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在年度會議上宣布了新入選的90名正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
百位新成員都是為醫學科學、公共衛生等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其中,「華人AI女神」李飛飛入選。
在入選名單公布後,李飛飛發推致謝:「感謝!真心希望人工智慧能夠通過改善醫療服務來幫助我們的臨床醫生和患者。」
此外,入選正式成員的還有哈佛大學華人教授莊小威;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也入選新晉國際成員。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位打過零工,33歲拿到斯坦福副教授職位,後入職谷歌又重返斯坦福,還當選了美國工程院院士的「華人AI女神」李飛飛。
01
打過零工,上過報紙,西藏學醫,華人AI女神的堅持與獨行
「8年,兩代博士生,10幾位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近10位斯坦福醫學院醫生和教授,兩所北美高校醫院,十幾篇AI論文和半打醫療期刊論文,終於匯成這篇Nature文章。」在慶祝團隊的文章登上Nature,李飛飛在朋友圈感慨道。
李飛飛,是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科學家。
1976年出生的李飛飛,年僅33歲時便獲得了斯坦福的終身副教授職位,不僅是斯坦福AI實驗室唯一的女性,還是計算機系最年輕的副教授。
她曾任谷歌AI負責人職位,2018年重返斯坦福校園任教,如今是Twitter公司董事會新獨立董事。
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些光輝頭銜下,李飛飛從來都是一個執著而且專注的人。
她的背後,也隱藏著一段頗為傳奇勵志的人生。
做清潔工、當中餐館收銀員、開洗衣店……你能把這些名詞與她聯繫在一起嗎?
李飛飛的父母都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懷抱著一顆追求學術夢想的心,上世紀90年代,他們帶著16歲的李飛飛來到新澤西洲 Parsippany 小鎮。
然而初到美國,李飛飛就遇到了困境——不會說英語。
由於全家都對英語一竅不通,他們在那邊的生活經歷了不少波折。
「雖然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是他們不會說英文。因此,雖然有著一顆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心,但我的父親只能做相機修理工作,母親則是一名收銀員。
我們沒有錢,為了學業我做了各種各樣的工作。但我沒有因此而感到沮喪,因為我的家人和我一樣為了生計在努力工作,我們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難關。」
為了分擔家裡的負擔,小小年紀的李飛飛就打起了各種零工,收銀員、清潔工、服務員……在打工的同時,她也不放棄任何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以克服英語的難題。
高中時,李飛飛在鎮政府、教育部門、多所高中之間奔走數月,好不容易才進了一所當地排名中等的學校。
但如果想要進入一所好大學,李飛飛不僅要在少的可憐的學習時間裡,迅速掌握英語,還要拿出一份極其優秀的成績單,只有這樣,才能拿到頂尖大學的獎學金。否則,以他們的家境,是付不起美國私立名門的高昂學費的。
憑藉著毅力,李飛飛交出了滿意的成績單。她被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全額獎學金錄取!
她的成功在小鎮上名噪一時。1995年,鎮上的報紙還報導了這個小姑娘的奮鬥經歷。
普林斯頓的學術生活對李飛飛而言是幸福的。在這裡,她接觸到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完全不同於打工所經歷的。但是,她的父母卻仍在 Parsippany 過著艱難的生活。
為了改善父母生活,李飛飛敏銳地注意到了市場上的機會,借錢買下一家洗衣店,交給父母經營。她從此過上了雙重生活,周一到周五,她是普林斯頓的高材生,拼命努力吸收知識;周六到周日,她則走出實驗室,穿上白圍裙,給洗衣店幫忙。
對我來說,這像是一個雙城生活的故事。周一到周五,我是普林斯頓物理系的學生,到了周末,我回到Parsippany,幫家裡打理洗衣店的生意。在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都輟學開起了乾洗店。
事後她笑言:「我非常愛普林斯頓,不過也非常愛我的洗衣店,缺少了它們中的任何一件,都沒有現在的我。」
在普利斯頓經歷了快樂的求學時光後,時間來到1999年,22歲的李飛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和她的同學一樣,風光無限的華爾街是最佳選擇,但這個特立獨行的女孩卻有著自己的想法——去西藏研究藏藥。
一年後,李飛飛從西藏歸來,這段時間雖短,但對於李飛飛來說影響較為深遠。
回來後的李飛飛依舊沒有選擇華爾街,而是決定去加州理工學院讀取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在她讀研究生期間,她的母親查出來癌症和中風,一夜之間仿佛天塌了一般。「最現實的生存挑戰是如何全力以赴、如何身兼重任並誠實的面對心中的夢想。」回憶起那段往事,飛飛教授感慨道。
而也正是因為母親,李飛飛深刻的認識到醫療需要AI。
02
畢業後研究冷門方向一舉成名,在醫院陪母親時,有了新的想法
博士畢業後,李飛飛進入史丹福大學的AI實驗室,深入研究計算機視覺識別。
在當時,圖像識別並不是一個流行的研究方向。圖像識別技術,是人工智慧發展道路上的一座高峰。簡單來說,它就是要教會計算機看圖說話。要知道,「看到」和「懂得」是不一樣的。
一個3歲小孩能從圖片中識別出「貓」,可是計算機卻做不到。李飛飛研究了很長時間,始終沒有突破。交好的教授都勸她換個方向,以便拿到 tenure。
她當然沒有同意。有一天,李飛飛突然意識到,由於人眼每200毫秒就能獲取一幅圖像,一個3歲兒童可能已經獲得了上億次的圖像識別訓練,是計算機的幾何級倍數。也就是,關鍵在於自主訓練量。
李飛飛馬上開始著手,從 twitter 上抓取海量照片,將它們統統打上標籤後,訓練計算機進行機器學習。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就是給出一定算法,讓計算機自己學習。
這個過程是艱苦的。如今,機器學習已經是熱門概念,可在2007年,李飛飛的實驗室缺少人手,又申請不到經費,最困難的時候,她一度想重開洗衣店,籌集實驗資金。
她從亞馬遜的眾包平臺中找到了解決辦法,讓全世界的網友一起給圖片打標籤。當時,李飛飛的研究項目,一度是該眾包平臺全球最大的僱主。
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資料庫建成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ImageNet。李飛飛沒有敝帚自珍,而是將ImageNet資料庫開源,供學術和商業界的每一個實驗室調取。圖片識別技術從此飛速發展,現在已經能辨識出大部分物體,還能用高度擬合的人類語言,將它們描述出來。
自此,李飛飛在學術道路上一舉成名。由於學術成就卓著,李飛飛收到了很多社會活動的邀請。她曾經接受過 New York Times 的訪談,也曾登上TED的舞臺,講述圖形識別技術發展的背後故事。
近年來,李飛飛也一直致力於讓AI在醫療領域派上用場。
此前在醫院陪伴母親的一段時光,她更是發覺:醫療需要AI。
她跨學科資源,利用AI、計算機視覺等技術解決一些醫療健康中的難題。
就在前不久,她的團隊歷時8年打造的論文登上Nature,這是一篇關於利用人工智慧傳感器和AI算法幫助改善患者和臨床醫生醫療服務的文章。
在文章「Illuminating the dark spaces of healthcare with ambient intelligence」中,李飛飛團隊回顧了這項技術如何改善我們對隱性黑暗的,未觀察到的醫療空間的理解。
而在今年疫情期間,李飛飛也用自己的力量參與抗疫。
她的團隊提出一種可以監控病人身體狀況的AI家用系統,其中包括COVID-19症狀。
2020年,李飛飛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也給予李飛飛博士的入選理由。
「幫助建立基於視覺的人工智慧領域,產生各種高收益的醫療應用,包括她目前創新性的關注健康關鍵臨床醫生和患者行為識別。」
本次一同入選的,還有另一位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她因開創性的超解析度成像和基於成像的單細胞基因組學方面的成就而入選。
美國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學術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之一。
除自然基金會外,其他三院分別授予院士頭銜。
國家醫學科學院最初於1970年由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成立,致力於解決健康、科學、醫學和相關政策中的關鍵問題,並激勵各部門採取積極行動。
NAM也是業界公認的最高榮譽之一,其認可並表彰那些在專業領域和為社會服務表現傑出的科學家學者。
早前,《紐約時報》稱NAM是美國「關於健康和醫學問題的最受尊敬和最權威的顧問,其報告可以改變全世界的醫學思想。」
「這個傑出和多樣化的新成員階層是一個真正杰出的學者和領袖群體,他們在科學、醫學、衛生和政策方面的專業知識將成為幫助不結盟運動應對當今最緊迫的衛生挑戰的組成部分,並為全球每個人的利益告知衛生和衛生保健的未來。」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Victor j. Dzau說,「我很榮幸地歡迎這些受人尊敬的人加入國家醫學院。」
新成員當選後,其成員總數超過2200個,國際成員的數目約為175個。
李飛飛簡介
李飛飛博士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首位「紅杉資本教授」,也是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的聯席院長。她於2013年至2018年擔任史丹福大學AI實驗室主任。從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從史丹福大學休假期間,她擔任Google副總裁,並擔任Google Cloud AI / ML首席科學家。2020年初,李飛飛入選了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李飛飛博士於1999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2005年從加州理工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她於2009年加入史丹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在此之前,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2007-2009)和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2005-2006)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