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搶救國文聯盟」呼籲臺當局重視國文教育

2021-01-20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4日上午舉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記者會,並表示,國文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希望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重新修訂課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臺灣陽明大學教授張曉風、前桃園高中教務主任趙寶珠、執行秘書李素真出席。

  張曉風表示,不只臺灣地區,包括大陸和華人地區的華文程度普遍低落令人憂慮;但現在大陸已打算開始彌補,例如出版各種版本的《論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也慢慢恢復與華文的接觸。

  張曉風說,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最近打算將文化教材列為必選,雖對恢復四書教學有共識感到高興,但對年輕老師不懂四書教學的現象感到憂慮。至於外界擔心四書列必選會排擠其它課程,張曉風認為,這都是技術上問題,課時數交由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決定,但這些典籍的確對學生人格教育養成有幫助。

  臺灣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指出,2009年臺灣學生國際閱讀評比表現大幅退步,顯示國文教育退步是不爭的事實,而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降低國文授課時數、用選擇題來評量也導致國文退步。國文應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國文沒學好,英文也學不好,但在課綱限制時數下,國文授課時數就受到壓縮。

  趙寶珠表示,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應該靠母語,不是第二外語,但現在國文教育受忽略,時數減少,使得原本能引述和深入文章的程度也受限,除教師教學受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也會打折扣。

  李素真表示,受到課程綱要時數限制,國文課時數減少,教師很難帶領學生,甚至一些公告都有很多錯別字,國文程度的低落更令人憂心,因此希望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能檢討國文教育的問題,並重新修訂課綱,徹底改善並提升學生的國文程度。(中國臺灣網 劉志偉)

相關焦點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臺灣學者:英語課比國文重要
    「讀國文基本是為了修學分」時代周報:那「國學」呢?國學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中又處於怎樣的位置呢?李奭學:它真的只有考試上面的作用。時代周報:最近有一套臺灣的國學教材引入大陸的中學,引起很大的關注。現在大陸人能去臺灣自由行,不少人都會講感受到臺灣人的彬彬有禮,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孔孟之學很豐,如此之類。這和國學教育有關係嗎?
  • 臺灣「高考」國文試題的啟示(上)
    臺灣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考試(以下簡稱「臺灣學測國文」)與大陸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科目(以下簡稱「大陸高考語文」)相比,首先是總分和考試時長存在差異。 考試時長總分考試日期大陸高考語文150分鐘150分每年6月臺灣學測國文120分鐘108分每年1月或2月    由上表可見,大陸比臺灣考試時長多了半個小時,總分多了42分。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清華國文課》清華大學國學導師的國文教本  清華 「 永遠的校長 」 梅貽琦極力主張大學教育以人的品格的養成為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他承繼了西南聯大的傳統……他不顧任何人的反對,規定了高爾基的《母親》,茅盾的《清明前後》,夏衍的《法西斯細菌》,屠格涅夫的《羅亭》和沙汀的《淘金記》為大一國文必讀書。……朱先生關於大一國文課外讀物必讀的這個明智的規定,對一年一度清華五六百新生的思想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們進步……」  清華的國文課不單在課堂學習,進行文化訓練,而且也試圖將國文課打造成「中國文學史發展脈絡」的文本。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在李登輝看來,臺灣要想從中國脫離出去,必須在文化上去除「大中國思想」。因此,以「去中國化」為目標的臺灣教育的改革必須進行。這一時期,臺灣國學教育的兩個主要來源部分—歷史及國文課程,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調整。1994年,臺灣教育部門修訂了《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增訂「認識臺灣」為必修課程,同時,臺灣史的篇幅被提高。其後上臺的陳水扁,延續了李登輝的路線。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逛舊貨市場時,偶然發現幾冊泛黃的老課本,燈下翻閱,感慨不已:「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但教育未廢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是書)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義和宣言。」這套書,無論初小還是高小,都有《新國文》和《新修身》,編輯初版時在1912年,白話文運動,即五四運動七年後才有,所以還是文言文。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開明書店共出版教科書117種,其中中學教材91種,佔其總量的78%,而國文類教材以其極具特色的高質量編排在當時贏得了大批支持者,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國文教材的內容編制及其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國文學習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在國文教學中,教材的重要性毋庸贅言。我國的國文教育研究,從一開始就有著重視教材問題的傳統。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臺北市民焦鈞說,臺灣的教材是「一綱多本」,即教育主管部門定大綱,民間出版社編印,學校自行選用。他女兒就讀的臺北實驗小學一年級就有專門的古典詩詞補充教材,還有一本「課外選讀」,其中收錄了一些中華傳統成語故事等。  作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位於孔廟附近的大龍小學以傳統經典文化教學獨樹一幟。
  • 臺灣的語文課:小學生要背多少古文?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陳順和說,臺北市教育局在制定中小學教綱時,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安排,小學階段在識字基礎上循序安排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古詩詞,中學階段則設置了一些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學分。
  • 「大一國文」彰顯仁大創校理想
    圖:一套三冊的「大一國文」,包括《大一國文選》、《現代散文選》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從課文的選編、組織上,我們可以看到編者對國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六冊國文教材共一百六十六課,呂先生自己編寫的課文,竟然有一百二十三篇之多。他為什麼要親自編寫並且用簡淨、流暢的文言文來寫呢?這當然與他對「國文」的定義有關。
  • 「去中國化」鬧騰臺灣(組圖)
    就在不久前,臺當局要將「中國文字」將改為「漢字」、「國語文」改稱「華語文」;4月1日,臺「教育部」還要將閩南語改名為「臺灣閩南語」……這8年,一波又一波的「去中國化」浪潮,著實鬧騰了臺灣。「文化臺獨」妄圖「溫水煮青蛙」中國統一聯盟、勞動人權協會、夏潮聯合會等團體,2007年7月24日,到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口演出行動劇,抗議中小學教科書用詞「去中國化」。抗議群眾在現場展開一張大型世界地圖,其中唯獨剪掉了中國大陸部分。民眾質疑,「我們可以認識冰島、澳洲、俄羅斯,就是不能認識中國嗎?」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筆者在常熟市圖書館古籍特藏室偶然發現一冊教授書,全名為《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第一冊),書的第一頁有「學部第一次編纂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學部圖書局印行」字樣。封底版權頁寫明「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印刷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出版 定價銀元一角三分 編纂兼印刷者 學部編譯圖書局 總發行所 學部編譯圖書局」。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陳順和說,臺北市教育局在制定中小學教綱時,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安排,小學階段在識字基礎上循序安排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古詩詞,中學階段則設置了一些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學分。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說,臺灣中學課程中都有關於《論語》、《孟子》、《史記》以及唐宋詩詞、散文等方面的內容。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日前舉行的27中校園讀書節活動中,學校展示了老校友捐贈的孔德學校1926年的一冊國文  此次展示的老教材是一本「初中國文選讀」課本,經歷近90年的歲月,這冊課本已經有些殘破,封面被粘補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課本是老式線裝書,需要從右向左翻看,課文內容也是豎式排版。
  • 如何學習國文,才能讀懂昆蟲的「荷馬史詩」?
    在傳統的國文教學中,如果突然問學生這些問題,學生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疑惑。國文教學,難道不是「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麼」、「文章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和「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嗎?傳統的教學重視內容,以讓學生掌握知識為主要目標,跨學科主題式學習的目標,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技能和思維方法。
  • 《文心》|86年前,一堂國文課
    1934年,民國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用故事的體裁,編寫出了一本他們認為是應時也理想的初中國文課本,陳望道、朱自清先生作了序。課本的名字,就叫《文心》。這兩個字多少會讓我們想起千百年前的文學家劉勰所寫的那部《文心雕龍》,那也是講全體國文知識的書。
  • 臺灣環保團體呼籲當局採更嚴格PM10管制標準
    新華社臺北12月9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環保組織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9日呼籲臺當局採用更嚴格的PM10管制標準。 空汙問題受到臺灣社會高度關注。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臺灣現行PM10標準為年均值不超過每立方米65微克、日均值不超過每立方米125微克。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