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根據維基百科的統計,截至2019年,各大學的校友和正式教職工中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是美國哈佛大學(160)、英國劍橋大學(120)、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107)和芝加哥大學(100),數量均超過100人,5-10名的學校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97)、哥倫比亞大學(96)、史丹福大學(83)、加州理工學院(74)、牛津大學(72)和普林斯頓大學(68)。前10名大學中,美國8所,英國2所,美英兩國完全壟斷了榜單前十名。前30名大學中,美國19所、英國和德國各4所,瑞士、丹麥和法國各1所,均位於北美和歐洲。

我們再來看看前十名大學的各學科獲諾獎情況。首先,各大學的文學獎及和平獎獲得者均為個位數,相對較少;這和這兩大獎項主要依靠個人稟賦和努力,與學術團體關係相對較小有關;而且文學獎和和平獎一般一次只頒發給一個獲獎者,獲獎人數本身就比其他獎項要少。而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獎更依賴學術傳承和合作,因此前十名大學的相關獎項得主數量較多,接下來的分析將主要關注這四大類偏學術的獎項。
從下圖可以看到,哈佛大學四大學科得獎數量均超過30個,學科分布較均衡,綜合實力最強;劍橋大學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較強,經濟學相對弱一些;加州伯克利物理、化學和經濟學較強,生理醫學相對較弱。芝加哥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和經濟學較強,化學和生理醫學較弱;其中芝加哥大學還是經濟學領域著名的芝加哥學派的策源地。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和生理醫學較強,史丹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和經濟學較強。牛津大學各學科相對均衡,但和同城對手劍橋大學差距較大。
剛才回顧的是歷史累計數據,更多地反映的是學校的歷史底蘊;現在我們來看看2000年以後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數量,這更能反映各大學當下的學術實力。2000-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分別是哈佛大學(63)、麻省理工大學(44)和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並列第三,均為37);普林斯頓大學和劍橋大學並列第五名。7-10名分別為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哈佛大學歷史和當前均排名第一,麻省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2000年後相比2000年之前,諾獎得主增加較多;加州伯克利、劍橋、芝加哥、哥倫比亞和牛津等校,2000年後獲得的諾貝爾獎相對減少。另外亞洲的日本京都大學、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進步明顯,衝進2000年後前20榜單(日本東京大學累計16名諾獎得主,進步也較大)。
前文分析的都是各大學校友和正式教職工獲得諾獎情況,下面我們來單獨分析校友獲獎情況,來了解下各大學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能力。
校友獲得諾貝爾獎數量最多的還是哈佛大學(79),其次是劍橋大學(70)、哥倫比亞大學(43)、巴黎大學(42)、麻省理工學院(39)、加州伯克利(34)、芝加哥大學(34)、柏林洪堡大學(32),牛津大學(30)和慕尼黑大學(28)。說明這些學校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教學能力較強。前10名大學中,美國5家、英國2家、德國2家(德國另有2所大學排名11-15),法國1家;而校友和教職工總榜單的前10名中美國8家,英國2家;說明德國和法國的頂級大學的頂級畢業生中,應該有不少人去到美國的高校進行教學和研究,並獲得了諾貝爾獎,兩國頂級人才有一定的流失率。
最後我們來看下中國大陸高校的諾貝爾獎得主情況:清華目前只有1位得主(楊振寧,物理學獎,校友+教師),北大也只有1位得主(屠呦呦,生理學或醫學獎,校友),北京外國語大學1位(高行健,文學獎,校友),解放軍藝術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1位(莫言,文學獎,校友)。而我們的近鄰日本有十餘所大學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其中京都大學有19位得主(校友7位),東京大學有16位(校友8位),名古屋大學6位(校友3位)。說明僅從諾貝爾獎得主一項指標看,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非常大,甚至和日本頂級高校都有非常大的差距,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