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德君
說到公民文化,首先面臨「文化」的概念。公民文化理論來源於文化本身的構想和研究。文化一詞的多義源於該詞人類學的應用。1871年,E.B.泰勒把文化觀念用於人類學,認為它是包括人類作為社會一員所獲得的知識、信息、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複雜整體。在後來數百種定義中,克羅伯和克拉克霍姆考察了社會科學家們大約160多種定義。人類學家法朗茲·博亞斯的描述性定義類似泰勒的定義:「文化包括一個社團的社會習慣的所有表現,包括個人因受其所處群體習慣的反應,以及這些習慣所決定的人類活動的產物。」
梁漱溟先生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學、思想、學術、教育、出版等為文化,乃是狹義的。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1922年,梁任公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學第一中學作題為《什麼是文化》的著名講演。他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他比方說:就像一個老宜興茶壺,多泡一次茶,那壺的內容便生一次變化……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茶之隨泡隨倒隨洗,便是活動的起滅,漬下的茶精便是業。茶精是日漬日多,永遠不會消失的,除非將壺打碎,這叫做業力不滅的公例。這種不滅的業力裡頭,有一部分我們叫他做「文化」。西方文化學者有同樣的觀點:「文化就是生活中數不清的各方面。文化包含了後天獲得的,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為、觀念和態度。」文化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創造出來的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
錢穆先生進一步辯證「文明」、「文化」關係說:文明、文化兩辭,皆自西方譯而來。此二語應有別,而國人每多混用。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須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他還指出:「文化可以產出文明來,文明卻不一定能產出文化來」。
文化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產物,它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複雜的變量。山脈、河流、海洋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環境、先前的社會觀念、現實生活中流行的新觀念,以及社會、社區的特殊發展趨勢,等等,都給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場合和情境。文化生態學主張從人、自然、社會、文化的各種變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的規律,用以尋求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作為文化一種形態的公民文化,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在西方語境中,它與「公民政治文化」(civic political culture)或「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大體同義,而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公民文化有時與國民文化、民族特性等含義有重合,有時則是狹義上的概念——這時的公民文化,用來指一種國民文化的特質或類型,它超越中性的「國民文化」和「民族特性」等概念而成為一種更高的公民精神品質和社會的預期目標。阿爾蒙德和維巴強調:公民文化是一種忠誠的參與者文化。個人不僅取向於政治輸入,而且他們還積極地取向於輸入結構和輸入過程。
公民政治文化或政治文化由美國政治學者加布裡埃爾oA.阿爾蒙德較早提出後,為學界廣泛採用。但公民文化這概念並非阿爾蒙德獨創,它源自古希臘思想家。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公民文化用來指公民所具有的公共精神和美德;公民社會則與城邦政治是同一涵義。
福特在談到文化的功能時說:「文化就是用知識解決問題。」文化是真正的決定力量。無論是推進社會建設,還是提升公民文化精神,關鍵是要通過「文化心」來營建和完善,通過文化來解決問題。
(作者系教授、公共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