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2021-01-09 淘樓小能手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Appinn

有一本讀庫重新整理的《共和國教科書》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 9.7 分,足見內容之經典。

這款新國文.一將原書中的木版畫插圖全部替換成高清彩圖,並且 「以學生用的「教科書」為基礎,融入了教員用的「教授法」」,目前製作完成第一冊 30 節內容,售價 6 元。尚不清楚之後的內容是同一個版本,還是會出現新國文.二、 新國文.三,不過看起來電子化的過程也不是很輕鬆。

《共和國教科書》,是民國第一套基礎教育教材,經當時的教育部審定,涵蓋初等及高等小學階段,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元年(1912年)六月出版;

本書的電子化即以民國元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為底稿,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這套教材的原始面貌;

高等小學「新國文」全套共六冊,每冊 30-40 餘節課文,對應半年的學時,目前已完全實現電子化的,為第一冊的 30 節內容;

處於啟蒙或識字階段的孩子,更適合從初等小學的教材開始接觸,高等小學的教材建議年齡大一些且有興趣的孩子,在家長引導下閱讀。

作者在公眾號還提到:

雖然只有 30 節,涵蓋的範圍卻十分寬泛,有普及公民教育與政治法治觀念的、有介紹世界及本國歷史的、有介紹物種外觀及品性的、有記述名人事跡以期瞻仰的、有呼籲文明行為的、有記載時事的、有提倡男女及不同工種的人之間互相平等的、還有將近 1/3 的篇幅是古文經典,這些古文有相當比例也被選入了現在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部分。

為了方便今人閱讀,在原「教授法」的基礎上新增了考據及知識點 15 篇近 4000 字;考慮到時代變遷等因素,在原有注釋之上加注、加按近百條;全冊配圖四十餘張。

辭舊最後一篇,青小蛙希望帶給大家更多的好內容。迎新,當然要祝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了。

update: 關於其他版本,開發者這樣回覆:

嗯,是這樣,與其說沒有打算出 Kindle 版的計劃,不如說一開始就在 Kindle 和 iBooks 版本之間選擇了 iBooks,因為 Kindle 的排版達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只是 iBooks Store 進入國區無望才選擇的轉製成 App 版,現在的排版和控制項效果都是以 iBooks 版為標準製作的。時機成熟的時候也會考慮在美區上架 iBooks Store。

如果讀者對 Kindle 版有興趣,其實廣西師範出版社有一版新國文的 Kindle 書,包括了初小和高小部分,高小版連結如下:https://www.amazon.cn/dp/B00D40VDCC/ref=sr_1_2?ie=UTF8&qid=1519110484

這個 Kindle 版是以原版為基礎,直接轉簡體字製作的,配圖也是原教科書的配圖,沒有教授法部分,所以全書沒有任何註解,有興趣的話,讀者可以跟 App 版做個對比,就知道為什麼我不選擇 Kindle 作為載體了。

多平臺的選擇,如果可能的話,會有 Mac 版和 Windows 版,這個還在跟第三方溝通,而且多平臺的優先級排在第二冊的製作之後。

相關焦點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原因嘛,只因開篇即是《老課本》,專談《共和國教科書》,一篇一篇談下去,好比一招一式拆開來,好在哪裡,妙在哪裡,句句懇摯而熱腸。當然,說「只因」也不全對,是書八篇文章,全屬非虛構寫作,各有各的好。《尋找遊牧文明》講內蒙草原遊牧文明的消失與衰落,心下起疑,城市文明每進一步,城市之外的文明似乎就要倒退一大步。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第八冊第十七課《自由》。 孩子的事,永遠是大事。從2004年崔健的《一無所有》入選深圳中學課本選讀本以來,有關教材的爭議不斷被推上風口浪尖。鄧康延買下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大都為幾行大字加上一個相關的插圖,圖文並茂,讀來甚為有趣。第一冊第一課學習的是一個「人」字,課文配有插圖,畫的是一家老少7口人。鄧康延提供的幾篇——第一冊第29課:「天初晚,月光明,窗前遠望,月在東方」——文字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三冊第8課:「種桑數畝,春日發芽,芽漸大而成葉。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日前舉行的27中校園讀書節活動中,學校展示了老校友捐贈的孔德學校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呂思勉先生2016年,距離呂思勉先生編寫《新式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已整整一百年。從1916年2月至1924年5月,這套國文教科書各冊的重版次數最少的也有四十九版,而第一冊居然有七十版之多,足見其影響力之大、使用面之廣。這套教科書共六冊,每一學年兩冊。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近些年關於老課本的史料挖掘與思想解讀的文章並不鮮見。老課本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治文學、歷史者必須關注的面向。但是檢索文章發現,研究老課本只見老課本,教授書卻不多見。這當然與發行量和保存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教科書較為常見,教授書則難尋,現今關於清末、民國國文教科書的相關材料在北京、上海較為多見,其他地方雖有留存,但總體感覺史料獲取有一些困難,因此便不好下判斷。所謂教授書,即今天周知的教學參考書。今人閱讀那一時期的老課本,若是參閱教授書,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線索發現。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一般的選本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各選所選,不考慮中學生學習國文的有限時間,也不考慮國文課本的篇幅度,按自己喜好選擇並不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二是選人所選,忽略中學生的實際程度,看到《文選》選了,看到《詩品》推崇,便直接編入中學生國文讀本參見。以上所出現的問題實際都是不科學的教科書編寫方法,於中學生無益。國文讀本選詩應以知人、論世為標準。詩者,志之所之也,詩中需有人在,需有志可求。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汪曾祺、楊振寧等眾多學者名家饒有滋味地回憶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大一國文》課程,對其讚賞有加。汪曾祺曾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這樣評價道:「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從悠悠五千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經典篇目,努力保留和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它們是「灰暗年代的一縷閃光」,敢於承擔保存中華文脈的歷史使命。今天編者推薦的這套「民國大學國文課」系列,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國文教材,是無數名教授教過的國文課本,也是許多名人學習過的國文教材。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如2011年度試卷第一部分選擇題單選題:    1.下列「」中的字,讀音不同的選項是:    (A)「柴」火/「豺」狼/同「儕」    (B)「耆」老/「臍」帶/神「祇」    (C)信「箋」/鞍「韉」/「殲」滅    (D)軒「轅」/牆「垣」/罰「鍰」    2.下列文句「」中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 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從《開明國語課本》到《共和國教科書》,透視六年來的民國老課本熱潮10月9日,秋風送爽的下午,《讀庫》主編「老六」張立憲著一襲黑西裝,亮相北京尤倫斯「修復母語———讀庫·老課本叢書分享會」。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隨後,民國小學生作文話題開始走紅網絡,廣西人民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分別於今年7月、8月推出了《民國小學生作文》;而老六主編的《共和國教科書》,再度將民國課本納入關注的焦點。
  • 《文心》|86年前,一堂國文課
    留有油墨味的課本,授課的老師,換了一輪又一輪,到現在很多的小朋友,已經在網課上,在iPad裡學習語文了。雖是時代更易,到底有什麼該是不變的。86年前的一部語文課本和我們說,不變的,是「文心」。1934年,民國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用故事的體裁,編寫出了一本他們認為是應時也理想的初中國文課本,陳望道、朱自清先生作了序。課本的名字,就叫《文心》。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這是1917年版《商務國語教科書》第117課《請問尊姓》的全文。現在上海市江灣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的蔡亮,盯著右下方一臉懵懂的永兒肖像咯咯直笑。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
  • 臺灣「搶救國文聯盟」呼籲臺當局重視國文教育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4日上午舉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記者會,並表示,國文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希望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重新修訂課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臺灣陽明大學教授張曉風、前桃園高中教務主任趙寶珠、執行秘書李素真出席。
  • 抗戰時期的小學課本,你見過嗎?
    1904年這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四冊出版於清末甲辰年,即1904年。1905年清廷在各方籲求下,決定廢除科舉。這套書出版兩三年後,有一位福建的小姑娘讀到了。許多年後她回憶道:「我啟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線裝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她就是後來因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出名的作家冰心。
  • 「大一國文」彰顯仁大創校理想
    圖:一套三冊的「大一國文」,包括《大一國文選》、《現代散文選》
  • 臺灣學者:英語課比國文重要
    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在考試制度下,大家都覺得國文自己讀就會了,數學要推算,英文也不是說自己讀就會了。特別是我們那個時代,「升學主義」是第一位的,體育課、音樂課都不見了,儘管課表上都排著這些課,但都挪給了數學老師、英文老師,所以他們佔用了很多時間。即使在現在也是這樣,現在學生升學的通道已經順暢了很多,但英語和數學還是佔用很多時間。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近日,筆者讀了一本書,書名為《愛上閱讀》,書中的第一篇文章題目便是:讀書之樂樂何如——介紹翁森《四時讀書樂》。民國時期,《四時讀書樂》還被編進了初中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組詩。《四時讀書樂》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為題,描繪了在這四個季節讀書的樂趣各有不同,可謂是一組優美的情致高尚的勸學詩。下面,請閱讀全詩:《春》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
  • 如何學習國文,才能讀懂昆蟲的「荷馬史詩」?
    在傳統的國文教學中,如果突然問學生這些問題,學生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疑惑。國文教學,難道不是「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麼」、「文章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和「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嗎?其實,在傳統的課程中,一本書,乃至一篇文章被分解成段落、句子和生字詞分別教學,對文章的過度解讀,讓學生缺少對相同主題的文章或一整本書有整體性的學習和思考。教學模式的單一性也讓學生僅僅成為知識灌輸的對象,不利於學生們的思維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