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國文教材有多強?看完,感覺自己的寫作水平被耽誤了

2021-01-09 腦洞歷史觀

清華大學曾經出過一個書單,清華學子最喜歡的書,《白鹿原》《人類簡史》《三體》《藝術的故事》等書榜上有名。那過去一百年,中國學生最喜歡讀什麼 書呢?

也是有榜單的。

民國時候,上海有位國文老師叫姜建邦,在上海緝槼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教書。這所學校是曾國藩的外孫、上海企業家聶雲臺捐地捐資興建。是當時的明星學校,進去讀的非富則貴,老師也是一流的。最初的校長都是請的外國學者 。

姜建邦在這裡上課時,發現一些學生上課時打瞌睡,說不定就有民國時的F4。

他就自己編寫了一套《國文趣味》,一出來就很受歡迎,當時教育界認為這本書「不但打破了青年學生視國文為畏途的難關,而且予國文教師以許多趣味的教材,為今日青年學生低落的國文學習現狀開了一帖對症良方」。

這本書時就講了一百年前孩子最喜歡讀的書。

[

「我曾調查過許多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時為民國三十一年)。叫他們寫出自己最喜歡的五本書,統計的結果知道男生最喜歡的十本書是:

(一)《三國演義》,(二)《水滸》,(三)《家》,(四)《西遊記》,(五)《愛的教育》,(六)《魯濱孫漂流記》,(七)《春》,(八)《老殘遊記》,(九)《紅樓夢》,(十)《世界偉人傳》。

女生最喜歡的十本書是:

一)《愛的教育》,(二)《家》,(三)《苦兒努力記》,(四)《秋》,(五)《各國童話》,(六)《天方夜談》,(七)《木偶奇遇記》,(八)《孤女努力記》,(九)《西遊記》,(十)《名人故事》。

這幾本書你讀過嗎?若是讀過了,可以稱為現代的中學生;如果沒有讀過,你在閱讀上落伍了。因為這個書目是許多中學生最喜歡的。你也應當試試看!

]

四大名著果然還是大愛。《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埃迪蒙託·德·亞米契斯創作的長篇日記體小說, 是一本很正能量的書。《孤女努力記》是《苦兒流浪記》的姊妹篇,是法國有名的小說家耶克特·馬洛的作品。

也是一個很溫暖的小說。

姜建邦在他的書裡還講了讀 書方法

【 現在是講效率的時代。什麼叫效率呢?效率(Efficiency)的意思,就是要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用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好的成績。

你看現在什麼事不是要快嗎?一個現代的青年,應當人家一個月做完的事,我半個月做完它;人家一天做完的事,我幾小時做完它;人家幾小時做完的事,我二十分鐘做完它。不但如此,並且我還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做得比別人的成績好。

讀書也是要講效率的。古人讀書,最不講究時間的經濟。一課書叫學生像小和尚念經一樣地念個半天並不稀奇。一本《三字經》,往往要讀半年,甚至一年,這件事影響兒童的幸福太大了。

我們讀書要有效力,必須有好的方法。有了好方法,才能夠「事半而功倍」;做事沒有好方法,就不免「事倍而功半」了。何況我們青年學生,讀書的年月不多,而要讀的書、要學的事實在太多了,所以有效的讀書法是於我們很有利益的。

下面我要介紹讀書方法給讀者們。

【(三)要讀書有效力,要有「選讀」的技巧:

(1)在閱讀之前,應當先把全文的組織、目錄、標題、概要、序言等翻閱一遍,得到一個概念。這樣在精讀時更容易明了記憶。

(2)讀書時不可忽略書中的圖表和公式。它能使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3)要注意專門名詞和新字新詞。閱讀時務必求其徹底學習,否則要影響對全文的理解。

(4)每讀數分鐘,要停止一下,回想所讀的材料,撮其重要者背誦出來。

(四)要讀書有效力,當養成寫筆記的習慣:

(1)聽講或閱讀時,要簡單地、有組織地把大綱記下來。

(2)記錄時要用自己的詞句,並且時加按語。不要把演講人的話逐字記錄,那是沒有意義的事。

(3)把筆記材料,歸類編存,需用時,便於檢查。

(4)研究一個題目,或是做一篇報告,應當將參考材料製成卡片,以便整理或是增減。

(五)要讀書有效力,必須常加溫習,予舊知識以新的估價:

(1)應當每隔相當的時間,把你的功課溫習一遍。

(2)溫習的時候,要選擇地溫習。凡意義模糊、記憶不清的地方,再反覆溫習。

(3)將所溫習的材料和自己的經驗聯絡,或者予以實際的應用,則可增強記憶。

(六)有效力的讀書,要注意考試的方法:

(1)沒有開始回答以前,先將試題看一遍,可以計算你的時間,預定答案的繁簡。

(2)問題式的考試,要先寫一綱要,不要雜亂無章的寫下去。

(3)回答完畢,交卷以前,總要把卷子重讀一遍,看有沒有要改正或遺漏的地方。

這些方法現在還是很實用的。

建議大家給孩子看看民國時期的國文書,絕對跟現在不一樣,而且水平很高。民國的作家也很牛,比如魯迅

比如蕭紅

,比如丁玲

還有張愛玲

第一本《文章作法》,作者:夏丏尊、劉薰宇

夏丏尊有多牛呢?他創辦了民國時期的《中學生》雜誌,其主編就是葉聖陶。他是提倡「語感」培養的第一人,把「傳染語感於學生」定為他「在國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

這本書就是給孩子傳遞這一理念的。比如書中教孩子寫作,首頁就講到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真實和明確。

現在我們的作文課,教技巧的太多,比如教孩子修辭手法的,但像這樣從根本入手,從真實和明確入手的作文法卻不多。

再比如他認為作文不能過多用成語或者典故,這跟我們現在的理解又不同。我們現在看到用了成語的文章就覺得好,夏先生認為,成語要慎用,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寫。

他的這本書,講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

比如寫遊記,他認為遊記不能光寫遊,還得做資料搜集,比如遊西遊,先要做西遊的資料搜集,杭州西湖有什麼歷史,有什麼地理特點,要把這些搜集起來,然後再是遊記,把這部分進行結合,文章 自然就生動了。

讀者點評:【花了一個晚上看完,不得不說,它值得所有還在上語文課的學生看看,有點惋惜自己初中怎麼不知道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文章類型,大概包括它們的定義,特點,組織文章步驟,寫作注意事項等,內容涵蓋常見的記敘文,記事文,議論文等等。而且每個知識點都包含很多生動詳實,古今中外的例子,讀起來不無聊,還有一些作文題可以用來練習。

看看網友的評價:

第二本《語文趣味》

就是上面提到過的。

他的這個語文書,從內容深度來看,幾乎是大學語文的水平,但是其語言,卻又是小學生能夠看得懂的。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什麼叫深入淺出講語文。

第三本是沐紹良的《讀和寫》

沐紹良是春暉中學的學生,他畢業後跟著老師夏丏尊到開明書店工作,當時在《中國兒童時報》上連載發表《讀和寫》,深受小讀者歡迎。

這裡面講長短句的用法,講什麼是呆的文句,什麼叫活的文句。而且全是從文章的本質來講寫作的。

這才是真正學語文的方法,是真正的學會表達,學會傳遞思想。所以民國的優秀作家那麼多,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名家也推薦了這套書,包括朱自清、葉聖陶。

如果說數學要重視思維的話,這套書就是語文中的思維書,是一本真正讓孩子理解語言,理解作文要義的書。

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學的語文是呆語文,就是考試可能成績不錯,但依然不會寫作,不會表達。

可以說,上十節課外語文輔導課,可能效果還比不上看這套書。從這套書,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其實並不落後,甚至比今天還有一些所長。

如果希望孩子真正在語文上有所專長的,點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購買這三本書,一共只要59元還包郵。

這本書適合於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的孩子閱讀,讓孩子真正理解語文。

相關焦點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自民國時代起就在各高校普遍開設「大學語文」,是當時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當時稱為「大一國文」,居於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民國時期思想活躍,大學可以自編教材。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自編大學語文教材,形成了大學語文教材面貌紛呈、思路多元的特點,今天展讀,人文氣息鋪面而來。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國文月刊》中談國文教育的文章有108篇,其中直接研究或涉及教材的文章有55篇,比重有一半還多,而詩文選讀類文章講解也可以看作學習國文的材料,可見其對教材的重視。關於教材的研究貫穿了《國文月刊》出版的整整十年,研究內容更是涉及編纂理念、編輯體例、選文方法、問題設置等方方面面。
  • 民國初中國文課本再現江湖(圖)
    教材。  此次展示的老教材是一本「初中國文選讀」課本,經歷近90年的歲月,這冊課本已經有些殘破,封面被粘補得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模樣。課本是老式線裝書,需要從右向左翻看,課文內容也是豎式排版。  1926年即民國15年,當時的中國文壇經過文學革命的啟蒙之後,正處於繁盛階段:1921年,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等在北京成立文學研究會,創立了《小說月報》;1924年,「語絲社」創辦了《語絲》周刊;1925年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而魯迅此時已經創作了《吶喊》、《墳》、《熱風》、《彷徨》、《朝花夕拾》等雜文集,著名的《藤野先生》一文也正是寫於1926年。
  • 民國學童讀什麼課本 高小學生國文超過現在大學生
    從2004年崔健的《一無所有》入選深圳中學課本選讀本以來,有關教材的爭議不斷被推上風口浪尖。「《狼牙山五壯士》的淡出是否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的遺忘」;「《出師表》傳達了『愚忠』該被拉下馬」;「金庸取代魯迅是對過去的遺忘」;「芙蓉姐姐也上了課本」;「網路遊戲成為教材講授」……網絡一搜,諸如此類的標題比比皆是。
  • 國民與國文 | 楊國華
    當然,說「只因」也不全對,是書八篇文章,全屬非虛構寫作,各有各的好。《尋找遊牧文明》講內蒙草原遊牧文明的消失與衰落,心下起疑,城市文明每進一步,城市之外的文明似乎就要倒退一大步。《我和我的作者們》,「我」是楊葵,編輯出身,上上周推薦的《威尼斯日記》,是文恰巧提到他和阿城的會面,當然,也提到很多有意思的文人和作家。
  • 新國文.一:百年老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iPhone/iPad]
    @Appinn有一本讀庫重新整理的《共和國教科書》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 9.7 分,足見內容之經典。這款新國文.一將原書中的木版畫插圖全部替換成高清彩圖,並且 「以學生用的「教科書」為基礎,融入了教員用的「教授法」」,目前製作完成第一冊 30 節內容,售價 6 元。尚不清楚之後的內容是同一個版本,還是會出現新國文.二、 新國文.三,不過看起來電子化的過程也不是很輕鬆。
  • 清末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書的編輯與旨趣
    但是檢索文章發現,研究老課本只見老課本,教授書卻不多見。這當然與發行量和保存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教科書較為常見,教授書則難尋,現今關於清末、民國國文教科書的相關材料在北京、上海較為多見,其他地方雖有留存,但總體感覺史料獲取有一些困難,因此便不好下判斷。所謂教授書,即今天周知的教學參考書。今人閱讀那一時期的老課本,若是參閱教授書,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線索發現。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20個一線語文教師組成的「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關於現行語文教材批判的新書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學者、媒體以及更多是家長們的廣泛討論。永兒的爸爸對永兒說:「如果有客人來,先要問他尊姓。」明天,對門的徐先生來看永兒的爸爸,永兒說:「徐先生,請問尊姓?」
  • 「大一國文」彰顯仁大創校理想
    圖:一套三冊的「大一國文」,包括《大一國文選》、《現代散文選》
  • 臺灣學者:英語課比國文重要
    在危機面前,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為傳統文化尋一條出路?臺灣,一直被認為保存了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傳統寫作方式。那麼臺灣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對此,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請他講解英語與國學在臺灣的真實情況,及其折射的東西方文化。在臺灣,很多課會被英語佔用時代周報:在臺灣,英語教育是從什麼年齡開始的?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從課文的選編、組織上,我們可以看到編者對國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六冊國文教材共一百六十六課,呂先生自己編寫的課文,竟然有一百二十三篇之多。他為什麼要親自編寫並且用簡淨、流暢的文言文來寫呢?這當然與他對「國文」的定義有關。
  • 民國老課本:修復我們曾有的質樸和優美
    其間有讀者問,你修復、再版的感受是什麼「按部就班做下去,就能順理成章活下來。」老六答。 語文讀本在近年來颳起了一陣「民國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在2005年策劃出版「老課本」直至前兩年才獲成功,同類產品相繼湧現。近兩年,如開明出版社的《開明國語課本》、遼寧教育出版社的《國文老課本》、中華書局的《民國經典國語課》等接連出版。
  • 為何民國不少人念完小學後就能自食其力?
    本世紀初,我曾參與過某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期間的經歷可以用「痛苦」兩個字來形容,幸而不多久就逃離了。後來當我第一次見到重版的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和世界書局這3套民國小學國語老課本時,那種驚喜如逢離散多年的親人,心裡說:哦,這就是我親愛的母語啊!如此優美、如此典雅、如此親切。
  • 《民國老試卷》:特殊文獻 回顧歷史
    今天,讓我們集體「穿越」到民國,看看那時的高考是什麼樣。也對照一下,如果回到民國,我們能考上大學嗎?  新星出版社剛出版的《民國老試卷》在此之際非常值得一讀。該書收入了民國時期各大學各學科入學試卷300多套,涵蓋大學超過50所,學科包括國文、數學、英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公民等普考科目及經濟學、心理學、簿記、博物等專門科目。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
  • 臺灣「搶救國文聯盟」呼籲臺當局重視國文教育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4日上午舉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記者會,並表示,國文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希望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重新修訂課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臺灣陽明大學教授張曉風、前桃園高中教務主任趙寶珠、執行秘書李素真出席。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當南宋滅亡後,翁森立志不再做官,而是隱居教學,堅持以儒術教化鄉人,從學者先後達八百多人。翁森著學識淵博,著有《一瓢稿》,其中就包含這組《四時讀書樂》詩,這組詩在後代的讀書人中影響深遠。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還曾以這組詩為題材,畫了《四時讀書樂》。民國時期,《四時讀書樂》還被編進了初中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組詩。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書薦丨《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追溯「中式英語」的...
    《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陳自鵬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書為一項關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對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晚清至民國是中國社會大變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被動打開國門,開始接觸和接受各種外來事物,而英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門外來學科,英語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教材的缺乏,從「拿來主義」到模仿借鑑,再到自主開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走過了一段艱難但穩步向前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