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很多人便會想到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人。而在當今物理學界,楊振寧、李政道則是權威,二人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葉企孫。
葉企孫
葉企孫,原名葉鴻眷,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出生在上海書香門第家庭。他的父親是晚清舉人,家風嚴謹。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資質聰穎的葉鴻眷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一身儒雅的氣質。而他的父親雖然生活在舊社會,但卻不迂腐,在他學習孔孟之書的過程中,也讓他接觸了西方科學文化。1907年,9歲的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
葉企孫
1911年,當時未滿13歲的葉鴻眷進入清華學堂讀書,他也是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但由於當時社會動蕩,爆發了辛亥革命,清朝滅亡,所以葉鴻眷被迫輟學。1913年夏,清華學堂恢復在上海的招生。葉鴻眷改名葉企孫,再次報考清華學堂,並被錄取。1918年,從清華畢業的葉企孫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並插班進了大學三年級。
葉企孫
1920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取理學學士學位後,葉企孫於同年進入哈佛研究院學習。1921年,葉企孫與導師合作測定的普朗克常數,被物理學界沿用了16年之久。1923年,從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葉企孫決定回國報效祖國。當時他本可以留在國外,享受國外優厚的福利待遇,但葉企孫卻說:「我來國外留學,是為了學成歸國,而不是在國外享福。」最終,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國外大學的優厚待遇,回到了中國。
葉企孫與同僚合影
在歸國途中,葉企孫並沒有直接從美洲坐渡輪迴國,而是取道歐洲,遍遊英、法、德、荷蘭和比利時五國,拜訪了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當地的物理研究所,為歸國後的教學研究做準備。1925年8月,葉企孫在母校清華大學擔任了副教授。由於清華大學物理系處在一片空白的階段,所以葉企孫又擔任物理系主任和教授,並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物理學天才。
王竹溪
在抗戰前,清華畢業的9屆學生50餘人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學者,如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彭桓武等人,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施士元、錢三強等人,力學家林家翹、錢偉長等人。而在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生中,比較出名的科學家則有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等人。
鄧稼先
新中國成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有9位是他的弟子。因此,人們又將他稱為「大師中的大師」。而也正是他一手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以及大學磁學專門組。他一生未婚,卻為中國的物理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堪稱中國物理學界的「無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