並未專門設立一個拔尖人才學院,而是針對不同院系、不同學科甚至不同學生的特點,堅持多樣性與相對開放的培養模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給予拔尖學生最適宜的培養環境,讓他們在學術共同體中全面發展、自由成長。
「科學的人才遴選機制和開放的動態進出機制是我們拔尖計劃第一個十年間所做的重要嘗試和探索。」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傅綏燕教授告訴記者。
以城市與環境學院實施的「動態篩選」制度為例,剛入學的本科新生可以在第一學期報名進入預選階段,名額不限,一年級下學期期末之前可自由變更指導教師;二年級、三年級下學期分別進行一次年度考核和篩選,此前未報名的學生可以直接參加任何一次選拔,通過競爭即可動態進入學院的「拔尖計劃」。
這一制度的實施,避免了低年級「一刀切」的弊端,寬進嚴出的動態考核有效地激勵了對學術真正有熱情的學生,發現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新秀。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拔尖本科生在進行實驗操作。(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對拔尖學生開展個性化、高水平、促交叉的培養模式是北大本科教育的一個創新,基礎學科的研討型小班課改革為拔尖學生儘早了解學科前沿提供便利。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通過核心課程小班課改革,對所有專業核心課開設不同層次和需求的小班課教學,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業基礎和未來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班級學習。
在「拔尖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各院系均積極探索研討型小班課程的建設,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的培養優勢,讓學有餘力的尖子生儘早探索科學領域的尖端問題。
「北大數院的天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張平文院士曾這樣表態。
在他看來,從事基礎數學研究的人要有天賦,也要有情懷。北大數院的重要使命就是找到這樣的人才,保護他們,為他們創造最適宜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成長。
數院對人才的呵護也得到了回報,該院「拔尖計劃」學生在國內外大型數學競賽中屢屢斬獲佳績,很多優秀畢業生選擇到世界頂尖大學繼續進行數學研究。
拔尖計劃就是為了回應錢學森之問而由國家啟動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來源:搜狗百科)
02
將科研優勢轉化為
創新人才培養的優勢
培養創新能力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科研實踐的過程中。
為一流的學生配備頂尖的師資,讓科學研究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這是「拔尖計劃」的重要舉措之一。
北大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和激勵機制,全面建立起拔尖學生導師制度。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拔尖計劃」項目累計有248位教師擔任學生導師,近千名校內外知名專家教授投入到對拔尖學生的培養中來。
在給拔尖學生授課和擔任科研導師的隊伍中,既有唐孝炎、陶澍這樣的資深院士言傳身教、悉心指點,也有田剛、龔旗煌等學術巨擘向學生們展示科學研究的宏大視野,還有劉若川、黃巖誼等活躍在學術最前沿的中青年學者和學生攜手開展國際前沿領域的高水平探索。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的研究力量也通過前沿討論班、科研導師等形式投入到拔尖學生的培養中。
生命科學學院自2013年起實行強化挑戰班項目,每年在學校範圍內招募新人,實行靈活的動態進出機制。在導師層面,生命科學學院實施專業方向(track)導師諮詢制度,每位拔尖學生可以在導師指導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緊跟導師融入科研體系。
物理學院實行科研團隊責任科學家負責制和主幹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制,團隊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研究創新型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特點提供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物理學院每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前來講學和交流,崔琦、益川敏英等多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先後站上講臺,向同學們展示各專業方向最尖端的前沿現狀和研究動態。
在這方適合學術人才生長的沃土中,一大批頗具潛力的本科同學找尋到了適合自身的科研路徑,自然成長起來。
物理學院2013屆畢業生史寒朵目前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她專注於顯微鏡技術研究,針對細菌的單細胞顯微工程,提出並發展了一項高通量的顯微技術,使得在一天內篩選上千種菌株樣品並進行分析成為可能。此項技術的論文已經被《自然》雜誌接受(史寒朵為第一作者),該技術成為實驗室目前的關鍵技術手段之一。
她在回顧自己的學術之路時表示:「非常感謝本科時學院的支持,讓我能夠儘早進入真實的科研環境,同時,學院給予的選課自由度很大,我拿到了生命科學輔修學位。在本科時期奠定的基礎使我在博士期間受益匪淺。」
像史寒朵這樣的「拔尖計劃」畢業生還有很多。一大批「牛娃」在「牛導」的帶領下活躍於國際前沿領域。
據統計,「拔尖計劃」學生本科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比2010年增長150%以上,「拔尖計劃」學生論文發表數量佔到北大全校本科生論文發表總數的78%。
探尋一條適合拔尖學生實際情況的國際化教育道路也是「拔尖計劃」的重要舉措。10年來,「拔尖計劃」各個項目邀請了眾多海外著名學者來授課或講座,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國際交流。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每年暑期開展「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戰計劃」暑期項目,每年選拔8-10名本科生參與該項目,開展環境學科學術交流;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方向分別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康奈爾大學籤訂了「3+2聯合培養項目」協議,同時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合作,暑期選派優秀學生前去進行科研實習,通過實際課題的研究開展,指導學生實踐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
03
「未名學者計劃」再起航
「拔尖計劃1.0」版本已經「運行」了10年,充分發揮了本科教學改革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北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拔尖計劃2.0」——「未名學者計劃」於2019年底正式起航。
作為「拔尖計劃1.0」的延伸,北京大學「未名學者計劃」在教育部確定的17個基礎學科範圍內,申報了7個學科作為未名學者基地,分別是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基礎醫學和中國語言文學。
每個基地都將設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和校(國)外指導教授組成的三人專家指導組,以進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明確責任執行。
與「拔尖計劃1.0」相比,「未名學者計劃」將基礎醫學和中國語言文學納入到拔尖人才培養項目中。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基地以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引領醫學發展的卓越醫學科學家,中國語言文學基地以培養一批既精通中國傳統治學方法又熟悉現代學科規範、具有學術創新能力的傑出青年學者分別作為培養目標。
「之前的拔尖計劃都是在北大校本部的理工科學科中培育人才,『未名學者計劃』將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納入進來,探索在不同學科中培育拔尖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徑,這是『未名學者計劃』的一個突破。」傅綏燕告訴記者。
北大在拔尖學生的培育工作中始終遵循人才成長的教育規律,為「未名學者計劃」學生提供開展學術研究(Research),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和條件(Internationalization),開設適合拔尖學生成長的各類課程(Course),營造適合他們成長的優良環境(Environment)——這樣的培養模式被稱為北京大學RICE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在RICE拔尖人才培養模式下,北大將進一步創新科學、多樣的人才遴選和動態進出機制,加強對各類人才,包括偏才、怪才等學生的全面考察,真正發掘志向遠大、學術潛力大、綜合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優秀學生進入基地培養,鼓勵部分學科試點吸收一批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成為拔尖人才的後備力量;
進一步激勵高水平名師投身拔尖學生培養過程中,全面落實拔尖學生導師制度,動員高水平的科研平臺投入到拔尖學生培養中,使科研優勢不斷轉化為教學優勢;
進一步建設有利於拔尖學生成長的多樣化課程體系,繼續推進小班教學,開設高階挑戰課程,基於個性化培養方案和全校範圍內自由選課制度激勵拔尖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進一步深化拔尖學生的國際化培養,探索多樣化、靈活度高的書院制度,開展拔尖學生培養的教與學研究。
每年,北京大學將保證不少於5000萬元的國撥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和校級經費支持基地建設工作,在經費、師資、環境等各方面保證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來源:央視網)
本文轉自北京大學新聞網,原文出自北大校報,原題為《「拔尖」十年再啟程——北大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之路》,作者為北京大學校報記者 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