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7位諾獎得主,美國貝爾實驗室做對了什麼?

2020-11-24 科技與生活視野

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值得深思。2019年末、2020年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加緊了對中國高科技的封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被『卡脖子』『牽鼻子』,不得不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市場換不到的。我們必須爭這口氣,下定決心、保持恆心、找準重心,增強抓核心技術突破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本文介紹高科技的搖籃之一―― 美國貝爾實驗室。本文將不具體介紹在貝爾實驗室中發明電晶體、集成電路、雷射器、光通信等的具體研究過程,而是介紹貝爾實驗室的歷屆領導和管理思想,嘗試探討其取得這樣重大成果的管理上的原因。

1. 巴克萊時期

美國貝爾實驗室第一任總裁尤厄特(Frank Baldwin Jewett,1887—1959年)在193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並在1940年辭去貝爾實驗室總裁。

之後巴克萊(Oliver Ellworth Buckley,1887—?)繼承該實驗室總裁,他領導實驗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圓滿完成了承擔的一系列軍事科技研究與發展任務,並且在戰後幾年中領導了電晶體的發明和由此引起的信息技術革命,使貝爾實驗室成為微電子科技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先鋒。

巴克萊認為,貝爾實驗室就是以科學適於實用目的為職業的人員的世界最大組織。他指出:「貝爾實驗室在很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是最大的研究與發展機構,而且它很可能比任何其他類似的群體覆蓋著更廣泛的活動範圍,儘管在它的正常活動中集中注意單一的電氣通信。」

巴克萊在1940—1951年擔任實驗室總裁,在他擔任總裁期間,實驗室作出的重大貢獻有:

雷達發展和應用,其中包括著名的綜合無線電話和有線電話系統、微波雷達、移動無線電系統、全球電傳機網絡、全球通信網絡等;

固體物理研究和電晶體的發明,為此巴丁、布拉頓和巴克萊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

香農提出資訊理論,將信息從無數的事件中抽象出來,找出了其中的普遍規律,從而產生了信息科學。

巴克萊認為,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關係不應分開或孤立地理解,這在公司的工業研究實驗室中尤為重要。他說:「實際上科學只提供知識的基礎,因而要求很多的時間和很專的工程技能把新的想法和設計轉變成有用的工具。」

19世紀工業研究不具有定量化的優點, 貝爾實驗室在準確的知識基礎之上進行補充, 使美國的工業研究實驗室達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巴克萊有機地闡述了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的正確關係:實用的和理論的研究總是趨向有價值的聯繫。

巴克萊指出,貝爾實驗室將從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與儀表、儀器和設備設計中性能要求的知識密切地結合起來,這些儀表、儀器和設備都是為生產做準備才發明出來的。

這種研究和發展工作的指導原則顯然貫穿在整個貝爾實驗室的活動之中,顯示出服務精神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這說明了貝爾實驗室為什麼能夠做出那樣多的重大成就並取得普遍讚譽的真諦。

2. 凱利時期

凱 利(Mervin Joe Kelly,1894—1971年) 在1951年繼巴克萊之後擔任貝爾實驗室第三任總裁,當時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的發明使得貝爾實驗室成為了微電子科技的發源地和固體物理的主要基地。

凱利銳意革新和創造,雄心勃勃地試圖打開新的研究領域。凱利決心將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前沿聯繫起來,使實驗室成為「創造性的科技研究所」和「有組織的、創造性的空間單一實體」。

他認為需要有3個前提:

(1)基礎研究「配對」。「配對」應包括所有的研究和基礎的發展,使純科學的進展與新知識的利用之間的時間差變得最短,從而達到科技成果向實用技術轉化的最高效率。

凱利在1950年的文章中特別介紹了基礎研究的「配對」(coupling)方法,他認為「這個配對越緊密,那麼我們保持與科學進步平行的先進技術就越完善。」

(2)團隊精神。凱利極其重視團隊精神, 包括實驗室外和實驗室內。他認為,為了重組貝爾實驗室的研發組織、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應當從西方電氣公司(AT&T公司的生產廠)與貝爾實驗室的科技研發工作綜合考慮和相互補充的觀點出發,充分發揮團體協作或團隊精神。

在實驗室內凱利提出了「集中科學家們,致力於研究」的政策。他成立了基礎發展組,1950年約 30% 的專業人員在研究和基礎發展部門工作,與系統工程部門密切配合,為通信科技提供了充分的新知識。

(3)及時反饋。系統工程部門了解當前通信技術的關鍵和問題,及時向科研人員提出要求,協助調整研究計劃。

強調將科學家的努力集中到基礎研究上,並規定了科學研究向基礎發展或技術滲透的深度範圍,以便使科學家沿著從最低成本做出最佳成果的路線取得最大的突破。

20世紀50年代的貝爾實驗室擁有7000多位工作人員和60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凱利領導時期取得的成果有:

① 電晶體的發展,例如高頻電晶體、MOS電晶體、平面電晶體, 這對集成電路的發明起了重要作用。

② 發明了SiO2掩膜的工藝技術。

③ 發明集成電路。當時同時開展這項工作的有德克薩斯公司、仙童公司和英特爾公司,貝爾實驗室發展了其中的一些技術,如外延技術、引線的熱壓結合法等。

④ 發明太陽能電池。直接用於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⑤ 微波激射器和雷射器。製成了第一個氦 - 氖雷射器,是最初市場上普遍使用的雷射器。

⑥ 計算機的作業系統「UNIX」,對以後計算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凱利領導期間, 貝爾實驗室有3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3. 菲斯克時期

1959年凱利退休,菲斯克(James Brown Fisk,1910—1981年)擔任總裁。他是貝爾實驗室歷史上擔任總裁時間最長的人之一,達14年, 他將實驗室推向創造性的高峰。

他的管理理念是:

① 第一是人。他認為最好的科學與技術不僅來自將有關的人組織到一起,而且來自激發這些人的創造性思維。吸引和保留進行卓越研究所需要的具有洞察力的人和有相關才能的人。在實驗室內按科技人員的成就和取得專利的情況確定他們的工資,從而使工資和獎勵成為激勵科研人員發揮創造性的重要手段。

② 精確瞄準任務。他明確改進生活的質量(指通信方面)是實驗室的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在20世紀60年代這類服務已經不限於電話和電報,而應當將通信服務擴大到人機通話和先進的雷射通信。20世紀60年代實驗室大力投入光纖通信研究,並在菲斯克任期最後一年發明了光纖通信。

③ 創造一個支持研究人員和研發工程師特殊需要的工作環境。這個環境是以「愉快、幽默、嚴肅和刻苦工作的氣氛」 為標誌的,顯然這也是菲斯克本人的性格和工作特徵。

菲斯克任期的20世紀60年代實驗室共有工作人員17000位,其中5600位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科學家和工程師中約15%(840人左右)為基礎研究。

菲斯克任期的1959—1973年,實驗室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① 通信衛星。1962年第一顆人造通信衛星發射成功,該衛星採用的相關技術都是貝爾實驗室發明的專利,包括太陽能電池、電晶體、行波管、低噪聲微波激射放大器和喇叭形天線。以後又發射了多顆通信衛星。

② 射電天文探測和宇宙微波背景本底輻射的發現。1965年5月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首先分別觀察到宇宙微波背景本底輻射,為此他們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此已經有7位實驗室成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③ 雷射器的發明和發展。1963年帕特爾發明CO2雷射器,波長9—11微米,連續功率超過200瓦。1967年潘尼什等發明GaAs異質結雷射器,1970年製成連續工作的雷射器,可直接用於光纖通信。

④ 磁泡技術。1969年施爾伍德製成可實用的二維磁泡移位存儲器,為計算機提供了存儲器件。

⑤ 分子束外延。1971年卓以和發明了分子束外延技術,從此開闢了半導體異質結和超晶格研究的新時代。在1993年他獲得美國總統頒發的國家科學獎。

⑥ 晶體和非晶體電子結構的理論研究。由於安德森在這方面的創造性理論研究,1977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83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⑦ 集成電路的發展。由于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氧化物掩膜技術和MOS器件,使得集成電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65年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18個月增加一倍。

⑧ 橫跨大西洋和北美大陸新電纜的鋪設。

4. 貝克時期

1973年菲斯克退休,貝克(William Oliver Baker,1915—2005年) 接任第5屆總裁。由於年齡限制,貝克的任期比較短,只有6年就已到65歲退休年齡。

貝克主張研究工作不但要擺脫來自生產部門的幹擾,而且還要避開技術發展工作帶來的壓力,從而保證基礎研究必須的環境、氣氛和條件――既要與技術發展工

作有緊密的聯繫,又要保持二者的相對獨立性。

他提出了實驗室的一些新的發展方向:

① 人機聯繫,也就是計算機的智能化。

② 網際網路。

③ 技術的集成,從設計、製造到運營的集合,將這幾道程序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

④ 市場意識進入到研發之中。由於司法部關於針對AT&T公司提出的反壟斷法使貝爾系統籠罩著分解的陰影,貝克以市場需要調整了實驗室的研發機構。

⑤ 樹立了材料研究與發展對工業和國防的重要性概念。在他的任期內,材料科技(如光導纖維、發光二極體和很多器件用材料和聚合物、超導材料等方面)在實驗室研發中佔有重要地位。

貝克任期內的重要成果:

① 光通信的發明和發展,包括發光二極體和異質結雷射器、光導纖維、電光調製器、光探測器、光電檢波器、光波中繼站等,特別是1976年在亞特蘭大進行了第一次光波通信的室外光纜設置和光波通信試驗。

② 安德森超導理論的新發展。

③ 太陽能電池的發展和鋰電池的發明。

④ 皮秒光交換器和集成光學的出現。

⑤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⑥ 文本和語音合成。

⑦ 通信元器件的新材料研製, 包括半導體材料、三元超導材料和大分子聚合物材料等。

5. 小結

貝爾實驗室從1940年到1979年,共40年,歷經4位總裁。這4位總裁在不同時期根據當時的形勢,都提出了自己的管理方針,領導著該實驗室近萬名工作人員和幾千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世界和美國的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貝爾實驗室從基礎研究成果,到產品開發, 一直到推向市場的周期特別短,這就是美國高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這個過程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這不是少數科學家或工程師所能做到的,而是許多科學家、工程師,還有各級管理人員特別是總裁共同協作、努力的結果。中國好像還缺少這樣的系統工程(「兩彈」研究中有)。

目前中國科研經費不少,人才也有,就是缺少「貝爾實驗室總裁」這樣的組織者、管理者。

中國也組織了不少大項目,但目前有些組織者只是「切分一個大蛋糕」。每個單位,以至小課題組「都分一塊」。最後大家把蛋糕吃完了,交出一些文章和專利就完事,不見真正的效果。

所以我們要研究貝爾實驗室,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自力更生發展和攻克核心技術。

相關焦點

  • 40年7位諾獎得主,美國貝爾實驗室做對了什麼?
    巴克萊時期美國貝爾實驗室第一任總裁尤厄特(Frank Baldwin Jewett,1887—1959年)在193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並在1940年辭去貝爾實驗室總裁。之後巴克萊(Oliver Ellworth Buckley,1887—?)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沒有之一,貝爾實驗室在科學界幾乎是如雷貫耳的,畢竟下面這些數據不是一般實驗室可以做到的:實驗室出過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過16位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科學界有沒有什麼王炸實驗室?  當然有啊!  比如說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呢?  科學界都承認一件事,貝爾實驗室多次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在它存在的時代裡,把世界往前推動了上百年。
  •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月12日 14:14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    有七位諾獎獲得者的貝爾實驗室,牛在哪裡?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教授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該獎項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設立,每年頒發給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獎金5000美元。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 「帝國」的夕陽:造就數十位諾獎得主,百年巨頭因何悲劇收場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室,它被世界科學界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實驗室,並且沒有之一,他先後造就了數十位諾獎得主,是無數天才科學家趨之若鶩的殿堂。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室,它一生申請了三萬多項專利,發明了無數推動世界進步的發明,如果沒有它,那麼現在我們將沒有電視機、手機、電腦、相機,世界將整整落後一百年。
  • 「帝國」的夕陽:造就數十位諾獎得主,百年巨頭因何悲劇收場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室,它被世界科學界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實驗室,並且沒有之一,他先後造就了數十位諾獎得主,是無數天才科學家趨之若鶩的殿堂。 曾經有這麼一個公司,被美國司法部追著打了8年官司,最終被一分為九,而這個母公司最終依舊笑傲百年不倒。 這個實驗室叫做貝爾實驗室,而這個公司便是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核心提示 | 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
  • 20世紀物理學巨人、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William Bialek等多位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於當地時間3月29日逝世,享年96歲。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聽聽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怎麼說。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這7位圖靈獎得主
    這7位圖靈獎得主,竟然今日才入選ACM Fellow,他們可是程式設計師「祖師爺」7位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許多基礎研究的關鍵是ACM研究員。要知道,ACM—美國計算機協會是世界著名的重要計算機組織,會員是其重要榮譽之一。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由ACM頒發。今天(2021年1月14日),當ACM新選出的研究員名單公布時,七位靈魂獎得主的名單令人驚訝。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23日,他參觀了河南省博物院,盼望新世紀河南能延續歷史輝煌;他接受河南省省長謝伏瞻會見,分享對河南發展加速度的驚訝;24日,他一口氣趕了兩個「場子」,與河南高校學子親密接觸……這位諾獎得主以治學做人之光,所到之處,掀起了一陣讓家鄉自豪的「諾風」。
  • 史上第3位女性物理學諾獎得主: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加法...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美國Arthur Ashkin,法國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Donna Strickland,本次是時隔半世紀後女性再度獲得物理學諾獎。三人獲獎是因為在雷射物理學上做出的突破性發明。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諾獎得主有話說
    其中,兩位新鮮出爐的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和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也將首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哈維·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安德烈亞·蓋茲,因發現人馬座A*——一個400多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