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的技術封鎖越來越嚴,中國社會如今從上到下都開始深刻認識到,無論在什麼技術領域,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多麼的重要。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掌握核心技術根基的科學家無疑是中國現今最為寶貴的人才。特別是一些從中國成長起來後,出國留學接觸到最前沿技術的科學家,更是現在我們最為需要的。
比如材料科學,現在中國想要攻克很多核心技術的一大障礙,就是因為國內生產的很多材料不過關。從生物實驗室必需的試劑,到一些設備核心零部件使用的特種材料,還有一些生產工藝中必須的材料,很多我們都生產不出符合技術標準的材料。特別像目前我們被卡脖子的光刻技術,如果國內想要突破,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必須研究出適用的光刻膠材料。這些都需要材料科學家幫忙。
接任斯坦福能源中心主任的崔屹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在國際上,材料科學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卻有不少都是華裔。比如最近剛剛接任斯坦福能源中心主任的崔屹,作為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終身教授,曾被評為路透社評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學家。崔屹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後,出國留學在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一直留在國外參與材料科學研究工作,直到如今才44歲就接任史丹福大學能源中心主任。可以說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華裔科學家的奮鬥之路。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特別研究員趙慧嬋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中國科學家都會選擇這樣的道路。同樣清華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師從軟體機器人先驅Robert Shepherd獲得博士學位,又在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進行過博士後研究,今年才31歲的趙慧嬋,卻選擇了毅然歸國,回歸母校清華大學任職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
回到清華的趙慧嬋,一手搭建了新型機器人實驗室,組建了研究隊伍,開始對柔性機器人技術進行拓展性研究。她設計的高能量密度軟體驅動器,實現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軟 「人工肌肉」 提供動力以完成受控飛行的微型機器人。此外,她還設計了手部軟體外骨骼,集安全性、舒適度、低成本、高精度為一體,可精確跟蹤人體肌電信號,並將旋轉鑄塑法引入軟體機器人領域,實現了軟體驅動器的一體化製造。
而她最新設計的基於光信號的高度可拉伸光波導傳感器,不同於傳統的基於電信號的傳感器,該傳感器所使用的材料正是軟體機器人領域最常見、最簡便的橡膠材料,因此可以被共融嵌入到軟體仿生手中,這隻仿生手不僅實現了對自身位置和形變的定量感知,還實現了對外界物體軟硬、紋理、粗糙度的精確感知。可以說是對柔性機器人技術的徹底革新,也讓中國在柔性機器人領域站在了世界領先地位。
而這種技術革新正是中國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轉變之路上最為需要的。只有在那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都做出革新性的技術突破,才能讓中國逐步擺脫如今被卡脖子的窘境。而如趙慧嬋這樣的科學家,才是真正支撐起中國未來科技發展的脊梁。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本文,請點讚支持或關注,您的關注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