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最新一批入選院士名單,其中共有7名華人科學家入選,可喜可賀的同時,心中難免也有點遺憾,因為入選的華人科學家中,只有1位女性科學家依舊保留中國籍,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曹曉風教授。
曹曉風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中學就讀於北大附中,優質的學習環境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她勇於創新、敢於負責的品德,為她後續走上科研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石。通過高考,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大學畢業後,她在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後來,再次回到母校北大,在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由於表現出色,她獲得了去世界頂尖生物學實驗室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學習的機會。
在約翰·英納斯,年輕的曹曉風見到了世界最前沿科學的魅力,這裡的教授對她的科研工作也給予一致好評,希望她繼續留下來深造。曹曉風放棄了,而是前往美國與丈夫團聚,在她看來家庭和諧美滿幸福,夫妻雙方都要學會互相讓步,這一次她選擇隔著丈夫的腳步前進,有舍有得。
曹曉風從英國來到美國是因為「小家」,而在美國生活了6年後,她因為「大家」選擇毅然回國。她在美國做科研也順風順水,擁有一片大好前景。可是,自從她親眼看到美國同事對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漠不關心,而「911事件」卻讓實驗室最懶散的美國同事願意花4個小時排隊獻血,她突然明白:科學沒有國家,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愛國絕不能停留在嘴巴上。2003年,曹曉風毅然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科研待遇,回到祖國。
曹曉風回國後加入了中國科學院,幾乎是白手起家,開始只能在玉米儲藏室改造出來的臨時實驗室做科研。儘管起步艱難,她還是咬牙堅持、迎難而上,潛心研究,用十年時間打造了一篇關於植物溫敏的論文,贏得國際美譽。曹曉風用行動詮釋愛國,其他同時入選的6位華人科學家又是什麼情況?
他們的情況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原來擁有中國籍,後來因為留學深造、出國做科研等,改換了國籍;還有一種就是從小跟著父母去了美國,從小在那裡長大。畢業於北京大學力學系的黃永剛教授就是因為便於在美國做科學研究,改換國籍的代表。他從北大畢業後,選擇留學深造,被哈佛大學錄取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便一直留在美國工作,如今已經成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進入21世紀,國內科研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黃永剛教授先後接受了西南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湘潭大學的名譽教授之職,還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出生中國大陸、成長於美國的女科學家曹穎是這次華人科學家入選名單中最年輕的一位。她在4歲的時候就來到了美國,父親是一位數學家,母親是一位程式設計師,當時美國優厚的科研環境吸引他們舉家遷徙,在馬裡蘭州定居。由於受家庭氛圍的薰陶,曹穎從小就對科學十分感興趣,就讀於加州理工大學,於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還曾經獲得過被譽為「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目前是加州理工學院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學院的主任,前途似錦。
看過這份最新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華人科學家名單,讓人感慨良多。我們欽佩放棄國外優厚科研條件,毅然回國的科學家,同時,也感嘆幾十年前因為國內科研環境,從而流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不過,我們也看到隨著我國經濟飛躍,國力增強,科研環境大幅度提升和改善,也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回流,重新投入祖國的懷抱,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學者回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