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2021-01-09 網易新聞

  本報訊 (記者李莉)在日前舉行的27中校園讀書節活動中,學校展示了老校友捐贈的孔德學校1926年的一冊

國文

教材。

  此次展示的老教材是一本「初中國文選讀」

課本

,經歷近90年的歲月,這冊課本已經有些殘破,封面被粘補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課本是老式線裝書,需要從右向左翻看,課文內容也是豎式排版。

  1926年即民國15年,當時的中國文壇經過文學革命的啟蒙之後,正處於繁盛階段:1921年,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等在北京成立文學研究會,創立了《

小說月報

》;1924年,「語絲社」創辦了《語絲》周刊;1925年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而魯迅此時已經創作了《吶喊》、《墳》、《熱風》、《彷徨》、《朝花夕拾》等雜文集,著名的《藤野先生》一文也正是寫於1926年。

  在這本1926年的《北京孔德學校初中國文選讀》中,可以感受到當年文壇「百家爭鳴」的氣氛。選讀篇目分別來自《晨報副刊》、《現代日本劇選》、《小說月報叢刊》等刊物,所選篇目多為翻譯作品:《唐玄宗的心理》、《父歸》、《屋上的狂人》、《啞妻》、《鄰人之愛》……雖然是初中生讀本,卻不難看出思想解放的痕跡。

  北京市第27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孔德學校」 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於1917年創辦。27中從孔德學校時期開始,就有接受社會各界以及教師學生家長捐贈圖書應用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優良傳統。其中,孔德前輩國學大師錢玄同先生捐贈給學校的圖書,現存於首都圖書館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獻檔案。 J063

  作者:李莉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圖為黑白色:一孩手在糖罐裡,面有淚痕,其母微笑,一手指瓶,似在教導。上有幾行黑字: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一個貪吃的小孩躍然紙上,可愛得叫人歡喜。一句「汝勿貪多」,孩提記取,可免手痛心急,長大當官,當是好官。這是一冊民國時期的課本。課本為商務印書館印製,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6月初版。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從悠悠五千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經典篇目,努力保留和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它們是「灰暗年代的一縷閃光」,敢於承擔保存中華文脈的歷史使命。今天編者推薦的這套「民國大學國文課」系列,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國文教材,是無數名教授教過的國文課本,也是許多名人學習過的國文教材。
  • 這本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我為什麼要推薦給你——《文心》
    這本書只是一本很簡單的初中語文課本,不過不是現代的,而是民國的。你可能會抱怨,初中語文課本好無聊的,這種書有什麼可讀的。那我推薦給你,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本書是我國兩位著名教育學家和語文學家合著的,專門為了培養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說句私心話,就算你不讀,拿來教教家裡的小孩學學也好的,中考高考中的閱讀理解和寫作,你要是學透了,那都不是事。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新國文.一是百年前的經典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中,高等小學「新國文」課本的數位化版本,內容為第一 冊的 30 節,涵蓋世界及本國歷史、法治觀念、名人事跡、記載時事,以及古文經典等內容,評價頗高,適合兒童啟蒙讀物。設計排版在 iPad 上閱讀能獲得最佳體驗。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這套顏體字排印,淡墨著畫,一課一圖的教材,是民國初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館長張元濟親自擔任校訂。自1917年問世後的十年裡,總發行量達到七千多萬冊。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針「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國文課本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此後的五年裡,僅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兩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及後多方搜求,想集齊這套書,無果,但終於知道這是民國初期的語文課本,蔡元培等人於1912年編著。朋友送我的那幾頁是初小部分《新國文》第四冊的散佚殘餘。自此,我倍力搜求老課本,但緣淺福薄,後只收入民國五年初版的《中華商業白話尺牘》,及光緒二十九年七月首版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下)》。再後來,不知怎樣得知讀庫出了那套民國課本,遂購入,偶讀之。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這些教本都是嚴格按照教育部標準編輯的,究其根本還在於當時教育部所規定的國文課程標準。浦江清《論中學國文》在復興高中國文課本內,明明說出本書的編制是依照民國二十二年頒行的課程標準的。原來教育部規定:高中第一年,選用教材以體制為綱,而且注意其特徵作法。第二年以文學源流為綱,讀個時代的代表作品,並且注意其派別及流變。
  • 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從《開明國語課本》到《共和國教科書》,透視六年來的民國老課本熱潮10月9日,秋風送爽的下午,《讀庫》主編「老六」張立憲著一襲黑西裝,亮相北京尤倫斯「修復母語———讀庫·老課本叢書分享會」。 語文讀本在近年來颳起了一陣「民國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民國時期,《四時讀書樂》還被編進了初中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組詩。《四時讀書樂》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為題,描繪了在這四個季節讀書的樂趣各有不同,可謂是一組優美的情致高尚的勸學詩。下面,請閱讀全詩:《春》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近些年關於老課本的史料挖掘與思想解讀的文章並不鮮見。老課本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治文學、歷史者必須關注的面向。但是檢索文章發現,研究老課本只見老課本,教授書卻不多見。這當然與發行量和保存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教科書較為常見,教授書則難尋,現今關於清末、民國國文教科書的相關材料在北京、上海較為多見,其他地方雖有留存,但總體感覺史料獲取有一些困難,因此便不好下判斷。所謂教授書,即今天周知的教學參考書。今人閱讀那一時期的老課本,若是參閱教授書,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線索發現。
  • 民國的國文教材有多強?看完,感覺自己的寫作水平被耽誤了
    民國時候,上海有位國文老師叫姜建邦,在上海緝槼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教書。這所學校是曾國藩的外孫、上海企業家聶雲臺捐地捐資興建。是當時的明星學校,進去讀的非富則貴,老師也是一流的。最初的校長都是請的外國學者 。姜建邦在這裡上課時,發現一些學生上課時打瞌睡,說不定就有民國時的F4。
  • 《文心》|86年前,一堂國文課
    留有油墨味的課本,授課的老師,換了一輪又一輪,到現在很多的小朋友,已經在網課上,在iPad裡學習語文了。雖是時代更易,到底有什麼該是不變的。86年前的一部語文課本和我們說,不變的,是「文心」。1934年,民國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用故事的體裁,編寫出了一本他們認為是應時也理想的初中國文課本,陳望道、朱自清先生作了序。課本的名字,就叫《文心》。
  • 你還記得哪些語文課本?它構建了我們最初的文學想像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
  • 中小學生買教輔書一擲千金 民國語文課本走俏
    去年一度被熱炒的民國語文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也擺上了新學期教輔書架的搶眼位置,吸引一些家長慕名購買。記者發現,中小學生購買教輔書的熱情冷熱有別。在小學教輔書區,幾乎每一排陳列教輔書的書架前都擠滿了學生和陪同來買書的家長。
  • 為何民國不少人念完小學後就能自食其力?
    圖與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隨課文內容而變化。有的文在上,圖在下;有的反之;有的上下皆為圖畫,中間夾著課文;有的插圖居於書頁一角……因所選課文多為韻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對齊,而是一行行參差錯落,配上優美方正的顏體楷書,猶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噹噹落在紙頁上,產生節奏之美。如第15課《手拉手》:「好朋友,好朋友,手拉手,慢慢走」,書頁上6個小朋友手拉著手,排著隊向著斜上方做行走狀。
  • 「大一國文」彰顯仁大創校理想
    圖:一套三冊的「大一國文」,包括《大一國文選》、《現代散文選》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資料圖:蔣介石 推薦小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小學課文往往會牢牢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以至影響一生。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
  • 抗戰時期的小學課本,你見過嗎?
    1904年這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四冊出版於清末甲辰年,即1904年。1905年清廷在各方籲求下,決定廢除科舉。這套書出版兩三年後,有一位福建的小姑娘讀到了。許多年後她回憶道:「我啟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線裝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她就是後來因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出名的作家冰心。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