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朗訊、貝爾實驗室的前世今生及興衰

2021-02-24 EETOP

近幾日,AT&T以854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新聞火爆了網絡。對於工科出生的小編來講,這則消息也沒有什麼觸動,但是讓小編想起了曾經屬於AT&T的富有傳奇的貝爾實驗室,下面為大家整理一下AT&T、朗訊、貝爾實驗室的關係及其興衰。

從小就聽說過貝爾,他發明了電話,那貝爾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另外,貝爾實驗室到底是屬於AT&T、朗訊還是阿朗呢?(注阿朗已和諾基亞合併)

貝爾實驗室現在在做什麼?貝爾實驗室為什麼衰落了?

抱著迷惑,為大家整理貝爾實驗室的發展歷史。


【發明家貝爾】

首先,我們先看看貝爾老先生的尊容:

亞歷山大·貝爾

貝爾的全名是亞歷山大·格拉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這個名字要記清,不要和英超現役的一位足球運動員(加裡斯·貝爾,1989年生)搞混哦。

亞歷山大·貝爾(外國人常常將中間的名字略去)在1847年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聲學世家,

23歲(1870年):移民加拿大

24歲(1871年):又來到美國

29歲(1876年):試驗成功了第一臺可用的電話,並在同年獲得電話專利

30歲(1877年):貝爾便創立了貝爾電話公司,公司以出租電話機收取使用費的方式盈利

31歲(1878年):貝爾退出了貝爾電話公司,但他所擁有的電話專利可以讓他不斷獲得可觀的專利費

35歲(1882年):正式加入美國國籍

76歲(1922年):貝爾離開了人世


【AT&T】

AT&T,即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Company,中文則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它是當今世界五百強之一。


AT&T公司

AT&T的前身便是剛剛提到的「於1877年創立的貝爾電話公司」(簡稱貝爾公司),在經營了18年之後,也就是1895年,貝爾電話公司決定將「全美範圍內的長途業務」分割出來,成立一家獨立的公司,起名叫做「AT&T」。AT&T發展迅猛,在1899年,AT&T便把其前身的貝爾電話公司整合進來,於是AT&T便成了貝爾公司的母公司。

在1925年,AT&T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並成立了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簡稱便是貝爾實驗室)的獨立實體,在建立之初,貝爾實驗室便致力於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編程、電信技術等各方面的研究。

不幸的是,在1984年,美國司法部依據《反託拉斯法》對如日中天的AT&T進行拆分,形成了新的AT&T公司及七個本地電話公司,貝爾實驗室也因此縮減形成了貝爾實驗室核心團隊,主要負責為各個拆分後的公司提供研究開發的服務。

在1995年到1996年間,AT&T公司又被進行了一輪拆分,貝爾實驗室和設備製造部門脫離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司,叫做朗訊科技,而AT&T則只保留了通信服務業務,也只保留很小一批研究人員組建了AT&T實驗室。

【朗訊】

自從1996年從AT&T獨立出來後,朗訊(Lucent)公司以貝爾實驗室作為強力後盾,一致致力於為全球最大的通信服務提供商設計和提供網絡。

朗訊公司的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茉莉山。

朗訊科技


【阿爾卡特】

阿爾卡特(Alcatel)公司,創立於1898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一直專注於電信系統和設備以及相關的電纜和部件領域的研究和生產。

阿爾卡特


【阿朗】

在2006年,通信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法國阿爾卡特公司和美國朗訊公司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了阿爾卡特公司收購朗訊公司的消息。在合併後的新公司中,阿爾卡特佔據60%的股份,朗訊佔有40%的股份。合併後的規模僅次於美國思科。

合併後的公司叫做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簡稱「阿朗」),總部設在法國巴黎。

阿爾卡特-朗訊

與此同時,原屬朗訊科技的貝爾實驗室也一併合併到阿朗。


【諾基亞-阿朗】

去年諾基亞已156億歐元全面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這筆交易將鞏固諾基亞力圖在與市場領導者愛立信進行競爭中成為一家主要的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的野心,此前諾基亞向微軟出售了其移動硬體部門。諾基亞和阿朗計劃於2016年上半年完成這筆交易。新公司預計將使用諾基亞品牌,但將保留阿朗的貝爾實驗室用於其研發活動。

【貝爾實驗室的歷史】

通過上面的背景知識介紹,相信你一定已經了解了貝爾實驗室的發展歷程,我們再來用簡短的文字總結一下:

貝爾發明電話 -> 貝爾建立貝爾電話公司 -> 貝爾電話公司分離出AT&T公司專門負責全美長途業務 -> AT&T整合原貝爾電話公司 -> AT&T收購西方電子研究部門並建立貝爾電話實驗室(即貝爾實驗室) -> AT&T因壟斷被拆分 -> AT&T再次被拆分,貝爾實驗室和設備製造部門被獨立出來成立朗訊科技公司 -> 阿爾卡特收購朗訊組成阿朗,貝爾實驗室也一起合併 ->貝爾實驗室現在服務於阿朗公司。

諾基亞收購阿朗,貝爾實驗室併入了諾基亞。

貝爾實驗室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

作為美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貝爾實驗室為推動美國的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85年間近3萬項專利,11位科學家問鼎7項諾貝爾物理學獎,更有9項美國國家科學獎、8項美國國家科技獎等頂級科技獎項被收入囊中。
正因為此,貝爾實驗室一度被視為美國的一張名片、美國科研機構中傑出的發明領袖。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功勳卓著的研究機構,卻在2008年放棄了其曾經引以為傲的基礎物理學研究,而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在網絡、高速電子、無線電、納米技術、軟體等可能更快為其母公司「阿爾卡特-朗訊」帶來回報的領域,一時間輿論感慨萬千。隨後,位於新澤西霍姆德的貝爾實驗室大樓被賣掉——時過境遷,人去樓空,至高無上的科研殿堂最終淪為按平米估價的商業樓盤。
貝爾實驗室憑藉什麼獲得巨大成功?又為何逐漸走向下坡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亦是貝爾實驗室院士的畢奇認為,這些問題發人深省。於中國而言,更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

締造「發明」的「藝術殿堂」
「如果發明創造是藝術,那麼貝爾實驗室當之無愧是藝術殿堂。」畢奇如是評價。事實上,不少人甚至認為「貝爾實驗室一直在創造人類社會的未來。」
這種讚譽並沒有言過其實。1947年,物理學家巴丁和布拉頓在貝爾實驗室的大樓裡發明了點接觸電晶體,之後他們的同事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又先後發明了面型電晶體和體型效應電晶體,電晶體的誕生驚豔於世,給三位科學家帶來了諾獎,也讓貝爾實驗室隨之聞名全球。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明掀起了以電晶體取代電子管的微電子技術革命,帶領人類開啟了矽文明時代。
「電晶體直接催生了現代計算機,後來的Unix作業系統又使計算機聯網互通變成現實,網際網路就這樣應運而生。」畢奇說,「貝爾實驗室電晶體這一發明的偉大有目共睹,其對於科學、技術、產業、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影響延續至今。」
當前最流行的程式語言之一的C語言同樣出自貝爾實驗室。而除此之外,和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一起被譽為20世紀四大發明的雷射器,蜂窩式行動電話的發明和發展,光纖及光通信科技的研發直到整個光通信時代的開創,無一例外都是貝爾實驗室的傑作。
「用創新永動機來形容貝爾實驗室,它名副其實。」畢奇說道:「有所不同的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創新多是使用新的想法和方法,而直接創造想法和方法本身的這一種創新,我們稱之為發明。發明意味著徹頭徹尾的原創性,意味著傾注一切的投入之後可能產生的劃時代影響。」
貝爾實驗室專注發明,這一傳統從貝爾發明電話開始。畢奇說:「在那個年代,電話的創意是革命性的,可以說前無古人。那時候科學家們就從聲學、生理學、電學、機械學等多學科的基礎研究著手,一一突破。沒有這些,電話無從談起。」
不過,研發活動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尤其是這種發明創造式的創新活動,大量的資金投入不可避免。但對早期的貝爾實驗室而言,這一點並不值得憂心。貝爾實驗室在建立之際,其賴以生存的母公司已經在有線和無線電話領域佔據了美國90%的市場,從原本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型私企搖身一變成為財大氣粗的壟斷企業,不可否認,電話專利及其之後的一系列創新性研發成果成就了母公司的輝煌業績。
而母公司這樣的壟斷企業亦成為貝爾實驗室的基礎。母公司對于貝爾實驗室的重視尤甚,在資金問題上從不吝嗇。據了解,在當時,個人資產能夠達到1萬美元以上即可入列富裕階層,而貝爾實驗室獲得的第一筆年度科研經費就已經高達1200萬美元。
「1200萬在其時可謂天文數字,但正得益於此,貝爾實驗室有實力聘用3200名工作人員,裡面包含了大量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主攻技術研發的工程師。」畢奇這樣說。
「後來貝爾實驗室的經費實行了與銷售收入掛鈎的機制,大概是以銷售收入的4%~5%作為實驗室的年度研發經費。」這一機制更加保障了貝爾實驗室的科研經費來源,到了2001年之後,這筆投入資金基本已經穩定在35億美元左右。所以,長年在貝爾實驗室大樓中穿梭的研究人員,從未為科研經費發過愁。
「雄厚的經濟基礎使研究人員能夠用上最好的研究設備,保證實驗室自身的儀器工廠有條件及時製備新的研究儀器,讓所有包括僅僅是剛剛萌發的科學構想能最快速地付諸於實驗。」畢奇說,貝爾實驗室總是能快速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原因很簡單,「硬環境」夠硬。
無為而治:科研的伊甸園
固然,有力的經濟基礎是科研堅強的後盾,為研究人員排解後顧之憂,自由馳騁在「藝術殿堂」,創造一件件傑出的「藝術作品」。
「但僅僅依靠科研經費、設備配備等硬環境還遠遠不夠,如何打造一個絕佳的軟環境,也是一個重點。」畢奇認為,軟環境產生吸引力,吸引更多傑出人才匯集於此。能夠營造氛圍,傑出人才的思想交流與智慧碰撞會產生更多的「火花」,創意、成果會層出不窮。
對軟環境的打造,貝爾實驗室別有經驗。工作人員數量從建立之初幾千人到後來的幾萬人,博士和碩士學歷人員數額接近一半,足以證明貝爾實驗室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用諾貝爾獎獲得者、美裔華人朱棣文的話來說,「貝爾實驗室是研究的樂園。」有著20多年貝爾實驗室工作經驗的畢奇也深有體會,他說:「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研究課題,並能夠得到自由交流和探討,在貝爾實驗室這些都能得到最充分地滿足。」
雖然,對於關鍵技術的保密和智慧財產權的持有可能與「自由交流」有所衝突,但在貝爾實驗室,研究成果獲得專利之後,研究人員是被允許公開發表論文,隨意參與各種學術研討的。「相互的交流和討論有助於激發個人的創造靈感,發現更多的人才。」在貝爾實驗室,既有個人也有以小組為單位的組合。每個研究單位在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有很大的獨立性。但只要有「切磋」的想法,任何人隨時可以進出交談討論。和諧和互相尊重的文化造就了廣泛合作的基礎,幾句閒聊也能極其自然地發展成為協同研究。
「為了保證研究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從事科研工作,凡事能夠找到替代人員去做的事,一般不會去動請研究人員。」畢奇介紹說:「閱讀論文、思考問題、制定實驗計劃、撰寫論文等等,這些需要動腦子的事情才是研究人員的分內之事。
倘若有出差的需要,貝爾實驗室也是放任自流,當然如果路途過遠,還是要執行主任「點個頭」。畢奇說:「貝爾實驗室極為重視研究人員的時間,大部分的會議都由個人自由決定是否參加。」而在會議的規模上,幾人、十幾人是標準規模,「開非技術的大會」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自由開放的環境來自於一個寬鬆的體制,而管理方式決定了這一切。對于貝爾實驗室這樣的發明型科研機構,直接花錢去聘請一個職業經理人來做管理,顯然不是上策。畢奇告訴記者,「專家治院才是貝爾實驗室的管理方式。」
「貝爾實驗室的管理崗位沿襲企業的慣例,但不同之處是,每一層的領導都是由某個領域被認可的技術權威來擔任的。」以總裁一職來說,貝爾實驗室各個時期都會有一個主要的研發方向,那麼在此方向上成就大且富於組織管理能力的專家就是總裁的最佳候選人。
貝爾實驗室從首任總裁尤厄特開始,無一例外都是產業界和學術界的泰鬥。在每一個人肩負管理重任之前,他們實際上已經在這座實驗室大樓裡走過了好幾十個年頭,有許多領導就是為貝爾實驗室捧回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有些還曾在國家的科技機構和國防機構中擔任過要職,之後才回來領導貝爾實驗室。
這些總裁們也許對公務員系統或是企業中的層級系統早已諳熟,但在貝爾實驗室,所謂的上下級的隸屬關係不明顯,人與人之間更接近於平等的同事關係。在這裡,上級對下級的管理會被視為無知的幹涉,有所限制的科技探索被認為會挫傷科學精神。「總裁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大家工作,充分發揮大家的能動性。他們成為管理者之後,更多的時間是在為機構爭取利益,排除來自四面八方的幹擾。」
在考核方面,太多的硬性指標並不存在,對面世的科研成果進行評定的也正是治院的專家,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更自由的事情就是,在這裡允許長期不出任何成績,而且沒有解僱的危險。」畢奇介紹說。
當然,能夠集聚到貝爾實驗室從事理想研究的人,皆非等閒。在某一領域內的領導地位,自我工作的動力,對未來工作的想法,三者能夠兼具才有可能獲得貝爾實驗室大門通行證。
事實上,每年能夠被招聘進入室內工作的人,無一不是具有科技領袖之尊或有著巨大潛力的優秀人才。「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對自己從事的研究領域如饑似渴的熱情和興趣,而這些熱情和追求驅動了科研的發展和深入,使得貝爾實驗室能夠成為發明的永動機、科研的伊甸園。」畢奇說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雄厚的資金、自由的環境、寬鬆的體制……如此種種締造了貝爾實驗室的成功,使得貝爾實驗室曾一度成為美國科研機構中的領袖。
然而,貝爾實驗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遭遇華爾街的幹涉,命途坎坷。反壟斷法之下,母公司被迫分解,八千多名研發人員一夕之間被調出,近一半人奔向解體後的地方運營公司。新科技知識的外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貝爾實驗室在安全和發展上受到衝擊。
在華爾街的日益參透下,市場競爭的愈演愈烈,一度迫使貝爾實驗室將整個研發戰略的重心轉移到科研成果轉化上來。1989年,實驗室有近80%的研發人員分離出去,進入業務部門。
但這與貝爾實驗室的傳統是背道而馳的,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間,從事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的人員並不與業務部門發生直接聯繫。
在而後的時間裡,情況並沒有發生好轉。90年代,AT&T在一次戰略重組中再次分解,貝爾實驗室就這樣徹底從母體中剝離,分屬給了專門負責通信科技及其設備研究的朗訊科技公司。
失去了AT&T GLEWW140915 這座大靠山,貝爾實驗室的熠熠星輝逐漸黯淡了下來,朗訊公司的利潤不足以養活一個擁有上萬人的巨型實驗室。貝爾實驗室不得不開始限制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自由,他們被要求將科研轉移到能夠儘快創造利潤的研究上來,雖然依然有技術的突破,有創新,但這和貝爾實驗室曾經的發明性質的創新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短缺的資金使得研究者們形成了濃厚的危機意識,緊張的時間表時刻在催促他們加快項目的進展,所有的創新動力都來自於對經濟利益的追逐,這一切無疑削弱了貝爾實驗室的發明創造能力。」畢奇這樣說道。
踏入新世紀門檻的朗訊,在競爭壓力下,不斷在裁員並縮減經費,貝爾實驗室的境況堪憂。當時的總裁為了扭轉局勢,索性直接搞起了企業模式,科技泰鬥們都被要求去做商業項目,去做市場分析。這對向來以研究著稱的貝爾實驗室來說,無疑是一個「冷笑話」。
2006年,朗訊與法國阿爾卡特公司合併,成為貝爾實驗室新的母體,即現在的「阿朗」,但困境並沒有得到逆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設備商,比如中國的華為、中興的價格挑戰,阿朗的境遇也顯得有些蒼涼。
多重衝擊之下,貝爾實驗室的中長期研究難以為繼。2008年,阿朗出售了位於新澤西霍姆德的貝爾實驗室大樓,曾經為貝爾實驗室爭得7項諾獎的基礎物理學研究被徹底拋棄。
「全球範圍內,經濟效益在主導一切,科技發展也幾乎完全受制於經濟效益。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貝爾實驗室為代表的發明型大型研究院相繼衰落甚至倒閉。」

隨著2015年諾基亞收購阿朗,貝爾實驗室也併入了諾基亞,開始越來越默默無聞了。

對於中國來說,貝爾實驗室的成功和衰落都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以貝爾實驗室為代表的發明創造藝術殿堂為美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我們有實力進行科技投資,為高科技的孕育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倘若我們能夠逆潮流而動,創造寬鬆自由的環境,支持高端人才去自由發揮創造力,進行科學探索和發明創造,在中國創造貝爾實驗室,我們就有可能在發明創造方面,獨樹一幟,取得領先地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AT&T進化史:一家運營商是如何成為技術巨人的?

與自家分出去的兄弟朗訊-貝爾實驗室不同,AT&T則是一步一有一家運營商成長為技術巨人。

一直以來,AT&T都有著「貝爾大媽」的暱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其業務主要集中在通訊市場。由於用戶與其打交道的時間太久了,因此對於AT&T人們總是有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感情。許多批評者罵它罵的多了,態度也變得曖昧起來,他們戲稱AT&T的Logo為《星球大戰》中的死星。

事實上,當手機時代悄然來臨時,AT&T是市場上唯一的玩家。不過,1982年時美國政府出於反壟斷考慮決定「肢解」AT&T,最終該公司被分拆成了現在的「小貝爾公司」。這些分拆後的小公司逐漸成為區域性的通訊巨頭,最後它們逐漸演化成了MCI、Sprint、Verizon和T-Moble等新巨頭,奠定了美國通訊業現在的格局。

上世紀80年代末,政府開始放鬆管制,於是市場競爭開始加劇,這也促進了現代通訊市場的形成。

筆者上世紀90年代在AT&T的移動諮詢部門任職,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提醒它們團隊VoIP電話(網絡語音電話)帶來的威脅。不過當時手機並未大規模普及,AT&T的主營業務還是固定電話,因此它們對這一警告視而不見。

轉入新世紀後,VoIP電話和無線網絡技術迅速崛起,AT&T倒是反應迅速,馬上將其融入了自己的服務。2006年,AT&T則開始提供名為Uverse的電視服務,試圖與其他有線電視公司進行競爭。從這時起,AT&T的主營業務正式分成了三大支柱:VoIP電話、網際網路接入和電視。

現在AT&T則準備再次華麗轉身。此前,Uverse曾取得過一定程度的成功,不過它們也意識到自己需要為電視服務添加更多內容。於是,在2014年AT&T買下了付費電視提供商DirecTV,當時就花了490億美元。隨著流媒體視頻業務的火爆,AT&T也開始積極籌備,試圖加入戰團。

這次854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AT&T又開啟了新的賭注,如果能獲得監管部門的同意,它們將獲得CNN、HBO、TNT等強力內容提供商並建立一個現代的媒體通訊帝國。

除此之外,AT&T的觸手還伸到了聯網汽車領域,現在已經有700萬輛美國汽車搭載了該公司的數據機。

這一系列戰略動作對AT&T的未來非常重要,不過從更廣闊的意義上來看,它們對媒體和電信行業的重塑影響更為廣泛。未來的的AT&T將不再是一家電信公司,它變身為無線通訊商和內容分銷公司,讓各種流媒體內容霸佔用戶設備是它們的新目標。增強了實力的AT&T現在是Verizon、Sprint和T-Mobile的巨大威脅,未來這些運營商都將加大在內容領域的投資以便與其競爭(其中Verizon已經動了起來,它們收購了AOL和雅虎)。

AT&T走上現在這條內容整合之路就是因為它意識到人們對內容的需求非常迫切。市場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數據顯示,雖然用戶對於服務的需求很多,但其中一到兩項優質服務才是他們掏錢與否的關鍵,而無線網絡與內容的整合則是AT&T一錘定音的重要力量。此外,這次的收購還讓AT&T擁有了與強大矽谷公司一戰的實力,它們未來完全可以在在線廣告領域與谷歌和Facebook搶食。

AT&T已經不再是從前我們熟悉的那家公司了,浴火重生的它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具實力的通訊和內容公司。如果這次歷史大收購能獲得監管部門放行,那麼它將引起其他競爭對手競相追趕。

(內容來源:《Linux大棚》博客、天涯等。)

業務聯繫請加個人微信號:jack_eetop 或 QQ:228265511
全力打造中國電子工程師微信第一品牌!

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興衰史
    1995年,又從AT&T中分離出了從事設備開發製造的朗訊科技和NCR,只保留了通信服務業務。同時,貝爾實驗室也被「剝離」出來,成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組成部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朗訊疲於奔命,經營情況不斷惡化。它不得不縮減開支,裁減人員。擁有1萬人的貝爾實驗室,對朗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以朗訊的利潤,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 致敬貝爾實驗室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教授曾經撰文指出:&34;讓我們一起來探究貝爾實驗室的前世今生,尋找產學研融投經驗!1、 機構簡介貝爾實驗室,全稱為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實驗室這些技術使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朗訊科技(LucentTechnologies)公司在通信系統、產品、元件和網絡軟體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物理史學家MichaelRiordan評論貝爾實驗室為&34;。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同時,貝爾實驗室也被「剝離」出來,成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組成部分。之前貝爾實驗室的主要經費來源,是AT&T公司電話費帳單上的附加收費。被分拆之後,這筆經費就沒有了。它只能依靠朗訊來提供經費支持。但是,朗訊的情況並不容樂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朗訊疲於奔命,經營情況不斷惡化。它不得不縮減開支,裁減人員。擁有1萬人的貝爾實驗室,對朗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以朗訊的利潤,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1995年,又從AT&T中分離出了從事設備開發製造的朗訊科技和NCR,只保留了通信服務業務。同時,貝爾實驗室也被「剝離」出來,成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組成部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朗訊疲於奔命,經營情況不斷惡化。它不得不縮減開支,裁減人員。擁有1萬人的貝爾實驗室,對朗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以朗訊的利潤,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 登上神壇又跌落谷底,地表最強的貝爾實驗室到底經歷了什麼?
    1995 年到 1996 年間AT&T公司又被進行一輪拆分,貝爾實驗室和設備製造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新公司——朗訊科技。2000 年以來之前貝爾實驗室的主要經費來源,是AT&T公司電話費帳單上的附加收費。
  • 登上神壇又跌落谷底,地表最強的貝爾實驗室到底經歷了什麼?
    貝爾實驗室也因此縮減成貝爾實驗室核心團隊。1995 年到 1996 年間AT&T公司又被進行一輪拆分,貝爾實驗室和設備製造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新公司——朗訊科技。2000 年以來之前貝爾實驗室的主要經費來源,是AT&T公司電話費帳單上的附加收費。被分拆之後,這筆經費就沒有了,它只能依靠朗訊來提供經費支持。但是,朗訊的情況並不容樂觀,貝爾實驗室一直被縮減研究經費和裁員。
  • 李凱團隊獲2020貝爾實驗室競賽二等獎,但卻遭質疑論文只為「炫技」
    貝爾實驗室的興衰 用地表最強來形容貝爾實驗室再貼切不過。 在貝爾實驗室完成的11位工作者獲得九項物理學諾貝爾獎,其中有兩位華人(1997年獲獎的朱棣文和1998年獲獎的崔琦)。 90年代,AT&T公司又被進行一輪拆分,貝爾實驗室和設備製造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新公司——朗訊科技。 2000年以來,作為之前貝爾實驗室主要經費來源的AT&T公司,因拆分而削減了經費,貝爾實驗室只能依靠朗訊來提供支持。 慢慢地,貝爾實驗室的情況不樂觀了起來,被縮減研究經費和裁員成了常有的事。
  • 貝爾實驗室:憑什麼締造了現代科技的半壁江山
    1996年,貝爾實驗室以及AT&T的設備製造部門脫離AT&T成為朗訊科技。AT&T保留了少數研究人員成為其研究機構:AT&T實驗室。貝爾實驗室現在屬於法國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公司。貝爾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自 20 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它就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創新科學機構。
  • 貝爾實驗室:憑什麼締造了現代科技的半壁江山?
    1984年以後,按照美國政府分拆AT&T的協議,從貝爾實驗室中分區成立了Bellcore。Bellcore為分拆後的一系列小貝爾公司統一提供研究開發的服務。1996年,貝爾實驗室以及AT&T的設備製造部門脫離AT&T成為朗訊科技。AT&T保留了少數研究人員成為其研究機構:AT&T實驗室。
  • ...投資有限公司增資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阿爾卡特朗訊集團...
    201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核准了中國華信郵電經濟開發中心和阿爾卡特朗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增資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阿爾卡特朗訊集團全資控股公司RFS Holding GmbH全部股權項目項目。
  • 貝爾實驗室多名科學家因技術突破成果躋身發明家名人堂
    阿爾卡特朗訊(巴黎證交所和紐約證交所:ALU)近日宣布,旗下研究機構貝爾實驗室的多位科學家(包括曾經和當前在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憑藉科技創新貢獻入選新澤西發明家名人堂。
  • 諾基亞 CTO 、效力貝爾實驗室 25 年的馬庫斯 · 韋爾登將於明年一...
    諾基亞失去了另一位知名高管,長期任職的首席技術官、貝爾實驗室負責人馬庫斯 · 韋爾登(Marcus Weldon)將於 2021 年一季度末離職。諾基亞的代表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韋爾登在離職前將致力於建立公司的新戰略和技術組織。
  • 貝爾實驗室:5G不是TDD/FDD將是XDD
    在貝爾實驗室無線研究部副總裁西奧多·賽澤(Theodore Sizer)看來,5G不會像現在4G這樣出現TDD/FDD之分,5G將是XDD,即根據不同網絡需求來使用不同的頻段,不同的通信標準、技術,但這些都將包含在5G的範疇之中。如對於物聯網這種小流量、時延的應用將採用6GHz的頻段,為其提供低時延的業務保障。
  • 貝爾實驗室被分解,美國科技實力,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然而,在美國一系列的操作之下,為了避免出現託拉斯企業,將AT&T公司進行了拆分,從而開始了貝爾實驗室的沒落之旅。貝爾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平均每天推出4項專利,他們的質量水平非常高。在其研發的27000多項專利中,不僅有電晶體、雷射、太陽能電磁,還有數字計算機、二極發光管、通信衛星等。
  • 從貝爾實驗室走出的巨人,甩賈伯斯好幾條街
    蘋果,微軟,以及其他,都是站在裡奇的肩膀上…  裡奇在哈佛大學學習物理學和應用數學畢業,1967年他進入貝爾實驗室,是朗訊技術公司系統軟體研究部門的領導人。丹尼斯•裡奇和肯•湯普遜在貝爾實驗室的計算科學研究中心裡開發出了UNIX這個大名鼎鼎的作業系統,還因為開發UNIX而衍生出了一門同樣赫赫有名的程式語言,C語言。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上海貝爾全資子公司更名為上海貝爾企業通信
    騰訊科技訊7月21日消息,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相關政府部門核准,「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業務通信系統有限公司」自2009年7月21日起正式更名為「上海貝爾企業通信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貝爾企業通信」。
  •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不過我想還是相信的成份多一些吧!那個網絡上流傳了很久的《前世今生催眠曲》我是最近才看到的,感覺很神奇,好多網友都說自己看到了前世!我也很想看一看自己的前世,記得在網易裡測過自己的前世,是一個嬪妃,也測過說是皇后,但我都當做是娛樂,只是這一次,我在心裡潛意識的希望我可以了解自己的前世。進行催眠最需要的是心靜,從昨天開始到今天,我試了很多次都沒能成功,因為我無法靜下心來。當聆聽著大師的指導和美妙的音樂時,我的頭腦中似乎有影像,但現實卻清晰地佔據著全部的心裡。漸漸地,模糊的影像也便消失了。
  • 還原山竹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還原山竹的前世今生颱風山竹被永久除名了嗎天氣網訊山竹就這麼有預兆的登陸了廣東,即便如此,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傷亡,而據說一般颱風造成重大傷亡事故就會山竹就這麼有預兆的登陸了廣東,即便如此,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傷亡,而據說一般颱風造成重大傷亡事故就會被永久除名,然後取新的名字來代替它。
  • 土星宮位看出你的前世和今生
    今生的你不願意再重蹈覆轍,因而痛改前非,抱持著「執著」的態度。即使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絕不輕言放棄,頗具使命感。今生的你個性上一反前世,耐心相當好。第二類型者,土星二宮前世的你,豐衣足食,生活無慮,偶爾奢侈一時,悠遊度日,倒不成問題。但是,長久下來,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有用盡的一日。老年之後經濟狀況就很不好了。縱便想重新修正,奈何時光不再。這一份感慨延續到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