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恩師吳大猷:用一生守護愛人,在戰亂裡教出兩位諾獎獲得者

2020-09-05 古書記史

1957年11月,從中國物理學會發出一封代表著中國政府和科學界態度的電報。次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大報刊的頭版頭條上,將這一則令中華兒女舉國歡慶的消息公之於眾:中國的青年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二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次在該方面折桂的中國籍學者!


這樣為國人爭光的消息一經傳回,各行各業就開始忙碌:政府爭取著儘快迎接兩位青年才俊回國,各界媒體積極地跟進著這兩位諾獎獲得者的消息。而捧回獎盃的兩位年輕人,卻不約而同地提起筆,在信紙上包含著激動與感激地書寫著心聲。

這封信的收件人既不是他們的家人親戚,也不是家喻戶曉的當紅人物。可他於之二人,猶如孔子於子路顏回。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吳大猷

一、十年南開定終生

1907年的中國,仍然處於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之下。光緒三十三年的廣州還叫廣州府番禺縣,而吳大猷正是在這裡開始了他的一生。

比起出生於寒門的平民子弟,吳大猷的出身顯然優越許多。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從小就有進士出身的祖父和舉人出身的父親教導。

父輩就職於清政府,自然明曉國運衰微,期望將吳大猷培養成國之棟梁,苦下心血。可惜飛來橫禍,未等到吳大猷長至學齡,父親與祖父相繼病故,偌大的吳家一下子失去了中流砥柱。


六歲時,吳大猷的身邊便只有母親在照顧他。可封建傳統的女性難以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幸而大猷的伯父,也就是廣東旅津中學當時的校長伸出了援手。他不忍心看著聰慧過人的侄兒淪為凡庸之輩,便出資供養他的教育,還讓吳大猷進入南開中學讀書。

那一年,吳大猷14歲。青澀的少年還不知道,自己與南開的緣分才剛剛開始。對知識的追求就是他的全部愛好,年少的吳大猷信念堅定:我要上大學!

南開中學的課程內容並不簡單。當其他的高二同學還在為了老師布置的課業焦頭爛額的時候,提前完成作業的吳大猷已經抱著借來的高年級書本,自學高三的課程。那些他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是那樣晦澀難懂,可吳大猷不僅天賦異稟,還有著遠勝於別人的勤勞。

他不斷地打磨著自己這塊終會出世的璞玉,在剛滿18歲時就迫不及待地參與了升學考試,並成為了南開大學校史上第一個提前考進來的跳級生。

楊振寧和恩師


少年英才,名師青睞。南開大學的饒毓泰教授一眼看中了吳大猷的才資,從他進入大學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悉心教導。千裡馬須有伯樂賞識,而吳大猷這塊璞玉也終於到了心靈手巧的工匠手裡。饒毓泰教授作為中國現代物理的先驅,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今日南開大學的物理系。

饒毓泰對吳大猷來說,亦師亦友,是恩師,又如慈父。在實驗室裡,他耐心又盡心地指導著吳大猷的科研;在生活中,他與吳大猷同吃一桌飯、同下一盤棋。他既是吳大猷的物理學領路人,又讓他感受到了如沐春風的慈父關懷。

十年如一日,從中學到大學,從聽課學生變成授課教師,吳大猷在南開這片沃土上成長,一晃就是三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他在良師益友的陪伴下汲取著物理學的養分,知識的儲備量隨著他對物理的熱愛與日俱增。當一顆希望的種子終於長成能獨當風雨的樹木時,饒毓泰教授寫下一封推薦信,為吳大猷打開了赴美深造的學術之路。

多年以後,當功成名就的吳大猷回望這奠定他一生基調的南開十年時,飽含深情地道:「在南開的十年,決定了我這一輩子的為人處世和工作習慣。我離開故國許久,最懷念的,就是我的恩師饒毓泰先生。」


二、白首不離一心人


如果讓吳大猷選擇一處他人生中最難忘的寶地,我想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南開」二字。因為在這裡,他不僅為自己的事業鋪好了前路,還遇見了一生摯愛——阮冠世

1928年的12月朔風凜凜,可在吳大猷的記憶中,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冬天。學校主辦的師生同樂會上,二十二歲的吳大猷從人群中一眼看到了一名弱柳扶風的女孩兒。她是多麼美好,令人想到嬌花照水、池中明月。

風度翩翩的青年大猷整了整衣領走近了她,在自我介紹之後,得知了這位令他一見鍾情的女孩兒的名字:阮冠世


同為南開大學的物理系學霸,才子佳人的結合簡直是水到渠成。初嘗戀愛滋味,戀人的一切都顯得那樣有吸引力。這位物理學的天之驕子在遇見阮冠世之後,拋卻了封建家庭教導他的「君子遠庖廚」。

只因為她說喜歡喝牛肉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吳大猷就義無反顧地開始研習廚藝。

他在清晨去買回新鮮牛肉和佐料,仔細切好、醃製,裝進特製的砂鍋文火慢燉數個小時,直到牛肉完全入味兒後才熄火。那牛肉湯色澤清亮,味道堪比飯店名廚。

於是南開大學裡總能見到這樣的怪事:物理學的風雲人物吳大猷,用他那雙擺弄實驗器材的手,抱著一隻用布厚厚裹好的罈子,笨拙而小心地站在阮冠世的樓下,等待戀人品嘗他的手藝。

那氤氳的熱氣一暖就是幾十年的光景。先是燉牛肉湯,後是煎藥,阮冠世自幼身體不好,吳大猷卻一直不離不棄,凡事親力親為地照顧著她。


在風和麗日的時候,一對眷侶會去北京天壇公園遊玩。兩個人四目相對,耳朵貼著回音壁。吳大猷看到身體虛弱的戀人綻開一個甜美的笑,用溫柔地聲音祈求道:「希望上天能容許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一起。」

吳大猷大為感動,彼時就下定決心:不論來世如何,今生他便認定了阮冠世了

而他也確實用一生去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936年9月,吳大猷請來北大校長蔣夢麟為自己的婚禮證婚。這對甜蜜情人終於升格為恩愛夫妻,延續著他們的愛情。

直到宛平城響起一聲炮響。兩人婚後不到一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學校皆向長沙轉移。吳大猷擔心妻子體弱,受不了顛沛流離,於是提前打點,將妻子妥善地安置在天津。

離別時,他含淚要妻子保重身體。生逢亂世,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可阮冠世並不是普通的柔弱女子。她思夫心切,居然拖著孱弱的身體,當即買船票南下,追隨著丈夫的腳步。青島相見,兩人相擁而泣。


三所名校臨時合併為西南聯大,在長沙落腳。不久之後,日軍突襲,長沙也不再安全。吳大猷一人無妨,可是妻子的身體實在難以承受隨時轉移的負荷。

兩年裡,吳大猷先是帶著妻子到安全的蜀地,後又回到西南聯大遷校後的所在地昆明。一是為了尋找安穩之地,二是為了讓妻子在適宜的氣候環境下養病。昆明城中有日軍空襲,吳氏夫妻二人就搬到鄉下居住。吳大猷為了照顧妻子,不斷換工作、忙搬家,可是從未埋怨過阮冠世一句。

但吳大猷到底是文弱書生,連年的避亂已經讓他憔悴不堪,更何況他每天需要穿著皮鞋走十多裡路去西南聯大教書。戰時物價飛漲,這位翩翩公子穿著一身打補丁的衣服,篳路藍縷。

1943年春天,吳大猷因為一匹受驚的馬失足,而摔成了腦震蕩。他不得不暫停教書的工作,臥床休息。夫妻患難見真情,病弱的阮冠世強撐精神,衣不解帶地照顧著丈夫一個多月,在吳大猷終於好轉的時候,自己卻倒在了病房裡。


阮冠世病入膏肓,加上連日的勞累,連醫生都建議準備後事。可吳大猷並不想放棄妻子,他將妻子送進醫院,自己則回到鄉下養病。戰火連天,醫藥費用高昂。這位尊貴的知識分子、西南聯大教授,不得不擺起地攤變賣家什。

許是他們的誠意感動了上天,求生意志強烈的阮冠世終於轉危為安。經此一難,夫妻兩人一貧如洗,卻更加情比金堅。


三、春風桃李羅堂前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在愛人的支持下,吳大猷繼續著科研工作。

在七七事變之前,從世界多所一流院校中學成歸來的吳大猷已經成為了北大物理教授團的領頭人物。他提議成立了北大清華聯合物理研討會開創了中國研討的先河,中國的物理學界學術氛圍濃鬱,他個人的研究成果也是碩果纍纍。

在戰亂時期,他白天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晚上則與學界泰鬥們探討學術問題。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是吳大猷在這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富足。


在嚴峻的時局下,他堅持教授古典力學,培養了楊振寧、李政道、郭永懷、朱光亞等一大批著名物理學家。某些物理學界的骨幹人物,雖然與吳大猷沒有師生之名,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皆是以吳大猷的學術理論為基礎。

吳大猷從授業恩師饒毓泰教授身上學習到了如何為人師表,並且將它應用在自己的學生身上。楊振寧因為畢業論文受到吳大猷的指點,從此確立了這一生的物理研究方向;而與他分享諾獎的李政道,則更像當年饒毓泰身邊的吳大猷。

李政道家境普通,但是求學心切。他千裡迢迢地從故鄉浙江趕到昆明,就是希望能進入西南聯大求學。由於不符合校方規定,李政道無法獲得學籍。而慧眼識珠的吳大猷卻力排眾議,破格讓李政道旁聽。

這位來自浙江的青年學生沒有讓吳大猷失望。他多次在考試中拔得頭籌,展現出的科研能力遠超學校要求。當1946年赴美深造的時候,吳大猷力薦李政道作為交流生,跟隨他一起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李政道


這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的大學文憑的博士,自此蓬勃成長,最終成為了中國物理學界的翹楚人物。當他和楊振寧一起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專程寫信感念恩師:「假如1946年您沒有給我這個機會,那就不可能有我今日的榮光。」

吳大猷在收到這封信後,並沒有把自己學生的功績歸於自己身上。他認為自己不過是適逢其會,金子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它本身是金子。


事實上,吳大猷對中國物理學界的貢獻遠不止於此。當年他從密西根大學歸來,帶回了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量子力學理論。當時的國內物理學界中,這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他輾轉數十年,一直沒有中斷過教書育人的事業,說他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孔子也不為過。

或許你鮮少聽說他的名字,或許你從未聽說過他的故事。但是吳大猷和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力量和學識,在改變推進著中國物理界的發展。


吳大猷這三個字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更是那一代在戰火之中仍然堅守著文人風骨的一群人。他的前半生,將西學帶回東方,並開闢建立中國物理新學派;他的後半生,病中著書,是海峽兩岸交流學術的橋梁。

吳大猷半世漂泊,故土難回,可心心念念的始終是中華。當他以八十五歲的高齡重回母校南開時,這位老人渾濁的眼中盈滿了淚水。他不負當年的少年夢想,精誠學術,一生不息。

今年,是吳大猷先生逝世20周年。當我們抬頭仰望之時,不要忘記,星空之上,曾有這樣一位學界泰鬥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著前方,照亮著無數的學子。

文 | 聞汐

相關焦點

  • 2個諾獎獲得者同臺:楊振寧問莫言,後者回答後引來激烈掌聲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有爭議的獎項,但獲得者的文學創作能力未必很差。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獎,並且成為我國第一個獲獎作家。這在沒有獲得過諾獎的地方來說,自然是值得慶賀的事,然而隨著過分解讀,莫言搬回的諾獎反而成了「燙手的山芋」。無論在任何場所,莫言一出現就會被大家格外關注。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帶出兩位諾獎得主,葉企孫為何如此厲害?看他這一做法就知道了
    1957年的時候,對於中國來說意義重大,那一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無數光環和榮譽之下,有一個人雖然未在現場,可他一定能引起李政道和楊振寧的感激和愛戴,此人就是葉企孫。葉企孫出生於19世紀末的上海,15歲考進清華學堂,20歲公費留學美國。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求學深造。
  • 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在獲得諾獎時,全程用中國話演講
    百年內有沒有科學家可以超越楊振寧?這個問題我們有請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來回答!之前我們說了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到底有多厲害!儘管很多人對於楊振寧先生的私生活有著褒貶不同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一件事情是,楊振寧先生的規範場證明了三大力,讓他成為了當世物理界的第一人。那麼有沒有科學家能在百年內能超過楊振寧的呢?
  • 在諾獎上用中文發表演說,世界科學界評價:他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
    百年內有沒有科學家可以超越楊振寧?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來回答! 之前我們說了楊振寧先生在物理界到底有多厲害!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楊振寧與李政道,本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為何卻永久絕交?
    楊振寧的物理之路楊振寧從小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在美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可以說楊振寧基因裡就帶著學霸屬性。良好的基因加上母親的悉心教導,才四五歲的楊振寧就已經認識不下千個漢字,這為他兒時閱讀更多書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中國共有11.5位諾獎獲得者,有2人放棄美國籍入中國籍,他們是誰
    而另外11位諾獎獲得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一直是中國國籍,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則是在美國出生的美籍華人,截至目前共有4位是中國國籍,分別是莫言、屠呦呦、李遠哲跟楊振寧,值得一提的是,後兩位都是放棄美國國籍後入的中國籍。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在節目上,楊振寧問莫言,我們倆的出身不同,我是大學教授的兒子,你是農民的兒子,站在諾獎的頒獎臺上你有什麼樣的感受?發問後,楊振寧談了談自身獲得諾貝爾獎的感受,隨即把話頭引向了莫言。雖說楊振寧問的問題十分尖銳,但也不能說是故意刁難莫言。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
  • 中國醫學「諾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上交醫、首醫成為最大贏家
    一提到諾獎,咱們中國人就激動了,前一段時間,清華大學雙一流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了國內外一頓嘲笑:你諾獎為0,你培養的諾獎為0,你畢業生諾獎為0(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 8位兩彈元勳,2位諾獎,這個大學僅存在了8年,卻完爆清華北大
    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這就是由三所大學臨時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僅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個月,畢業生不過3343名。但就是它,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最好的大學。
  • 楊振寧:讀《孟子》一生受益
    回憶求學生涯、講述兒時故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在前往中山華僑中學參加55周年校慶時,作了題為「我的讀書教育生涯」的演講,與師生分享了他的人生和求學經驗,慶幸少時父親並沒提前教他數學知識。  楊振寧的父親是留美數學教授,在楊振寧小時候就發現他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但他父親並沒有提前教他數學方面的知識,而是請了清華歷史系的高材生在他初中階段的暑假給他講《孟子》,每天兩個小時,以致中學時代他完全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地背出來。  「回想起來,父親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相信許多朋友已經猜到,這位李家後輩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是1957年和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兩人因為發現了「弱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而名揚世界。那一年,李政道才31歲,在成為華人首個諾獎得主的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
  • 楊振寧能再獲諾獎?
    ,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憑光電論文獲得了諾獎,但他因約將諾獎的獎金贈予了已經和他離婚的妻子米列娃。但另外兩位科學家隨後的研究卻誤導了大家,勃萊克特、奧恰裡尼兩位科學家在《電子對湮滅》的論文中引用了趙忠堯和其他兩位科學家的論文,卻把趙忠堯在1930年發表的論文錯誤的寫成了1931年另外有科學家在驗證趙忠堯的論文結果中錯誤的使用設備和方法
  • 她被稱為原子彈之母,成就了兩位諾獎得主,其家族卻被罵成賣國賊
    而她,作為華夏兒女,她被稱為東方的居裡夫人,曾幫助並成就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項,並被稱為原子彈之母。至今仍有很多人為之鳴不平,為何她到死都沒能獲得諾獎呢?而她明明是原子彈之母,為何家族又被稱為賣國賊呢?看完她這一生的遭遇,多少人會為之嘆息。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當把普通超導體置於反常量子霍爾效應薄膜之上時,臨近效應使之能夠實現手性Majorana 費米子,相應的實驗中會多出全新的量子平臺,對應½倍基本電阻單位e2/h。項目負責人張首晟——獲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幾天前,張首晟回到北京為其恩師楊振寧慶祝95歲壽辰。1963年出生的張首晟,17歲便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他學的是理論物理專業,這也是楊振寧的專業。但理論物理的就業面太窄,張首晟一度開始擔心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