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今年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
作者:葛健
2020·10·6
今天公布了2020年物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牛津的Penrose教授,德國的普朗克研究所所長Genzel教授,和加州洛杉磯分校的Ghez 教授。
網絡圖片
Penrose是因為1965年第一次提出黑洞真實存在,而Genzel和Ghez則通過觀測方法第一次發現銀河中心存在一個質量達4百萬太陽質量而只有太陽系大小的黑洞。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在認識自然過程中非常漂亮的工作,從理論到實驗驗證的完美結果。
網絡圖片
科學的進步就是一直在遵循這樣觀測-理論-觀測的往返螺旋運動中不斷前進,來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的。這一工作更多的是理論先有了預言,再經過四十多年的觀測努力才證實理論預言的正確,儘管黑洞的「存在」已被科學界和大眾普遍接受多年。這再次證明科學觀測是檢驗理論的關鍵,同時觀測的突破也會不斷推進人類認識的進步而產生未來更精確的理論來解釋觀測現象,這種周而復始的螺旋前進軌跡就是科學的足跡。
網絡圖片
我私人和Genzel有過一點小小的交集。
那是1999年,他當時剛上任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兼職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Townes的實驗室主任。那時他希望我加盟做research professor來管理和組織這個有歷史意義的紅外實驗室,因為「他也不可能來伯克利實驗室主持工作,只能是他的100%的馬普研究所的工作之餘的多餘努力」——他當時原話的意思。
考慮到這個位置不是tenure-track,我最終選擇了Penn State(賓州州立大學)的tenure-track職位,開始了我的獨立學術發展之路。這就是典型的西方學術道路,一位年輕人多半會選擇獨立的學術之路。
現在看來Genzel當年的選擇是對的,他在馬普的漂亮工作獲得了諾獎,我很高興Genzel教授的這一工作獲得了科學界最高榮譽!
同時也看到了不少論證中國科研問題的文章,我個人覺得沒有太多必要。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的最喜歡的事,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穫。
相信中國的科學發展之路必將走到這條道路上,在此也希望我的當年選擇也是對的。
作者攝於2019年11月中國科大校園
作者簡介:葛健教授2020年秋入職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曾為佛羅裡達大學天文學終身教授(2004-2020),賓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2000-2004),利物浦國家實驗室博士後(1998-2000)。於1989年獲中國科大的理學學士,1998年獲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博士。
葛健是地球2.0空間凌星巡天項目的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達摩近鄰宜居行星巡天的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少年科學天才訓練項目創始人,科幻片《星際迷航》中的瓦肯星的發現者,第一位找到地外行星的華裔科學家,國際斯隆數字巡天三期MARVELS多目標地外行星巡天創始人和首席科學家以及斯隆數字巡天三期管理委員會成員,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TESS空間探索項目合作夥伴。2018年入選《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的四十位傑出留學生,現兼任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中國極地科學雜誌國際編委成員、中國科學,副主編、中國國際30米望遠鏡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等。
他長期從事實測天文,天文技術和儀器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系外行星,褐矮星和雙星巡天,系外行星探測技術和儀器,紅外高色散光譜儀技術和儀器,及新一代高清晰度成像技術,類星體吸收線和河外星系際介質和深度學習在天文大數據應用。他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技術會議文集上發表科學技術論文共300多篇,並擁有三個美國國家專利。
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