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有沒有什麼王炸實驗室?
當然有啊!
比如說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呢?
科學界都承認一件事,貝爾實驗室多次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在它存在的時代裡,把世界往前推動了上百年。
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沒有之一,貝爾實驗室在科學界幾乎是如雷貫耳的,畢竟下面這些數據不是一般實驗室可以做到的:
實驗室出過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出過16位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
出過4位圖靈獎獲得者(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這個獎項,這個圖靈獎堪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當然,得到的獎還不止這些,實驗室還有更多的科學家們拿過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科學類獎項,就連貝爾實驗室也拿到過有史以來第一個科學機構獎,由美國國家技術獎協會頒發!
那麼這個這麼牛的貝爾實驗室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貝爾實驗室以貝爾命名,自然是跟貝爾有很大的關係的,這個貝爾全名叫做亞歷山大.拉漢姆.貝爾,是電話專利的獲得者。
在1876年的時候,貝爾遞交電話專利申請獲批,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他在第二年創立了貝爾電話公司,後來這個公司越做越大。
在1895年的時候,貝爾將公司正在開發的長途業務分割成為了一家獨立的公司,名稱叫做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聽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覺得非常陌生。
因為人們一般將這個公司稱之為AT&T公司。
聽到這裡大家或許就知道了,大名鼎鼎的AT&T公司是這樣來的。
這個AT&T在那個時代的美國到底有多牛呢?
當年美國有一個冷笑話,當年美國公司排名,AT&T第一,IBM第二,後來AT&T被肢解為七個公司,IBM終於排到第八了。
這是一個美式冷笑話,但也說明了AT&T那個年代有多牛!
AT&T公司發展得非常快,沒幾年的時間就遠遠超過了母公司,於是在1899年的時候,AT&T就整合了美國貝爾的業務和資產,直接成為了貝爾系統的母公司。
如此發展了26年,AT&T的總裁通過收購的形式,兼併了當時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
你要問貝爾實驗室是如何來的。
接下來就要講到了!
在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實驗室後,AT&T成立了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公司,後來改名為了貝爾實驗室。
也就是說貝爾實驗室正式走上歷史的舞臺。
在建立之初,貝爾實驗室是默默無聞的,也就是一個研究電信技術研發的,可是在電信技術研發之外,貝爾實驗室致力於基礎科學理論的研究。
也正是因為基礎理論的研究,徹底開啟了貝爾實驗室的輝煌時代!
1927年,貝爾實驗室的戴維森和萊斯特·格莫爾通過實驗,驗證了電子的波動性,這項實驗直接證明了所有物質和能量都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特性這一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而戴維森更是在之後憑藉著電子幹擾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
1933年,貝爾實驗室的卡爾·央斯基在研究長途通訊中的靜電噪聲,結果發現了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也正是因為這個研究,直接創立了射電天文學這門學科。
1947年,電晶體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改變了人類的命運。電晶體為什麼被稱之為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因為它讓人類直接進入到了電子信息社會,比如我們的電腦、手機、電視之所以能夠誕生,主要就是因為電晶體的出現。
而電晶體的發明者威廉·肖克利,後來到了矽谷創辦了第一家科技公司,讓矽谷成為了科技聖地!
1948年,克勞德.香農發表了一篇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這篇論文直接奠定了現代通訊理論的基礎,而這個成功部分是基于貝爾實驗室的成果。
1954年,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應用價值意義的太陽能電池現世,創造者為貝爾實驗室。
1964年,宇宙微波輻射被發現,發現者為羅伯特.威爾,出自貝爾實驗室,他也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然,還有1969年的UNIX系統和C語言,1980年的C++語言,還有1969年的電荷耦合元件等等,許多許多改變人類發展進程的科學發明。
這些被記載在人類發明史冊中的研究發明,都是來自于貝爾實驗室。
從貝爾實驗室創立開始,貝爾實驗室一共獲得了3萬多項專利,幾乎平均每天一個, 而拿獎也是拿到手軟,我們開篇也說了,出了11個諾獎獲得者,這種強大可以說是科學實驗室史上最強的存在。
之前還有朋友問,說中科院的實驗室相比其貝爾實驗室到底差多少?
其實這個問題不必回答,因為我們得知道,我們現在的目標不是追求實驗室與實驗室之間孰強孰弱。而是國與國之間的科學的發展進步!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5G領先於世界了,這不就說明我們的科學技術是世界前列了嗎?
其實任正非先生也說過:這只是暫時的領先,這並不是一個常態,因為我們還沒有完成科學群體的集群。
沒有科學家集群就沒有辦法完成持續性的創新,而沒有創新則沒有核心競爭力!
比如我們看日本,這些年來日本一直被忽略,很多人認為日本衰落了。但事實上,日本並沒有衰落,人家在科學技術領域依舊有著強大的競爭力,在國際創新公司排行榜上,日本以40家公司名列第一,甩開了第二名美國六個身位。
而從2001年開始,日本發起了一個50年要得30個諾獎的計劃,結果19年過去,日本得到了19個諾獎,平均一年一個,這在諾獎史上是非常誇張的一個表現。
所以說,我們現在在科學技術方面要追趕的不是別人,而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