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2017-10-12 14:14:37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2017年10月12日 14:14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這個悖論實在有意思:你想要個確定的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如果你無所謂,它反而自動現身了。最早明白這個道理的也許是貝爾實驗室

  文/許崧

  作家,著有《不去吃會死》《美國走著瞧》等

  我唯一知道的一句古希臘語是「ε??ρηκα」—— 「尤裡卡」,意思是「好呀!有辦法啦!」據傳,阿基米德躺在浴缸裡想明白了浮力的原理,一躍而起就上街了,一邊溼嗒嗒地裸奔,一邊喊著「尤裡卡尤裡卡」,以此慶祝阿基米德定律的誕生。

  這個故事對後世有深刻的影響。比方說,人民大眾認為科學家跟精神病基本上是同一類人,源頭就在這裡。人民群眾權衡了一下,覺得一次裸奔換取一條影響到人類進步的定律還是值得的,對發了瘋的科學家就不太苛責了。後來陸續也有藝術家加入赦免之列,但必須要做出傑出成就才行。如沒那道行而強行以科學或藝術名義挑戰公序良俗,人民群眾仍然認作是流氓而扭送不誤。所以,裸奔要講資格,是自阿老以降的約定俗成。

  「尤裡卡」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創造發明的魔法時刻,視覺表現就是腦袋上方有個電燈泡「叮」一下亮了。這使得大家都認為發明和創新是一些超級聰明的腦袋被靈感擊中,瞬間產生了一次小型腦核爆;於是,腦爆之下,裸奔也就可以理解和接受了。這個……可真是誤會。

  實際情況是,創意沒有憑空蹦出來的,基本都是孕育出來的。一個小小的念頭,或是提對了一個問題,或是遇到了一個難題,都可成為孕育一個新想法的起始。在一個想法漸漸成型的過程中,一個反常識的地方是,過於專注對創意思考並沒有很大幫助,放輕鬆反而會更好。這背後是有機理的。當大腦專注於某個特定方向時,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飆車,駕駛員的視野收窄了。這時候人看起來就像在鑽牛角尖,甚至就像是牛角尖本身。調查顯示,很多創新者表示他們最容易產生新想法新念頭的瞬間是散步或洗澡的時候,而這恰恰是兩種人類很難全心全意去做的事——你試著去全神貫注地散個步或者洗個澡,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大腦是個吝嗇又懶惰的傢伙,找一切機會節省力氣,總在尋找模式並試圖把模式轉化成習慣。習慣一旦形成,便成了不假思索的自然反應。同時大腦又是個很厭煩無聊的傢伙,總想著創造點有聊的事娛樂自己,於是進行機械動作時正好神遊太虛胡思亂想。阿基米德就是最好的例證。

  另有一個常常被忽視但也許更重要的創新方法,是依靠群體的力量。之所以群體創造力並未得到應有的肯定,是因為不管企業的專屬創新部門或者頭腦風暴式會戰,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跟大家對創新的期待有差距——要說有用,多少是有點用的;要說有多有用,則大大的不見得。組織起來搞創新,常常令人失望。

  而事實是,群體在無數的創新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一旦組織化就會失效。這個悖論實在有意思:你想要個確定的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如果你無所謂,它反而自動現身了。最早明白這個道理的也許是貝爾實驗室。

  很多人以為,貝爾實驗室那麼厲害是因為集中了一群厲害的人。然而,牛人固然重要,但牛人未必就能成事。貝爾實驗室的辦法不花多少錢卻非常有效。那裡有每周午後餐會的傳統,打破部門界限讓大家聚在一起;貝爾新澤西園區仿照大學園區模式建設,但刻意避免單一學科割據一隅;並且,園區用長長的走廊和甬道增加大家偶遇的機會,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增加人的接觸機會,培養去中心的相處方式,支持無目的社交的環境,鼓勵信息交流的開放文化。

  那些看似散漫的、隨機的交流,在環境中發生了,形成了一個開放的活躍的創新氛圍。發明電晶體的過程,就是創新在特定環境和氣氛下教科書級的呈現。最後,貝爾實驗室得到了豐碩的回報,包括一堆劃時代的重磅發明和七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嗯,七位,在一個單一機構中。

  貝爾實驗室對創新環境的思考深深影響了新一代矽谷企業,最新的傳承者就是由斯蒂文·賈伯斯幫主主導設計、號稱喬幫主最後遺作的新蘋果總部Apple Park。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科學界有沒有什麼王炸實驗室?  當然有啊!  比如說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呢?  科學界都承認一件事,貝爾實驗室多次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在它存在的時代裡,把世界往前推動了上百年。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科學界有沒有什麼王炸實驗室?當然有啊!比如說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呢?科學界都承認一件事,貝爾實驗室多次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在它存在的時代裡,把世界往前推動了上百年。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沒有之一,貝爾實驗室在科學界幾乎是如雷貫耳的,畢竟下面這些數據不是一般實驗室可以做到的:實驗室出過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過16位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
  • 「帝國」的夕陽:造就數十位諾獎得主,百年巨頭因何悲劇收場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室,它被世界科學界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實驗室,並且沒有之一,他先後造就了數十位諾獎得主,是無數天才科學家趨之若鶩的殿堂。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室,它一生申請了三萬多項專利,發明了無數推動世界進步的發明,如果沒有它,那麼現在我們將沒有電視機、手機、電腦、相機,世界將整整落後一百年。
  • 「帝國」的夕陽:造就數十位諾獎得主,百年巨頭因何悲劇收場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室,它被世界科學界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實驗室,並且沒有之一,他先後造就了數十位諾獎得主,是無數天才科學家趨之若鶩的殿堂。 曾經有這麼一個公司,被美國司法部追著打了8年官司,最終被一分為九,而這個母公司最終依舊笑傲百年不倒。 這個實驗室叫做貝爾實驗室,而這個公司便是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 40年7位諾獎得主,美國貝爾實驗室做對了什麼?
    巴克萊在1940—1951年擔任實驗室總裁,在他擔任總裁期間,實驗室作出的重大貢獻有:① 雷達發展和應用,其中包括著名的綜合無線電話和有線電話系統、微波雷達、移動無線電系統、全球電傳機網絡、全球通信網絡等;② 固體物理研究和電晶體的發明,為此巴丁、布拉頓和巴克萊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③ 香農提出資訊理論,將信息從無數的事件中抽象出來,找出了其中的普遍規律
  • 40年7位諾獎得主,美國貝爾實驗室做對了什麼?
    20世紀50年代的貝爾實驗室擁有7000多位工作人員和60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凱利領導時期取得的成果有:① 電晶體的發展,例如高頻電晶體、MOS電晶體、平面電晶體, 這對集成電路的發明起了重要作用。② 發明了SiO2掩膜的工藝技術。
  •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堅持就有成功的可能
    「偉哥之父」費裡德·穆拉德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鄭大開講  他說:拿諾獎跟創業一樣,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  「諾貝爾獎主題月活動」啟幕,還有5位諾獎得主要來鄭州昨日上午,被譽為「偉哥之父」的費裡德·穆拉德教授(1998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走進鄭州大學,以《NO和CGMP信號通路的發現及其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為題,與400餘位師生分享他的科研歷程和最新成果。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興衰史
    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貝爾實驗室的名字如雷貫耳。畢竟,敢說自己改變了人類命運的實驗室(還不止一次),並沒有幾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實驗室,在進入21世紀之後就迅速銷聲匿跡了。現在幾乎很難再聽到這個名字,讓人不禁懷疑,它是不是已經不存在了?
  • 1個貝爾實驗室等於11個中國科學院
    【搜狐科學消息】據統計,由美國一所著名工業企業經營的研究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從成立至今,已經出了11個諾貝爾獲得者。相比之下,中國最具權威性的國家科研機構,也就是中國科學院至今的諾貝爾獎得主數為零。照此比例計算,1個貝爾實驗室是不是至少等於11個中國科學院呢?  事實上,中國科學院也並非天生與諾貝爾絕緣。
  • 30多位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將齊聚煙臺
    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如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30多位醫科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和健康領域的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加12月3—4日在煙臺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UCL擁有3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泰戈爾、貝爾、諾蘭都從這裡畢業!
    (留學SoEasy)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名聲可能不如牛津、劍橋,甚至帝國理工出名,但是從世界大學排名,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等方面來看,UCL的實力確實是世界頂尖名校。看看QS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倫敦大學學院赫然位列全球第七,竟然排在了帝國理工的前面。
  • 培養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超級機構,最牛實驗室之卡文迪許實驗室
    諾貝爾獎章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疑問,作為諾獎評選的科研成果,都是憑空想像出來還是在實驗室不斷通過實驗總結髮現的呢?這其中就少不了世界最牛實驗室之一的卡文迪許實驗室。1871年初,已經40歲的麥克斯韋被委任監理,籌劃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發展,實驗室命名取自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亨利.卡文迪許。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可視電話」各種獎項,貝爾實驗室幾乎是拿到手軟:15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16位獲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4位獲得了圖靈獎(堪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還有更多科學家拿了其它國家的高等獎章,就連實驗室成為史上第一個機構獲獎者(美國國家技術獎)。
  • 誰創作了諾獎獲得者畫像:諾獎評委之外他是第一個知道獲獎者的人
    「此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公布,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一時間看到了諸位諾獎得主的官方肖像畫。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畫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
  • 培養了29名諾獎得主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
    「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AT&T、朗訊、貝爾實驗室的前世今生及興衰
    諾基亞收購阿朗,貝爾實驗室併入了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作為美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貝爾實驗室為推動美國的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85年間近3萬項專利,11位科學家問鼎7項諾貝爾物理學獎,更有9項美國國家科學獎、8項美國國家科技獎等頂級科技獎項被收入囊中。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世界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的領頭者——美國貝爾實驗室畫有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用紅筆標註出國際上誰有量子級聯雷射器,除了美國和歐洲外,地圖上只有中國是紅筆標註的,這其中的首功當屬李愛珍。
  • ...深圳、亞特蘭大的求學生涯……天大校友榮獲2020年貝爾實驗室獎!
    他本科就讀於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碩士在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GTSI)求學博士前往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這便是今天的主人公綦程他一步步走來成績斐然,獲獎無數下面,讓我們一同見證他的的成長與光輝諾基亞公司公布了2020年貝爾實驗室獎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