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中國核科學家的老師,同學受他啟發獲得諾獎,有2位諾獎學生

2020-08-10 朝夕說史

22年前的1998年,一位96歲老人的悄然離世驚動了整個世界的科學界,即便是全世界最核心的科學家圈子,大家也都認為這個人的離世是全人類的巨大損失,雖然這位中國老人離世的消息並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

這位老人就是國內核物理的鼻祖趙忠堯先生,或許即使是現在,提起他的名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比較陌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評價趙忠堯先生時候說道:&34;

其實這幾年來時代的浮躁已經開始慢慢的消散,大家的關注也慢慢的從娛樂消遣人物轉向國之棟梁身上,這絕對是大大的好現象,國家的強大總歸要依託在國士的肩膀上,功名倒掛的現象也必然會消失。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首先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趙忠堯先生的父親是一個醫生,很討厭那些有錢人沒病找他開滋補藥劑的行為,他認為真正需要他治病的人那麼多,他不想把精力分散。趙忠堯先生的家境雖然不富裕,但是他的父親卻是受過新思想薰陶的新一代青年,他的父親自認為自己受文化水平的制約,雖然有心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但是無奈能力有限,於是對於孩子的教育特別重視,希望孩子趙忠堯能學有所成,為改變國家貧困落後的局面出力。趙忠堯先生也不負家人的期望,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抉擇都把國家和民族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趙忠堯先生19歲考入南京大學(原南京高師),學習十分刻苦,僅僅三年多的時間就修夠了全部的學分。在葉企孫老師身邊做助手,深受老師看重,後來又追隨葉企孫老師去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是清華大學最早的幾5名物理學老師之一。

中國的物理學那時剛剛起步,趙忠堯發現要想趕上西方的物理學水平,就必須要去西方學習,回來才能更快更好的促進國內物理學迎頭趕上,1927年的夏天趙忠堯老師帶著向同事朋友湊的費用啟程去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趙忠堯在加州理工學院師的導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密立根先生,密立根先生想著讓趙忠堯儘快拿到博士的學位,因此打算安排趙忠堯做一個很簡單的光學研究課題,可以趙忠堯認為自己來美國的目的是深度學習前沿科學,回去以後更好的報效祖國,並不是來拿一個學位,所以趙忠堯果斷拒絕了,當時全校師生聽聞此事都很震驚,覺得這個中國學生也太任性了竟然拒絕自己的導師,但是密立根並沒有介意,又給他換了一個課題&34;, 趙忠堯覺得這個課題的難度還是不夠,便表示考慮考慮,密立根聽後語氣有些不高興,

趙忠堯自然聽的出來,考慮到自己畢竟是來國外求學來的,不能總挑三揀四學還沒開始就把自己的導師得罪了,便表示願意研究這個課題。後來密立根還經常提起此事,對這個中國學生印象特別深刻。

趙忠堯先生在加州學習的這段時間還發生過一件物理學界的公案,這可牽涉到一個諾貝爾獎的名頭哦,話說趙忠堯在研究&34;這個課題的時候發現了正電子存在的證據,這個發現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可是最後獲獎的並不是趙忠堯,而是他的隔壁辦公室的同學艾克斯朋,後來艾克斯朋也承認自己是在趙忠堯的啟發下才完成的這個發現,然而大半個世紀都過去了,往事不可追,相信趙忠堯先生也沒有那麼在意此事。

1931年在國外求學的趙忠堯先得聞國內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本來還想繼續鑽研學問的趙忠堯覺得是時候回去報效祖國了,學無止境但是報效祖國迫在眉睫,趙忠堯回國後迅速投入到祖國的核物理研究建設中,主持設置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專業,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座核物理實驗室。

在民族陷於危難之時,知識分子總是最先覺悟,北平很快在日寇的鐵蹄踐踏下淪陷,清華大學已經被日本佔領,趙忠堯在如此危險的關頭依然惦記著中國的核物理事業偷偷潛回實驗室帶走了珍貴的材料鐳,一路上為了躲避盤查裝成乞丐,奔襲數千裡,把鐳帶到昆明聯大,保護住了如此珍貴的基礎研究材料。

1946年美國邀請盟國參觀他們的原子彈試爆試驗,作為國內核物理研究的泰鬥趙忠堯自然是不二人選,當趙忠堯親眼見到原子彈爆炸後那衝入雲霄的巨大蘑菇雲,心中大為震動,他利用觀察團滯留美國遊玩的時間,偷偷回到加州的母校,一方面了解核物理領域的發展動向,另一方面是要購買一些搞核物理研究必須用的到靜電加速器,但是這種級別的設備不僅僅美國不可能答應出口,而且也十分的昂貴,人家就算賣國內也買不起。

所有趙忠堯決定買一些國內製造不了的設備零部件,回去自己研究製造和組裝,趙忠堯為此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投身到靜電加速器的研製當中去,這是一種什麼精神?要知道趙忠堯先生可是核物理研究領域的泰鬥級人物,中國後來所有的核物理人才都是他的學生,他深刻的知道要想中國的核物理有長遠的發展首先必須要把地基打牢,核物理研究的基礎設備指望買是不可能的,必須自力更生,可以說趙忠堯先生的犧牲對於他個人利益來說是巨大的,但是對於中國核物理的未來益處是深遠而必須的。

建國後本來趙忠堯先生應該可以專心為國家做貢獻的,但不巧的是遇到了時代的不幸,一場無盡的政治運動耽誤了趙忠堯先生的科研事業,但是趙忠堯先生雖然心感遺憾卻也沒有過於糾結,他認為一個人能做多少事完全是時代決定的,他一生帶出了2名諾獎得主,8名兩彈一星元勳,他的價值和理想在這些後繼者們的身上得到了延續也可以欣慰了。

相關焦點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1921年,在丹麥政府和嘉士伯的支持下,他在哥本哈根大學創立了理論物理研究所。1922年獲得諾獎。玻爾去世後,紀念他誕辰80周年時,研究所改名為玻爾研究所。後來玻恩和他的學生約當也加入,寫了 「兩個人的論文」,以及包括海森堡在內的 「三個人的論文」。 除了泡利和海森堡,索莫非和玻恩還有很多學生成為二十世紀的著名物理學家。 海森堡和泡利分別獨享1932年和1945年的物理諾獎。索莫非的學生中獲得諾獎的除了泡利和海森堡,還有博士生德拜和貝特,博士後鮑林、拉比、馮·勞厄。貝特1967年得諾獎。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貝特1967年得諾獎。2016年得諾獎的索利斯是貝特的學生 [4],也就是索莫非的學生的學生。索莫非自己被提名諾獎84次,可惜沒有得到。 玻恩的學生中得諾獎的有博士生德爾布呂克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博士後費米。諾獎委員會有點虧待玻恩,1954年才給他授獎。他的博士後奧本海默後來領導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當地時間2月12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獲獎者一共126人,其中有16位華人學者。作為中國第一系,「四大瘋人院」之首的北大數院,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斯隆獎之所以全球矚目,還因為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比如「納什均衡」的提出者約翰·納什、知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都曾先有斯隆獎殊榮,後來加冕諾貝爾。迄今為止,共計有50位獲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另有17位獲獎人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69位獲獎人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位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記者 徐治國 文/圖  與錢永健(Roger Y Tsien)的對話緣於近日在德國南部小鎮——林道(Lindau)舉行的第59屆諾獎得主論壇。作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國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與中國聯繫在一起。
  •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堅持就有成功的可能
    「偉哥之父」費裡德·穆拉德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鄭大開講  他說:拿諾獎跟創業一樣,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  「諾貝爾獎主題月活動」啟幕,還有5位諾獎得主要來鄭州昨日上午,被譽為「偉哥之父」的費裡德·穆拉德教授(1998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走進鄭州大學,以《NO和CGMP信號通路的發現及其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為題,與400餘位師生分享他的科研歷程和最新成果。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2月7日上午9:30,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的是諾貝爾化學、物理和經濟學獎新聞發布會。其中,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為諾貝爾獎117年歷史上的第三位物理學獎女得主。另一位獲獎者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Arnold)則是歷史上第五位化學獎女得主。她們和歷史上唯一先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居裡夫人共同載入史冊。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基礎學科,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意料之中,因為大部分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獲獎的理論在中國究竟在哪些層面得到了應用?本文在此簡單回顧過去十年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 人物|他的諾獎,是一根膠帶紙撕出來的
    如果將來浙大學子成為海姆教授的學生,他會帶著濃重的俄語口音跟你說:「實驗看似漫不經心,但創新的點子卻不是漫無目的的。」聽聽他講的三個故事,你就明白了。【故事一】讓青蛙「飛」起來海姆教授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雙料諾獎獲獎者。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餘方表示,塞勒是經濟學研究的挑戰者,他最希望自己的學術成就能夠應用在普通人的日常決策方面,比如個人投資和退休金管理。新京報:塞勒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他的學生,你的心情如何?餘方:為他感到高興。他是一個非常坎坷的經濟學家。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代表人物:恩斯特·魯斯卡4不被卡脖子,中國需要諾獎得主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首先就是原創性,是開創者,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907年,當菲比格在研究野生大鼠的心肌組織的時候,發現許多大鼠有上皮的病理性增生並且形成了乳頭狀瘤。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907年,當菲比格在研究野生大鼠的心肌組織的時候,發現許多大鼠有上皮的病理性增生並且形成了乳頭狀瘤。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這些都只是他作假的冰山一角,Gregg被指控的還有重複使用同樣的數據。 而他文章的共同執筆者,也是他的學生幾乎是和他一起完成了這些ps的工作,甚至他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的HIF上都有作假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