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價值的雙重性問題一向為許多學者所關注。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羅伯特.路威指出:先民雖然造就了一些文化,卻在這寶貴的遺產裡摻雜了許多「渣滓」,「後世子孫學會了琢石為刀,也學會了用刀截指以服喪祀神。火器殺禽獸也殺人類。君主立法以治國,也制刑以殘民。」倡導用全球視野研究歷史的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曾經以一方面生產力高度發達,而社會的窮富差距跟著擴大以及核技術及其競爭有可能導致人類自取滅亡的危險,說明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的時間滯差是多麼嚴重,多麼可怕,提出了「文明是福是禍」的疑問。有的作者甚至出版專著論術「人類文明的功過」。在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中,到處表現出文化價值的雙重性問題。
若干年前,上海西郊公園那隻飼養了二十多年的「高齡」長頸鹿,就是因為吃了遊客扔給的塑料口袋而致死的。前些時日,據電視臺廣播,一個海龜被誤食的一尺見方的塑膠袋擋住了胃腸和幽門而導致海龜死亡。專家呼籲保護環境,保護動物,防止環境汙染。據分析,一個塑料口袋在地下大約需要二百年,在海洋中則需要五百年才能自然分解。塑料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它給人類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但是它卻成為「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最近國務院下達了「禁塑令」,吹響了消除「白色汙染」的號角,得到大多數群眾的支持。
科學技術是極為重要的人類文明現象,從人類創造最早的最簡單的工具開始,就有了科技的萌芽及其價值的產生。科學是由各種知識單元及其內在聯繫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而技術則是科學知識物化的過程和手段,是人類運用科學知識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經驗和技能。科學技術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符號」(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類文化的各種現象――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等都是人自身以自己的符號化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產品)中最有文化價值一種,在人類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中一直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無論是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生活個體的衣、食、住、行方面,科學技術都給入們帶來越來越多的方便和實惠。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的整體文化水平和生活質量都得到極大的提高。科學技術的正面價值是十分明顯而重大的。
但是由於人類社會的利益以及需求多元化,加上人和自然的矛盾,使得科學技術在人類生活實踐中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傾向,形成科學技術價值雙重性的問題。
不僅如此,由科學技術帶來的工業化使土地、森林、生物、礦產等資源日枯。同時工業文明帶來的貧富分化、南北對峙,給人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指出,西方社會,儘管在物質上有所進展,卻日益不利於人的精神健康。在狂熱地追求工作與所謂歡樂的刺激下,使人「成為無靈魂的機器人」。
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地球變成「平」的,網絡時代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帶來了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文化衝突。此外網絡時代提供了一個虛擬的世界,造成種種弊端和不良風氣。色情罔站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現在手機普及率很高,許多中小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感,影響了他們與人相處的能力。
科技價值的兩重性還突出地表現在軍事活動領域。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導致武器裝備和戰爭模式的重大變化。特別是核能的利用既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能源,又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威脅。現代戰爭使人們生活在朝不保夕和徹底被毀滅的危險之中。
重視和解決科技文化價值雙重性問題,必須認真全面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政策,努力實現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