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2021-01-20 楊國華

今次推薦《讀庫1001》。

原因嘛,只因開篇即是《老課本》,專談《共和國教科書》,一篇一篇談下去,好比一招一式拆開來,好在哪裡,妙在哪裡,句句懇摯而熱腸。

當然,說「只因」也不全對,是書八篇文章,全屬非虛構寫作,各有各的好。

《尋找遊牧文明》講內蒙草原遊牧文明的消失與衰落,心下起疑,城市文明每進一步,城市之外的文明似乎就要倒退一大步。

《我和我的作者們》,「我」是楊葵,編輯出身,上上周推薦的《威尼斯日記》,是文恰巧提到他和阿城的會面,當然,也提到很多有意思的文人和作家。

《深入東王府》,課本上,官方有意把太平天國塑造成英勇的農民起義形象,但是,農民起義從來不只有均貧富的口號,革命略有成功模樣,特權與腐敗隨之而生,古今亦然。

《人要從夢中醒來看自己的夢》,談一位藝術家即起作品,恕我無知,沒看懂。

《與布魯克林大橋有關》,大致講奇人與怪病。

《摩爾小姐》,回憶外國房東老太太。《寅年記憶》,1950年,1962年,1974年,1986年,1998年,五個虎年,貫穿一個甲子整整60年。如果不是老課本的原因,我其實極想講這篇文章。

先說說我和老課本的淵源吧。

去年,前年,大前年,對,2016年4月,朋友送我幾頁舊書,紙面黃脆,書脊散爛,小心翼翼接過,細品其文,短小精幹而朗朗上口,語言平實又不失文採,像舊時的語文課本,但肯定不是1949年後的東西。驚喜之餘,疑竇叢生,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兒時讀過的課本,以及此後一茬又一茬的學生課本,瞬間給比下去,以前怎麼會有這麼好的課本?

未幾,我挑了幾章充作書院的背誦篇。

如,第十七課《菊》:「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最多。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

首句寫味,二句寫形,三句寫色,四句寫種類,五句由生長時節引出花之品性。用字吝嗇,用情開闊。

及後多方搜求,想集齊這套書,無果,但終於知道這是民國初期的語文課本,蔡元培等人於1912年編著。朋友送我的那幾頁是初小部分《新國文》第四冊的散佚殘餘。

自此,我倍力搜求老課本,但緣淺福薄,後只收入民國五年初版的《中華商業白話尺牘》,及光緒二十九年七月首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下)》。

再後來,不知怎樣得知讀庫出了那套民國課本,遂購入,偶讀之。

年前,丁丁始學認字,我見他課本薄薄一冊,字形簡單,筆畫少,倒也組詞,可翻來翻去,總覺得哪裡差點意思,最後我把那書上的字全敲到電腦上,大概百十來個字,計劃由此編一套幼兒識字課本,但弄來弄去太費勁,突然想,這不有現成的嘛,遂和兒子同讀《共和國教科書》。

初讀此書,覺其好而搜其全者,不止我一人。早在2007年,現任《鳳凰周刊》主編的鄧康延先生在雲南騰衝工作,當時他在拍一部有關遠徵軍的紀錄片。

逛舊貨市場時,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老課本,燈下翻閱,感慨不已:「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但教育未廢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是書)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義和宣言。」

這套書,無論初小還是高小,都有《新國文》和《新修身》,編輯初版時在1912年,白話文運動,即五四運動七年後才有,所以還是文言文。

入門課通俗淺顯,道理平實,尤其《新修身》,講的都是日常修為,隨著年齡增長,課業亦由淺入深。

比如初小部分《新修身》(一)第三冊第一課:「夜間早眠,日間早起」,前面幾冊均是顏體毛筆字,且每課配有插圖,讀來賞心悅目。

整套書是按七年學制設計,愈往後愈難,決非張口即食的快餐讀物,需要年復一年浸潤。其實在是書面前,家長和孩子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稍有區別的是,家長認字而孩子尚不認字。這話也不全對,有家長反映他認字也困難,原因無它,是書全部繁體字。而大陸自1952年後,徹底改造漢字,推廣所謂簡化字,如果不識繁體字,你休想再回到中國傳統文化。

讓百年後的孩子誦讀百年前的語文課本,究竟是盲目跟風還是冷眼思決?是官方有意推動還是個人意志萌發?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為什麼一百多年後它還不過時?直指人心的東西,竟可以穿越百年霧瘴,直抵眼前。

何謂進步,何謂倒退?今人不得不細細思量。

今年兩會上,有代表提議家庭教育立法,以顯其重要。那麼家庭教育到底指什麼?是家風家教?家風家教具體又指什麼?怎麼落實?如果說需要重新樹立家風家教。那我想知道家風家教是怎麼沒的?不知道怎麼沒的,你就不知怎麼新建。

其實仔細體會,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公民教育,而現在學校只有知識教育,社會又是一個權力支配的臣民型社會,公民社會的塑造需要言論自由,選舉自由,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就目前來看,捨棄公民教育直接提倡家庭教育,有點空中樓閣的感覺,像是在螺獅殼裡做道場。

《共和國教科書》在編輯大意中,就提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學者資中筠先生說:「這一套國文課本不負所望,深與廣都達到一定程度。到五四運動之後,教科書大多改成白話文,但基本宗旨取向,特別是公民教育還是一脈相承。可以想見,讀完這套書,一個高小畢業生已獲得基本文化知識、文字修養、做人的道理,並且具備現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

眼下學校教育越來越糟糕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的極權化。微信群裡布置作業,早就引起家長很大反感,為什麼只有教育部一聲令下,才得到改變?哪一級政府不能就此作出要求?全中國難道只有教育部長活著?難道只有教育部長才看出問題所在?非也。

體制搞得官員幾乎都在想同一件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講究的是穩中求進,大家都這想法,所以上面又提倡李雲龍式的幹部,問題是在小學時都已經被訓練成乖孩子了,這時候你讓他做李雲龍,痴心妄想,就是做有點活力的小龍蝦他都做不成。

補救家庭教育就是補救公民教育,補救公民教育就是補救國文教育,補救國文教育得先有一套過得去的語文教材。我略感疑惑的是,有什麼樣的文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呢?還是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國文呢?

想起陳丹青在《母語與母國》的演講中說:「在所有國家,在所有歷史階段,語言問題從來不會超越政治。」頓時萬念俱灰,眼下,我們手捧百年前的老課本,灰燼中似乎還閃著不明不亮的紅光。國民與國文,誰救誰,誰害誰,悲欣交集。

文/楊國華

相關焦點

  • 臺灣「搶救國文聯盟」呼籲臺當局重視國文教育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4日上午舉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記者會,並表示,國文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希望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重新修訂課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臺灣陽明大學教授張曉風、前桃園高中教務主任趙寶珠、執行秘書李素真出席。
  • 楊國華一行視察航天源動力承攬的全國首個大型等離子灰渣熔融工業...
    楊國華一行視察航天源動力承攬的全國首個大型等離子灰渣熔融工業化項目北極星固廢網  來源:西安航天源動力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曹騰飛  2020/5/9 10:11:42  我要投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5月7日,頂著烈烈驕陽,公司總經理楊國華、市場總監薛康一行來到廣東某固廢處理處置中心等離子危廢處置項目視察指導工作
  • 臺灣學者:英語課比國文重要
    在中學時,英文跟數學是最重要的兩門課,國文都還不算是重要的課。在考試制度下,大家都覺得國文自己讀就會了,數學要推算,英文也不是說自己讀就會了。特別是我們那個時代,「升學主義」是第一位的,體育課、音樂課都不見了,儘管課表上都排著這些課,但都挪給了數學老師、英文老師,所以他們佔用了很多時間。即使在現在也是這樣,現在學生升學的通道已經順暢了很多,但英語和數學還是佔用很多時間。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
  • 「大一國文」彰顯仁大創校理想
    圖:一套三冊的「大一國文」,包括《大一國文選》、《現代散文選》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他們一方面發起討論,深入國文教育內部,從語言形式到選文內容等多方面對當時國文教材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並提出解決策略;另一方面將這些編輯理念付諸實踐,出版全新的「文白分編」中學國文教科書,形成了從理論探討到實踐出版的國文教材編寫的良性模式,促進了中學國文教育的不斷發展,為當代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輯出版提供了良好的示範。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這當然與發行量和保存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教科書較為常見,教授書則難尋,現今關於清末、民國國文教科書的相關材料在北京、上海較為多見,其他地方雖有留存,但總體感覺史料獲取有一些困難,因此便不好下判斷。所謂教授書,即今天周知的教學參考書。今人閱讀那一時期的老課本,若是參閱教授書,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線索發現。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從悠悠五千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經典篇目,努力保留和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它們是「灰暗年代的一縷閃光」,敢於承擔保存中華文脈的歷史使命。今天編者推薦的這套「民國大學國文課」系列,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國文教材,是無數名教授教過的國文課本,也是許多名人學習過的國文教材。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臺灣學測國文沿襲了這個傳統。請看下表: 總分文言試題分值大陸高考語文150分36分(佔24%)臺灣學測國文108分54分(佔50%)    並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出題方法方面,臺灣學測國文不是簡單機械地羅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稱等,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繼承中國古代文史哲融通的傳統。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日前舉行的27中校園讀書節活動中,學校展示了老校友捐贈的孔德學校1926年的一冊國文  此次展示的老教材是一本「初中國文選讀」課本,經歷近90年的歲月,這冊課本已經有些殘破,封面被粘補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課本是老式線裝書,需要從右向左翻看,課文內容也是豎式排版。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呂思勉先生2016年,距離呂思勉先生編寫《新式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已整整一百年。從1916年2月至1924年5月,這套國文教科書各冊的重版次數最少的也有四十九版,而第一冊居然有七十版之多,足見其影響力之大、使用面之廣。這套教科書共六冊,每一學年兩冊。
  • 《文心》|86年前,一堂國文課
    1934年,民國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用故事的體裁,編寫出了一本他們認為是應時也理想的初中國文課本,陳望道、朱自清先生作了序。課本的名字,就叫《文心》。這兩個字多少會讓我們想起千百年前的文學家劉勰所寫的那部《文心雕龍》,那也是講全體國文知識的書。
  • 如何學習國文,才能讀懂昆蟲的「荷馬史詩」?
    在傳統的國文教學中,如果突然問學生這些問題,學生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疑惑。國文教學,難道不是「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麼」、「文章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和「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嗎?格魯伯初中部國文教師王學斌老師,打破了這種碎片化、篇章式、應試導向的常規教學模式,攜手國文組的梅潔茹老師、科學組何丹老師、王樂老師,猗蘭畫社肖雅老師,英文組李爽老師一起,將國文、生物、美術、英文等學科融合成一個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昆蟲記》。他們帶領學生走進法布爾的荒石園,看他懷著如孩童一般的天真與長者的睿智去觀察昆蟲的世界,感知生命的靈性和自然的奇妙。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為了給大一新生最好的國文課本,朱自清、羅庸等大師,親自編選了四年之久,才敲定這卷薄薄的課本。他還直言,「聯大的『大一國文』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著名作家汪曾祺著名翻譯家許淵衝也說:「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精彩;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家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等等。」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鄧康延買下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大都為幾行大字加上一個相關的插圖,圖文並茂,讀來甚為有趣。第一冊第一課學習的是一個「人」字,課文配有插圖,畫的是一家老少7口人。鄧康延提供的幾篇——第一冊第29課:「天初晚,月光明,窗前遠望,月在東方」——文字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三冊第8課:「種桑數畝,春日發芽,芽漸大而成葉。
  • 民國的國文教材有多強?看完,感覺自己的寫作水平被耽誤了
    民國時候,上海有位國文老師叫姜建邦,在上海緝槼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教書。這所學校是曾國藩的外孫、上海企業家聶雲臺捐地捐資興建。是當時的明星學校,進去讀的非富則貴,老師也是一流的。最初的校長都是請的外國學者 。姜建邦在這裡上課時,發現一些學生上課時打瞌睡,說不定就有民國時的F4。
  • 人民與國民的區別在哪裡?
    [摘要]「人民」不等同於「國民」,國家應當確立國民的稱謂。人民如果不願意追求國民的歸屬,國家如果不願意賦予人民以國民的地位,那麼中國人就難以在真正意義上將自身與國家捆綁在一起。國民是什麼?新華字典定義為「具有某國國籍的人是這個國家的國民」。除此解說之外,中國人對「國民」便沒有了概念上的準確定義,而以人民概論之。孫中山先生主張的「國民」,早期源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政治影響,進而提出了對中國人「國民性」政治改造的學說。世界自「國民論」誕生以來,各國人民就在為爭取成為「國民」而不息的鬥爭,使他們擺脫臣民、人民,在國家中擁有一席政治的地位。
  • 「國民教育」英語怎麼說?
    為響應社會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擔心,及全面了解社會不同聲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重申政府對國民教育學科無任何官方教材,該科完全以學校為本,政府出版的教材僅做參考,對於是否撤回該學科,有很大的理性探討空間。
  • 中國國民文化特質分析
    中國國民文化是個龐大存在,人民文化、臣民文化、刁民文化、公民文化等特質的相互交錯、滲透雜糅,使它成為一個複雜而有趣的文化難題。中國社會正經歷深刻的變遷,國民文化的轉型與變革才是其底蘊。「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深刻把握中國國民文化的特質、稟性和構成,它是培育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型國民文化的基礎性工程,對於揚長避短、道器相濟,為國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撐有重要價值。  一、中國國民文化光譜一:「人民文化」  中國國民文化體系中,有一種特質或形態是「人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