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辭樹
公眾號:華人世界周刊
一個華裔女科學家,在世界IT界闖出了一片天。
不久前,世界上首位圖靈獎女性得主弗朗西斯·艾倫(Frances E. Allen),溘然長逝。
計算機領域的女性領軍人本就鳳毛麟角,如今更是屈指可數。
就在她身後的女性後輩中,有一個名字響徹AI界,因為她很可能改變人類未來。
她叫李飛飛,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名字,不普通的是,她撰寫了一部無法超越的女性勵志傳奇。
17歲還在餐廳後廚刷盤子,33歲已成為斯坦福終身教授,這是一種怎樣飛越平庸的人生?
李飛飛憑什麼?
1976 年,李飛飛生於北京,在四川成都長大。
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知識分子父母難得開明,他們鼓勵飛飛積極地探索世界。
▲ 李飛飛和父母
還制定了一條家規:每天放學必須在40分鐘內完成作業,其他時間自由安排。看課外書,出門閒逛皆可。
此舉不是縱容飛飛玩物喪志,而是敦促她高效學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家庭氛圍如此,飛飛亦一路成績優異,考入名校成都七中,照此發展下去她的落點勢必是清華、北大。
然而16歲那年,突然的變化打亂了這和諧的一切。父母移民美國,飛飛也要漂洋過海跟過去。
落地時,她看著周圍荒蕪的建築,心有疑惑,好萊塢裡的摩登大廈、車流如織去哪兒了?
她原本是一棵正在故鄉的樹,生長得花繁葉茂,卻陡然被人連根拔起,硬栽到另一片的土地上。
「當時『連根拔』的掙扎,就是我初到美國時的震撼。」
16歲,在異國,文化陌生、語言不通,飛飛渴望找人傾訴,身邊卻沒有一個朋友,孤獨像一塊黑布罩住了那段日子。
學校更是危機四伏,翻開書全是陌生的單詞,老師連珠炮似的講話,她猶如在聽天書。
這些還勉強算是青春期的煩惱,殘酷的現實是一家三口的生活面臨崩潰。飛飛父母在國內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吃虧在不懂英文,身為第一代移民他們能選擇的職業少之又少。
父親只好去修相機,母親則當收銀員,飛飛放學後也得匆匆奔向中餐館打工。
她包攬了後廚雜務,洗碗、打包外賣、接聽電話,營業結束還要拖地、擦玻璃,最辛苦的時候只能睡4個小時。
移民之前,飛飛從未想過17歲是在中餐廳的後廚度過,這就是命運。既然反抗不了,那就學會接受。
▲ 美劇《破產姐妹》截圖
飛飛很快意識到眼前有兩個選擇,要麼一輩子在餐廳打工,要麼考入名校徹底翻身。
那時,她還有不到兩年時間準備美國高考,但拖後腿的英文水平,連去廁所都難以分清男女。好比同學都在做高考衝刺卷,而她還看不懂題目。
但這些都不是放棄的理由,飛飛要考名校。那以後,她的手裡始終攥著一本英漢詞典,有空就翻。
在1995年畢業時,她以異於常人的努力,撕掉了「移民差生」的標籤,總成績在年級排名第六,位列優秀畢業生。
她的SAT(美國高考)成績是1250分,其中數學滿分。麻省理工學院、羅格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紛紛拋來錄取通知。
最終飛飛選擇了世界名校普林斯頓大學,且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一時間這個來自中國的移民女孩轟動當地,還有報社上門採訪。
然而飛飛心底始終有一個信念:「在海外,我們還有更深一層的『自尊』,它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
要做一位自強不息的中國人,不管你在哪兒。
李飛飛的逆襲向我們印證了一件事:極致的優秀背後是異乎尋常的努力。
移民多年,你還能從飛飛身上感受到,比其他移民孩子更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她曾發誓 :「如果有一天我去領諾貝爾獎的話,我一定要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
在中餐館打工那幾年,與她打交道的華人移民,多半生活艱難。舉債度日、供子女讀書,工作繁重,可所有人都活得踏實又樂觀,這讓飛飛對祖國更懷有一種深情。
因此,她堅持給國內的中外少年雜誌撰稿,與國內夥伴多溝通。
有一回,學校發生一起針對華人的霸凌事件,在場圍觀的學生都對被霸凌的華人男孩持漠然態度,唯有瘦弱的李飛飛挺身而出,保護同胞。
後續,她還積極地跟校方爭辯,為該華人男孩爭取應有的道歉,這是身為中國人的尊嚴。
「我是一個中國孩子,我的行為要對自己的民族負責。」
在普林斯頓大學第二年,時值南京大屠殺60周年,李飛飛又一次為同胞站了出來,她想為30萬遇難者做點什麼。
苦思冥想後,她組織了七八位同學,舉辦了「南京大屠殺」大型國際會議,邀請全世界300多名學者參加。
會議過後,她和同學共同整理會議資料,耗費數年才編輯成書《南京1937:記憶和癒合》。這一切只有一個樸素的初衷:「我不能讓世界忘記這段歷史,尤其這段浩劫對中國人的創傷。」
1999年,李飛飛從普林斯頓畢業,正趕上華爾街牛市,國際投行高盛拋出橄欖枝,以年薪10萬美金錄用她,而她幾乎沒有想就拒絕了。
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
可飛飛根本不在意,她正在申請一項課題研究,題為「藏醫藥學和西醫學上的醫理比較」。
普林斯頓有一項頒給畢業生的獎學金,鼓勵學生自主研究。飛飛率先提交申請,認真申報答辯,最終在1200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拿到這筆獎學金後,她立刻飛往西藏,落地前一切都是未知。
背著研究大綱和簡單的行李,飛飛在西藏安營紮寨。經費有限,她要儘可能把錢投入研究,於是租了一間月租80元的房間。
空蕩蕩的房間裡連床都沒有,加之高原夜晚降溫,她乾脆和衣睡在草墊上。不通水,不通電,更沒有條件洗澡,她都咬牙忍受。
還要下牧區跟當地人交流,沿路艱險,為了心中理想她所向披靡。
恰逢2000年,拉薩召開一項國際會議,李飛飛爭取到參加機會,把自己在西藏所見所聞及藏藥研究在大會宣讀。
其中一句是:「我將漂流四方,我也將背井離鄉,也許回歸這個概念將對我是永遠的奢侈。」
這句話寫出了一個歸國遊子的無奈與鄉愁。這也給她一種更大視角去思考生命的價值。
「我知道自己想要的工作,不是一份功成名就的工作,不是僅僅為了到華爾街一坐,諮詢一幹,拿上個美元六位數字,也不是光是為了再掙個博士學位,讓我馬上從一個名校走進另一所名校,從一個實驗室,移進另一個實驗室。我生命中,有一種很『野』的東西。我一直想去嘗試,去探索東西哲學和科學中的奧妙,去做東西文化的橋梁。」
一年後李飛飛從西藏回來,麥肯錫聞風立即開高薪聘請。
她卻選擇回校園深造,研究方向是人工智慧和計算神經科學。
2007年,人工智慧是冷門專業,她選擇的計算機圖像識別更是得無人問津的極寒之地。李飛飛抱著熱情投入,卻發現研究推進舉步維艱。
因為不被人看好,她要做的研究根本申請不到經費,無奈之下只能自費貼補項目。而學生們也顯得冷淡許多,她費盡口舌才招來一位學生助理。
在一段時間研究後,幾乎毫無進展。有些教授甚至嘲諷她,不如做點有用的事。
他們持有一種長久的偏見,身為亞裔女性,李飛飛啃計算機圖像識別這塊硬骨頭,根本不可能做出成績。
如今計算機圖像識別已經不算新鮮事,可13年前如何踏出第一步,李飛飛可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舉個例子來說,要讓計算機識別出一條狗,則需要把狗的基本特徵輸入,但世界上狗的種類多達1400餘種,而每一種狗大小、花色、姿勢又有差別,這是一項沒有窮盡的難題。
最終李飛飛從孩子的認知過程中獲取靈感,她要讓計算機大量收納圖片信息,提高識別精度。
但她首先要下載10億張圖片,為它們分類,定製標籤,建立龐大的題庫。
飛飛剛取得突破進展之際,她自籌的經費告急。倘若以現在的速度繼續建立題庫,需要幾十年才能達成。哪怕她甘願堅持,可經費去哪找呢。
事情的轉機是,她在網上僱傭了5萬餘志願者,聯手處理這10億圖片。
一年多後,題庫已包含了1500萬張圖片,覆蓋2萬多種物品,幾乎滿足日常生活中的圖片識別需求。
李飛飛的堅持是可貴的,但科學界的偏見幾乎難以打破。
2009年,她帶著突破性研究成果參與計算機前沿大會,主辦方直接拒絕讓她上臺演講,只允許展出一片小得可憐的海報。
儘管如此,李飛飛依然沒有放棄,繼續帶領團隊擴充題庫。在科學界對她冷嘲熱諷之際,她還做出一個高風亮節的舉動:將這個名為Image Net的題庫免費向全球開放。
因為仍然有許多研究圖像識別的團隊,不被看好,沒人認可,李飛飛用這份熱血來鼓勵同僚繼續研究下去。
隨著技術工作不斷進展,她開發的計算機識別的錯誤率從28%降至3.6%,達到了比人眼識別更精準的程度。
2009年,李飛飛在題庫中增加新算法能夠為圖像定位,她的研究已經走在世界前沿,卻始終無人知曉。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圖像識別技術,她一連發了5篇論文。還聯繫到歐洲圖像識別大賽,說服主辦方使用Image Net題庫。
抱著懷疑態度主辦方試用了一段時間,效果奇好,當即決定繼續跟李飛飛的題庫合作,這一次圖像識別初見曙光。
隨著她舉辦的Image Net大賽影響力不斷擴大,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國際公司紛紛重視起圖像識別,他們都想在人工智慧領域搶佔一塊高地。
由此,人工智慧獲得了空前關注,上至全球企業下至普通用戶,人們都在期待一場新技術的變革。人工智慧不再冷門,圖像識別也成了常用名詞。
而這都歸功於李飛飛數百個日日夜夜的堅持。
這一年她33歲,被史丹福大學授予終身教授之職,成為全系最年輕的教授。不知當初對她冷嘲熱諷的同事,是否心中有愧。
亞裔女性也能做出這麼優秀的成績,起碼李飛飛證明了這一點。
「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
李飛飛沒有流連在資本追逐的大公司之間,她拒絕高薪邀請,繼續回到實驗室深耕AI研究,連續發表了數百篇論文,被引用高達44773次。
也因此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亦被評為美國「年度傑出移民」之一,歷史上做出過重大成就的愛因斯坦、基辛格都榮獲此獎。
當「李飛飛」三個字閃耀AI界時,回想她說的話更是發人深省。「重要的不是做學術,抑或做企業,而是如何通過人工智慧,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
面對她如此崇高的理想追求,少部分鍵盤俠的發言則顯得侷促而狹隘。
他們翻檢李飛飛的過往,找不出一絲可批判的瑕疵,便拿國籍大做文章,抹黑這樣一位不計成本為人類未來做貢獻的科學家。
她從清潔工逆襲為AI界領頭人,她不畏霸凌保護同胞,她呼籲世界關注我們民族的傷疤——南京大屠殺。
從哪個角度說,李飛飛都應該是我輩之楷模,201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頒給她就是最好的證明。
她是一位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對世界眼懷熱望,對家國飽含深情,對人性心存悲憫。如果連這樣的人都能被攻擊,我想錯的應該不是李飛飛。
人生一世,或為名利爭爭嚷嚷,或為情愛憂憂戚戚。但有一類人,他們心無塵埃,舉頭是人類未來,俯首是民族自尊。
就像李飛飛所堅持的:「在我看來,僅僅是掙一份高薪,而沒有理想的人生,也算是碌碌無為。」
◇ 參考資料
1. 獵雲網.專訪梅琳達·蓋茨與李飛飛:沒有女性參與的AI研究終將走向偏見
2. 網絡的一端.領軍AI的華裔女性——李飛飛
3. 留美學子.獨一無二採訪:矽谷精英李飛飛-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