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美國人》3位作者獲得諾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寫就的經典

2021-01-20 環球科學

本屆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得主共有8位學者,美國共有3位諾獎得主,日本有2位,中國有1位(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發現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加拿大、瑞典各1位。


在這些諾獎得主中,有3位曾為《科學美國人》撰稿。其中,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在1999年8月號的《科學美國人》上與另外兩位作者一起發表文章《探測有質量的中微子》(Detecting Massive Neutrinos);物理學獎得主阿瑟·B·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曾在2003年4月號的《科學美國人》上與另外兩位作者一起發表文章《解決太陽中微子問題》(Solving the Solar Neutrino Problem);化學獎得主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曾在2006年6月號《科學美國人》上發表文章(Engineering Life: Building a Fab for Biology,見《環球科學》2006年7月號《組裝生命的生物工廠》)。作為《科學美國人》中文版,我們十分榮幸地宣布,迄今已有155位諾貝爾獎得主為《科學美國人》撰寫了249篇文章。


讓梶田隆章獲獎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工作完成於1998年,讓阿瑟·B·麥克唐納獲獎的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的工作完成於2002年,兩位科學家均在成果發表的次年,就為《科學美國人》撰文,介紹自己的重大發現。《環球科學》會與《科學美國人》一樣,始終關注全球重大研究,和讀者一起站在科學的前沿。今天你在《環球科學》上看到的報導,它們的作者也許在若干年後也會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下面,我們就給出幾位科學家當年為《科學美國人》撰寫的文章,一起重溫科學史上那些激動人心的重要時刻。



探測有質量的中微子(Detecting Massive Neutrinos)


來自《科學美國人》1999年8月號




撰文 愛德華·卡恩斯(Edward Kearns)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戶塚洋二(Yoji Totsuka)


一個人的廢品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寶藏。對於物理學家來說,背景噪音是廢品,信號則是寶藏。在過去的二十年來,好幾個團隊都在尋找質子的衰變,這是極為罕見的信號(如果真的存在的話)。如果真能找到質子的衰變,就將成為支持大統一理論的有力證據。迄今為止,物理學最成功的理論是標準模型,而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則是有希望超越標準模型的候選理論。為了減小誤差,探測本就十分罕見的質子衰變過程,科學家將探測器建造在極深的地下,然而就算如此,來自宇宙射線,具有極強穿透能力的中微子,還是會對設備造成影響。


日本的神岡探測器(Kamiokande)就是第一代的質子衰變探測器,它運行於1980~1995年,沒有找到任何質子衰變的跡象。然而,就在尋找質子衰變的過程中,研究者卻發現本來平常的中微子背景有一些難以理解了。通過對1 000次中微子與水分子反應的數據信息,我們發現中微子似乎可以在不同類型(稱為「味」)之間互相轉換,一旦證實,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不亞於發現質子衰變。


在粒子物理學領域,取得進展的最常見方式就是建造一個大型機器,因此,神岡探測器的升級版「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就誕生了。這一探測器中裝了50 000噸水,一旦從宇宙來的中微子與水分子中的質子發生反應,就會產生切倫科夫光(Cherenkov light)。切倫科夫光錐會產生一個光環,從而可被周圍的光子探測器探測到。不同的中微子所產生的光環在大小、形狀和強度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可從中辨別中微子的種類。




我們怎麼知道共有多少中微子呢?超級神岡探測器探測的是大氣中微子,主要來自於宇宙射線。知道了大體上每秒有多少宇宙射線撞擊大氣,我們就能預測每秒我們能遇到多少中微子。但這個預測實在太粗略,怎麼辦呢?我們就採用測量兩種中微子比例的方法。不管有多少宇宙射線撞擊到大氣層,根據理論預測,μ中微子的數目應該始終是電子中微子的兩倍。經過兩年的觀察,超級神岡探測器團隊發現μ中微子與電子中微子的比值約為1.3比1,而不是預料中的2:1,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中微子從一種類型轉變成了另一種類型,即μ中微子轉變成了τ中微子。



解決太陽中微子問題(Solving the Solar Neutrino Problem)


來自《科學美國人》2003年4月號




撰文 亞瑟·B·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 喬舒亞·R·克萊因(Joshua R. Klein) 戴維·L· 沃克(David L.Wark)


為什麼為了研究太陽,要在兩千米深的地下建一幢10層的樓房?這聽起來實在有點奇怪,但這一設備——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卻成了解開太陽中物理過程之謎的關鍵。早在1920年,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就提出太陽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但驗證這一猜想的努力在20世紀60年代卻遇到了巨大阻礙。按照理論預測,太陽中的核聚變會放出一定量的中微子,但實際觀察到的中微子數量卻遠小於預測值,這一「中微子失蹤之謎」讓物理學家倍受困擾。


標準模型認為有三種完全不同的中微子: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並且它們都是無質量的。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只會產生電子中微子,因此早期實驗只集中尋找電子中微子的蹤跡,如將氯原子轉變為氬原子等等。然而,實驗表明,標準模型是不完備的,中微子的三種「味道」並不涇渭分明,而是以某種方式混合在一起,這也就是太陽發出的電子中微子神秘消失的原因:它們變成了其他類型的中微子。對於中微子「味」的改變,最受歡迎的解釋是中微子振蕩(neutrino oscillation),即中微子的三種味都是由不同質量狀態混合而成。支持此解釋的最強證據來自於1998年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發現(也就是上一篇文章的內容),但超級神岡的實驗結果並沒有排除中微子通過其他機制消失的可能。



與此前其他中微子觀測設備不同的是,SNO採用重水(即其中的氫原子比普通氫原子多了一個中子),而不是普通水來探測中微子,中微子在經過這1 000噸重水時,一旦發生反應,就會產生高能電子,通過切倫科夫光被探測到,這使它可以直接對三種中微子平等地計數,繼而確認此前觀察到的中微子「失蹤」不是觀測誤差,也不是因為愛丁頓的理論錯了,中微子的確是通過中微子振蕩的過程發生了轉變,最終證實了太陽能量來自核聚變。



組裝生命的生物工廠(Engineering Life: Building a Fab for Biology)


來自《科學美國人》2006年6月號,《環球科學》2006年7月號




撰文 生物工廠研究小組(Bio Fab Group),包括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


點擊這裡,閱讀《組裝生命的生物工廠》全文。這篇文章,曾讓很多讀者第一次知道了「合成生物學」這個新興研究領域。




轉載請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給雜誌社打電話也行,010-85325810-804。




相關焦點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獨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得益於居裡夫人的發明,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可惜的是居裡夫人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因惡性白血病逝世。居裡家族,除了瑪麗·居裡和丈夫皮埃爾·居裡,他們的大女兒伊蕾娜和女婿弗裡德裡克也一起拿過諾貝爾獎。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為了銘記那些科學史上最閃耀的瞬間、向那些真正改變了世界的人致敬, 《環球科學》推出的 《科學美國人》諾獎得主經典文集 正式發貨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諾獎風向標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領域內被認為最有前途的早期職業學者。最初分為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三個方向。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方向。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諾獎風向標!19位科學家榮獲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新聞—科學網
    19位科學家榮獲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PUP作者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月6日,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榮幸地迎來了第4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牛津大學教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今年,三位科學家再次共享這一殊榮。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是牛津大學的名譽數學教授(the Rouse Ball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Emeritus)。
  • 諾獎物理學花落三家,他們都是天體物理學大牛
    ),以獎勵他們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他為宇宙學幾乎所有的現代研究奠定了基礎,既包括理論也包括觀測,將一個高度不確定的領域變成了一門精密的科學。米歇爾·麥耶麥耶1942年生於瑞士埃沙朗(Echallens)。他和迪迪埃·奎洛茲於1995年一起發現了第一個環繞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的行星飛馬座51b。
  • 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關鍵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英國的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體對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今HIF已經成為很多藥物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物理學系張遠波、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化學系劉智攀分別在數學物理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化學新材料領域脫穎而出,榮獲嘉獎。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三位獲獎的復旦青年科學獎。三位獲得「科學探索獎」的復旦青年科學家魯伯壎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因為與拍賣有關的諾獎足足頒了三屆。1996年,威廉·維克瑞(WilliamVickrey)因為提出「維克瑞拍賣(VickreyAuction)」共享了該屆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諾獎表彰了三位「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的美國經濟學家,其中羅傑·邁爾森(RogerMyerson)最有名的文章之一就是「最優拍賣機制的設計」。
  • 2020諾獎頒給玩「拍賣」的人,這個獎含金量還剩幾何?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它頒給了兩個研究拍賣的人,這導致很多人非常詫異,拍賣也配得諾獎嗎,諾獎含金量還剩多少 實際上,如果我們翻開歷屆諾獎名錄,會更加詫異。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很多人立即聯想到霍金。他和彭羅斯的名字經常聯繫在一起。霍金也對黑洞做出重大貢獻,在公眾中名氣更大,也高調得多。1990年代,彭羅斯封爵,但是霍金為了抗議英國政府將兩個科研經費管理機構合併,拒絕了封爵。霍金雖然已經去世,也繼續引起關注。 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責編 | 王一葦 彭羅斯因為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普遍(robust)預言」 而分享了今年的物理諾獎 [1,2]。很多人立即聯想到霍金。他和彭羅斯的名字經常聯繫在一起。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1999年,Mourou獲得IEEE David Sarnoff獎。2004,他獲得IEEE LEOS量子電子獎;2005,獲得Willis E. Lamb雷射科學和量子光學獎。之前,阿瑟 C.戈薩德獲得的重要榮譽有: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紐科克利夫蘭獎、James C. McGroddy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獎,並早在2001年就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上述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跟晶片能耗降低也緊密相關。
  • 【科普知識】諾獎密碼:鈔票上的「科學圖騰」
    但這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巧合,紙幣上的人物和諾獎得主,他們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繫。 這種聯繫就是:給科學以充分的尊重,科學必然給你更多回報。由於學術地位極高,生於1777年的高斯至今被人認定為歷史上和牛頓、歐拉並列為「三位最偉大的數學家」。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中國共有11.5位諾獎獲得者,有2人放棄美國籍入中國籍,他們是誰
    5人」這種說法呢?別急,咱接著看。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共有11.5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學獎,他們分別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錢永健、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高行健、高錕、莫言、屠呦呦和賽珍珠。而另外11位諾獎獲得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一直是中國國籍,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則是在美國出生的美籍華人,截至目前共有4位是中國國籍,分別是莫言、屠呦呦、李遠哲跟楊振寧,值得一提的是,後兩位都是放棄美國國籍後入的中國籍。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後來玻恩和他的學生約當也加入,寫了 「兩個人的論文」,以及包括海森堡在內的 「三個人的論文」。 除了泡利和海森堡,索莫非和玻恩還有很多學生成為二十世紀的著名物理學家。 海森堡和泡利分別獨享1932年和1945年的物理諾獎。索莫非的學生中獲得諾獎的除了泡利和海森堡,還有博士生德拜和貝特,博士後鮑林、拉比、馮·勞厄。貝特1967年得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