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文化特質分析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國民文化是個龐大存在,人民文化、臣民文化、刁民文化、公民文化等特質的相互交錯、滲透雜糅,使它成為一個複雜而有趣的文化難題。中國社會正經歷深刻的變遷,國民文化的轉型與變革才是其底蘊。「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深刻把握中國國民文化的特質、稟性和構成,它是培育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型國民文化的基礎性工程,對於揚長避短、道器相濟,為國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撐有重要價值。

  一、中國國民文化光譜一:「人民文化」

  中國國民文化體系中,有一種特質或形態是「人民文化」。它是一種新生文化,但與歷史傳統有較多內在關聯,是一種有深厚力的文化。人民文化是一種「群眾—集體」文化範式。

  人民文化在充分肯定「人民」歷史主體作用的前提下,虛化了個體主體價值。人民文化範式的最大難題,是「人民」內質的虛空化和人的主體空置化。從歷史唯物主義眼光看,人類自古至今,在任何形態的社會中英雄和精英都是不可缺席的,這是個既定的歷史事實。歷史上形形色色的政治都是精英政治,當今全球政治舞臺上也都是各路精英們的打理和忙碌,但在人民文化的範式中,精英們的「座椅」被撤下了,個體價值是淡漠的。

  人民文化的旨歸或許在於肯定民眾的價值,禮讚人民的偉大作用,但在一個平抑精英、輕漠英雄的文化模式中,民眾和平民百姓的價值事實上就更漫不可尋了。這便是人民文化及其範式的悖論:在肯定「人民」價值和歷史主體的同時,又虛置了其實際地位和「歷史創造」作用。

  人民文化的延伸形態是「群眾文化」(mass culture)。在政治文化範疇中「群眾」與「人民」是可以互換的。歷史上群眾時常表現為一種巨大的盲從力量,「強大」到足以碾碎一切他們以為對立的東西。群眾文化是靜態、消極和單向度的文化,膺服權威、易受操控,缺乏主體精神。

  作為國民文化重要構成的人民文化提升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但在對國民性格的形塑上,則貶抑了包括國家責任意識在內的公民主體性。公民文化強調主體性的國家責任意識,人民文化和群眾文化則依賴於國家權威的外部輸入。人民文化突出整體和集體行動,它在抑止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客觀上弱化了個體價值,主體意識被肢解。這對培育中國特色的公民文化,激發社會活力和強化社會自主管理,降低行政成本乃至從根本上制約腐敗都是不利的。今天我們提出「以人為本」,就是更體現了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和尊重。

  二、中國國民文化光譜二:「臣民文化」

  中國國民文化體系的另一種特質或形態是「臣民文化」,這是一種歷史文化。臣民文化及其治理範式,一直是今天中國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巨大困境之一。相較於公民文化,臣民文化是一種仰息文化,主體精神嚴重匱乏和闕失。

  中國國民文化中的臣民文化潛質,兼有阿爾蒙德和維巴分析的三種政治文化形態中的「村民型」和「臣民型」兩種特質,又兼有中國歷史傳統的雲氣。臣民文化有個突出特點是對權勢的熱衷。但在公民精神充沛的地方,權勢的熱度不會很高。行政力越「強」,公民主體性越弱,臣民文化越風行。反過來,臣民文化越普化,公民主體性越弱,行政力必須越「強」。臣民文化浸潤中的「公民」不懂得履行公民責任和義務。進一步的問題還在於它導致國民與公共事務的隔膜。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特別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弘揚時代精神,培育公民文化是至關重要的。這就必須治理臣民文化,使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立在詳實的現代精神基礎上。

  三、中國國民文化光譜三:「刁民文化」

  中國國民文化體系中還有一種特質或形態是「刁民文化」。它是一種既古久、又出新的文化。既得傳統積習之滋養,又受當下「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激勵。相較於公民文化,刁民文化是一種欺世文化。

  中國傳統民情中,一直有一種刁鑽的玩意在靈動。即使是歷史上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也閃現著刁民文化的光色。刁民文化的一般特徵是滑頭、刁鑽,規避責任,以佔便宜;規避規制,以鑽空子。在刁民文化環境中,誠信、信義、守則等是一種稀缺資源。當今中國各大城市中人比比皆是,「柵欄」無處不在,印證了外在強制力的不可或缺。

  刁民文化的「習常化」甚而成為人渾然不覺的「行為方式」,構成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挑戰。社會人都具有「趨利避害」的特性,要營建誠信社會、形塑誠信公民,關鍵是要建構出一個使當事人講信用、講誠信的收益大於不講信用、缺乏誠信的制度體系,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津之所在。

  四、中國國民文化光譜四:「公民文化」

  在中國國民文化體系中有一種特質或者說形態是「公民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之一,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有深厚力的國民文化特質。人民文化、臣民文化、刁民文化這幾種文化特質的雜糅,是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遇到的麻煩。但中國國民文化並不只是這幾縷光色,還有古代公民文化的亮異光芒,有許多今天看來仍相當令人感懷的東西。就一個大的社會文化脈系來說,它是諸種亞文化之聚合。公民文化也是中國國民文化強健的脈系之一。

  「公民身份」是現代的,但公民品性、公民品質是歷史的,並非今天才有。在分析國民文化時存在一種慣性思維,認為中國古代只有君主文化、臣民文化這些東西,公民文化只是今天才有,由是缺乏對古代公民文化必要的整理和認知,這是一種積弊很深的誤區。其實在古代各個地域文化中,都閃耀過公民文化的光芒。現代公民文化事實上發端於人類歷史的前端,古代公民文化精神是今天應汲取的重要文化資源。

  五、中國國民文化的革故鼎新與弘道養正

  對中國國民文化不同「文化色譜」的釐析辨異,不僅是一種學術探索,更是現實社會治理的需要。「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根基和前提在於對文化特質和稟性的深切把握,通過梳理辨異,揚長避短,才能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體現時代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型國民文化。

  (一)成因與積因:正視中國國民文化的歷史條件

  要透析不同國民文化構成的成因—積因而能弘道養正。在社會各領域如何弘揚「人民文化」的有益成分(比如集體行動、集體意識)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支撐,抑制其平抑精英、虛化人的主體性和個體價值等,是個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臣民文化可在歷史文化中找到諸多依據。臣民文化不僅是歷史文化薰陶的產物,也是行政文化不斷強化的結果。刁民文化則深植於中國民情文化中。中國古代公民文化發端於上古時代,與上古先民們的生存方式有關。生存的壓力,對於各種嚴峻挑戰的應戰,是形成包括公民品質在內的社會正「鼓勵機制」最重要的歷史因素。其實當時各個地域文化都如此。深為馬克思讚譽的人類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指出:首領和酋帥作為領袖「必須行為良好才能保持其權力」,「行為如不稱職……就足可以有理由把他罷免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社會邏輯和公共理性。人類早期這種「實績型」領導行為模式,對後來領導群體形象認知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解構與重構:注重國民文化變革的時代性

  對於包括傳統國民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一概貶抑或一概讚美,一概否棄或一概承揚,都有失偏頗。應有的科學態度是作審慎甄別、釐清、擇優——人民文化需予揚棄,臣民文化需予改造,刁民文化需予摒棄,公民文化需予弘揚。

  其一,注重現實的形塑力量。林語堂先生曾指出:臣民性格並非是人們的自然屬性,而是在特殊環境下我們古老智能的有意識薰陶的結果。「環境製造人」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其二,重視規制的引導力量。國民行為都是一定規制下的選擇。「人製造環境」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三)境遇與際遇:把握國民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

  中國國民文化建設和國民精神健康正進入一個新的歷史地帶。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的現代化轉型的底蘊,是實現國民文化的深刻變革,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提供深沉的文化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通過對國民文化特質的釐析和揚棄,才能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優質的文化資源,更好地實現「文化自信」。這就要從「人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轉移,培育國家責任意識;從「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轉移,抑制奴性,強健國民主體性,提高有序的政治參與;從「刁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轉移,回歸淳樸,形成德性健全的誠信社會;從古代「公民文化」向現代公民文化轉移,融鑄新的時代精神,強化新的國民擔當。當然,任何文化層面的變革,都得耗費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不僅考驗一個民族的智慧,更考驗一個民族的意志和耐心。

 

  【本文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系列重點課題「上海特大型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項目批准號:2016XAG002)的相關成果】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原題《中國國民文化光譜:一個有趣的文化難題——「文化自信」視角下中國國民文化特質分析》, 《學術界》2017年第9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蔡毅強/摘)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綜合來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幾個方面。國民心態直接影響國民的言語和行動、影響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影響國際社會對該國國家形象、國民形象的認知和判斷。健康的國民心態,是促進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心理基礎,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育健康國民心態,有利於促進個人幸福和全面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心態決定其精神狀態和為人處世的態度。
  • 《缺氧》特質的詳解分析
    《缺氧》有不少的遊戲特質,對遊戲的生存有著不少助益和幫助,且部分特性帶debuff,這裡帶來的是《缺氧》特質的詳解分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應該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特質詳解:a)絕對優先:快速學習者,和興趣對應的能力。這裡只針對建築、挖掘、耕作、放牧、操作。
  • 《俠隱閣》全特質怎麼得 特質分析
    導 讀 俠隱閣這個遊戲中,有非常多等等特質,特質其實就是加成效果,可以理解成buff,那麼在這個遊戲中特質有哪些?
  • 大象為題的命題作文:文化決定人們的心理特質和行為走向
    文/高登權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什麼樣的文化決定什麼樣的心理特質,有什麼樣的心理特質就導致什麼樣的行為後果。在一個民族的行為規範中,與這個民族的文化特質有著明顯的聯繫,正是因為這種聯繫,才出現了在相對統一的問題中各民族的處理措施和處理結果不一樣。有一個體現民族文化的故事是這樣的: 以大象為主題,讓相關國家的人員來進行作文。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本文認為,中華文明的上述五大特質與西方以一神論為主流的宗教特質以及僵化看待體質-語言差異的民族主義之間,具有本質性的區別,「是我們今天在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體系和政治格局時需要關注與繼承的寶貴歷史遺產」。本文作者馬戎,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1987),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中國的族群關係、教育、人口遷移、邊疆社會變遷。
  • 人民與國民的區別在哪裡?
    偉人振臂氣勢磅礴,以人民英雄定乾坤的宣言,蓋論了中國近代史的「人民」。數年後,隨著拙者由細胞演變成生命,經過誕生、成長、成熟、初老的歷程,開始對一貫信仰的「人民」概念產生若干思考。思來想去,覺得毛先生的人民概念,抽象且意義模糊,還是孫中山先生早期奠定的國民論最為精闢。因為國民的稱謂給了中國人「國民」的定位,給了「民」一個「國」,讓民找到了國家的感覺,這是中國歷史進化的最重要進步。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面對著民族與國家的鮮活文化生命,我們應當極為珍視、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文化遺產彰顯著獨特的民族精神,這是文化遺產保護責任之源。梁啓超曾言:「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後群乃結,國乃成。」這些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可,是熔鑄在民族基因之中世代傳承的。
  • 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精髓。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時代特徵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於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從組織結構、權力配置、法律法規、經費籌集、公民參與、經營機制等6個方面對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進行對比分析。結論:第一,東西方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共同的困境。從組織結構、權力配置、法律法規、經費籌集、公民參與、經營機制等6個方面對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進行對比分析。結論:第一,東西方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共同的困境。第二,在遺產管理的模式上,西方國家更強調「科學」和「理性」,中國自古注重人與人的協調和統一,而不是對象本身的垂直管理。
  • 社會科學報: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是什麼
    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及其歷史文化因素研究》(批准號為14BZX077),在中西古代邏輯思想的比較中探討了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及其與歷史文化的關係。】  「大邏輯觀」是先秦邏輯思想的指導觀念  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及其歷史文化因素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最基本問題?
  • 《國民美少女》費玉清與徐晗PK講段子
    本周六(1月23日)21點,國民偶像養成真人秀《國民美少女》將於優酷·土豆直播,上演史上人數最多、顏值最高的「經典女主角」之戰。徐晗費沁源費玉清「開小灶」教費沁源唱歌近日,「初戀美少女」費沁源的照片被日本網友發現,雙馬尾女孩的形象被贊中國版「渡邊麻友」,登上日本新聞。
  • 文化就是用知識解決問題
    ■ 秦德君說到公民文化,首先面臨「文化」的概念。公民文化理論來源於文化本身的構想和研究。文化一詞的多義源於該詞人類學的應用。這種不滅的業力裡頭,有一部分我們叫他做「文化」。西方文化學者有同樣的觀點:「文化就是生活中數不清的各方面。文化包含了後天獲得的,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為、觀念和態度。」文化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創造出來的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錢穆先生進一步辯證「文明」、「文化」關係說:文明、文化兩辭,皆自西方譯而來。此二語應有別,而國人每多混用。
  • 「2020-2021未來發布峰會」線上舉行 聚焦國民品牌崛起
    中新網1月8日電 昨天,「2020-2021未來發布峰會暨『國民品牌 一起出動』論壇」在線上舉行。因此,真正要走出來全靠賽納三維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創新與努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技術上瞄準一些關鍵方向,匹配需求,快速完善,推出產品。賽納三維一直追求不斷升級3D列印技術,通過3D列印平臺搭載各類軟體和產品,不斷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解決部分消費者內心的痛點,提供無可替代的定製服務。
  • 中國文化傳媒行業政策分析與展望
    融媒體的特質是網際網路化,而網際網路已不僅僅是傳播信息和開展商務等活動的渠道與工具,而且是嵌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元素和重要部件。所以,融媒體不僅局限在內容傳播層面,更是作為社會治理的一部分而存在。  為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融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一是支持融媒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
  • 專題|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
    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遺產之於多層次認同建構的意義和對遺產保護中國經驗的論證成為當前中國遺產研究的熱點。作為國際性的文化實踐,遺產保護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發生的,需要在全球社會的格局中梳理遺產保護興起的歷史脈絡。在對遺產保護國際性經驗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反思中國學界的遺產觀,推動中國遺產研究理論和保護實踐進步,實現中國與世界遺產研究的交互推進。
  • 價值觀與倫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國脈,構建國民的精神家園,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並對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將起到重要作用。
  • 訪談| 公民之路:從臣民、國民、群眾、人民到公民
    今年11月,他編著的《中國公民身份:歷史發展與當代實踐》一書由格致出版社出版,提出「從公民身份理解中國」,系統地考察了公民身份在中國的形成過程、中國公民身份的興起與曲折、當代中國的公民參與、農民工公民身份研究、文化公民身份等方面。       以下為澎湃新聞對郭忠華教授的訪談。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一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3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在西亞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社會,距今5500年左右。
  • 人格特質的分類
    核心提示: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自身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會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行為方式。人格特質是我們組成人格所必須的一個因素,可以引導人的行為,會讓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種類的環境等保持相對一致的反應。人格特質的分類   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自身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會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行為方式。
  • 亞洲「最窮」的國家,國民幸福感卻爆滿,至今未與中國建交
    在亞洲,中國從自古以來就深深地影響著周邊國家,中國歷史悠久,在隋唐朝時期就有著「四海稱臣,萬國來朝」的盛世,科技、文化、人口等方面全都領先世界。一直到了清朝時期,我們才被其他國家超越並帶來恥辱,但是建國以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正在慢慢崛起,重登屬於中華民族的榮耀。近幾年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國際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很多國家都會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