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有11.5位諾獎獲得者,有2人放棄美國籍入中國籍,他們是誰

2021-01-09 網易新聞

相信光是看到標題,各位讀者朋友們就會十分疑惑,咋會有「11.5人」這種說法呢?別急,咱接著看。

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共有11.5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錢永健、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高行健、高錕、莫言、屠呦呦和賽珍珠

而其中這位賽珍珠女士,便是筆者所說的那「半個人」,因為賽珍珠自幼在中國長大,在中國生活近40年,曾是中國國籍,後因一些特殊原因才改回美國國籍,而讓賽珍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正是和中國有著密切關係的《大地》三部曲(描寫中國農民生活),賽珍珠也一直將中國視為自己的故鄉。所以將她看作半個中國人,絕不為過。

而另外11位諾獎獲得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一直是中國國籍,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則是在美國出生的美籍華人,截至目前共有4位是中國國籍,分別是莫言、屠呦呦、李遠哲跟楊振寧,值得一提的是,後兩位都是放棄美國國籍後入的中國籍。

我們先說這李遠哲先生,他出生於中國臺灣新竹,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工系,並在臺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留校擔任助教一年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便留在美國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

35歲那年,李遠哲就晉升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副教授,次年又返臺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因其優異的表現,李遠哲入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於1986年拿下了諾貝爾化學獎,驚豔世人。

1994年1月15日,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中國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如今的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第二位由美國籍改中國籍的楊振寧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直伴隨著巨大的爭議聲,1945年,23歲的楊振寧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僅僅3年,楊振寧就拿下了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接著他又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改變自己人生的人,愛因斯坦和李政道,前者激勵提點了他,後者成了他最好的搭檔,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拿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此事一出,震撼全球,中國人也因為有楊振寧而自豪。

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大家期待著他會回國效力時,楊振寧卻宣布——加入美國國籍。一時之間,無數人對其口誅筆伐,楊振寧的父親更是不願認他這個兒子,直到去世前,都沒有原諒楊振寧。

後來,楊振寧在《父親和我》中寫道: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但我做這個決定真的不容易,請相信,我的身體裡流著中華文化的血液。

雖然加入了美國國籍,但在此後的幾十年裡,楊振寧多次回國講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也是因為受他影響,許多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美國的科學家們也開始對中國持友好態度,為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作出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楊振寧當年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2015年4月,楊振寧宣布放棄美國國籍,回歸中國;2017年2月,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推動國家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
    諾獎獲得者莫言、屠呦呦,誰對中國影響大?莫言的說法,值得借鑑諾貝爾獎恐怕是世界上最令人關注的一個獎項,它包含有文學、物理、醫學、經濟、化學等5個獎項。目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楊振寧、屠呦呦、莫言,分別斬獲諾貝爾物理學、醫學、文學等3大獎項。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我國一共1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有兩人放棄美國國籍改為原籍
    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錢永健、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高行健、高錕、賽珍珠、莫言和屠呦呦。  其中賽珍珠是美國人,但是在中國長大,曾是中國國籍,後來又改為美國國籍,所以只能算0.5個。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圖片來源:諾獎官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安德裡亞·格茲。(圖片來源:諾獎官網)2020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珍妮弗·安妮·道德納。
  • 30多位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將齊聚煙臺
    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如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30多位醫科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和健康領域的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加12月3—4日在煙臺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諾貝爾獎」被認為是世界範圍之內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對做出貢獻的人的最高認可,它共分為5個方面「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與文學」,是現在世界最重要的獎項。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世界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的領頭者——美國貝爾實驗室畫有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用紅筆標註出國際上誰有量子級聯雷射器,除了美國和歐洲外,地圖上只有中國是紅筆標註的,這其中的首功當屬李愛珍。
  • 2名美國經濟學家獲諾獎分享726萬!一文看懂為啥是他們
    ——經濟學獎於瑞典時間10月12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頒布,花落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保爾•米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獲獎理由: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獲獎者介紹
  •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這個悖論實在有意思:你想要個確定的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如果你無所謂,它反而自動現身了。最早明白這個道理的也許是貝爾實驗室  文/許崧  作家,著有《不去吃會死》《美國走著瞧》等  我唯一知道的一句古希臘語是「ε??ρηκα」—— 「尤裡卡」,意思是「好呀!有辦法啦!」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7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院,她是唯一中國籍,不把愛國停嘴上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最新一批入選院士名單,其中共有7名華人科學家入選,可喜可賀的同時,心中難免也有點遺憾,因為入選的華人科學家中,只有1位女性科學家依舊保留中國籍,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曹曉風教授。
  • 《科學美國人》3位作者獲得諾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寫就的經典
    本屆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得主共有8位學者,美國共有3位諾獎得主,日本有2位,中國有1位(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發現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加拿大、瑞典各1
  • 大半中國核科學家的老師,同學受他啟發獲得諾獎,有2位諾獎學生
    22年前的1998年,一位96歲老人的悄然離世驚動了整個世界的科學界,即便是全世界最核心的科學家圈子,大家也都認為這個人的離世是全人類的巨大損失,雖然這位中國老人離世的消息並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這位老人就是國內核物理的鼻祖趙忠堯先生,或許即使是現在,提起他的名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比較陌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評價趙忠堯先生時候說道:&34;
  •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堅持就有成功的可能
    「偉哥之父」費裡德·穆拉德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鄭大開講  他說:拿諾獎跟創業一樣,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  「諾貝爾獎主題月活動」啟幕,還有5位諾獎得主要來鄭州昨日上午,被譽為「偉哥之父」的費裡德·穆拉德教授(1998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走進鄭州大學,以《NO和CGMP信號通路的發現及其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為題,與400餘位師生分享他的科研歷程和最新成果。
  • 在中國「撈金」的6位明星,都不是中國籍,最後一位讓人難以原諒
    在中國「撈金」的6位明星,都不是中國籍,最後一位讓人難以原諒第1位:吳亦凡作為娛樂圈的「頂流」明星之一,吳亦凡有一段時間在韓國發展,後來才回歸中國發展,而事實上,他並非中國籍,而是加拿大國籍,因為在吳亦凡小時候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從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至今,共有216位科學獎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一位科學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與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GDP排名第二的國際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符。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斯隆獎之所以全球矚目,還因為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比如「納什均衡」的提出者約翰·納什、知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都曾先有斯隆獎殊榮,後來加冕諾貝爾。迄今為止,共計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17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Thouless讀康奈爾大學時的導師Hans Bethe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而Bethe的導師Arnold Sommerfeld還培養出了另外三位諾獎得主,包括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泡利(Wolfgang Pauli),以及得拜(Peter Debye),師門集齊了5個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