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技+文化=?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張樹武

  科技遇上文化,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迸發出怎樣的光芒與力量?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帶你尋找答案。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數字家庭服務解決方案與系統集成技術研究、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支撐體系、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

  這些任務看上去各不相關且紛繁複雜,卻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一三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服務新業態的智能物聯與媒體服務技術」的題中之義。

  這些任務如何能被出色完成?在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張樹武看來,這些不同的方向都統一在「科技與文化相融合」這面大旗之下。作為自動化所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的領頭人,張樹武認為,以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將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衝擊。

  近兩年來,從科研經費體量到成果產出,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都異軍突起,成為在科技與文化融合方面的一支生力軍。

  明確團隊定位

  「對於現代文化產業的經濟模式,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主流趨勢。」

  張樹武認為,在科技和文化融合過程中,關鍵要實現「現代服務經濟模式——以文化運營為主體的協同發展模式經營文化產業」,這裡面將對數字版權保護、海量信息處理、音視頻製作與監控等技術有巨大的需求。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和判斷,張樹武團隊結合多年的技術積累,明確了團隊定位——以智能信息處理理論方法和系統集成技術為基礎,為數字出版、數字家庭和網絡文化等數字文化服務產業提供核心技術、系統和整體解決方案,解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中存在的核心工程技術問題,成為我國文化科技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工程技術創新團隊。

  明確的戰略定位是一個團隊發展的思想靈魂和行動綱領,正是有了這樣明晰的定位,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邁進。

  厚積薄發顯真功

  在梳理團隊的發展脈絡時,張樹武認為2008年是一個分水嶺。

  在此之前,大家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基礎研究中,藉助研究所在模式識別方向的技術優勢,在音視頻管理與智能信息處理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形成了數字內容編目、視頻文字識別技術、數字水印和指紋技術、標準符合性測試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和「現代服務業接口技術及其符合性測試平臺」,還榮獲了中國服務業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談起這兩項成果,團隊成員曾智充滿了自豪:「我們在技術研發的同時還幫助有關單位制訂了行業標準,要知道在一個大工程集成中,行業的標準至關重要。」

  在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中,團隊制訂了「數字媒體核心元數據標準」和「數字媒體內容分類與代碼標準」;在數字版權保技術研發工程中,團隊制定了十餘項工程技術標準;在標準符合性測試平臺的研發中,團隊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技術標準符合性測試平臺體系。

  正是由於這些積累,團隊的整體實力有了螺旋式上升,大量關鍵性技術被突破和掌握,為承擔重大工程任務,進行系統集成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2008年以後,國家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等諸多科研任務接踵而來,之前的技術積累顯示出了優勢。版權保護、數字家庭和網絡文化三個應用領域相輔相成,取得了累累碩果。

  需求牽引創新

  與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相比,團隊成員更為驕傲的是將各類技術成功應用於實際需求。張樹武告訴記者,目前,團隊已經與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新浪微博、人人網、風行網、杭州華數等許多國內相關領域一流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合作,在相關領域形成了戰略聯盟,相關技術在市場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數字版權方向,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的總體集成單位,團隊通過集成部署數字內容註冊與管理平臺、版權保護可信交易數據管理平臺和網絡侵權追蹤平臺,構建數字版權保護管理與服務環境,實現對數字出版物從製作、發行以及交易等全流程的監管,形成面向不同數字出版形態的集成解決方案,推動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在數字家庭方向,團隊與廣播科學研究院、北京歌華、青島海爾、杭州華數、廣東數字家庭工程中心合作,共同承擔《數字家庭服務關鍵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開展數字家庭服務關鍵支撐技術、系統化集成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撐平臺研發與應用,目前已經成功搭建數字家庭服務集成應用環境,並與國家測繪局衛星測繪應用中心、北方工業大學合作,構建了數字家庭電子地圖信息服務系統和數字家庭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已在數字家庭服務集成環境中接入、應用。

  在網絡文化方向,團隊聯合新浪微博、人人網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社交網絡監督與互動服務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開展在社交網絡環境下,用戶信譽評價與監督機制及輿情分析技術、社交網絡互動互助服務平臺研發與應用,為規範社交網絡平臺輿論環境,引導社交網絡文化業健康有序發展奠定基礎。團隊還聯合風行網、百視通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網絡原創影視內容制播服務系統研製及規模化示範應用》,團隊負責開展網絡影視制播服務中的關鍵技術研究、為促進網絡影視原創內容在網際網路上良性的生產、傳播,壯大網絡影視文化內容服務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團隊成員劉傑說,關注技術需求是團隊的最大特色,「我們的創新動力來源於應用,在和國內一流企業的長期合作中,我們能了解到來自一線的要求,意識到什麼樣的技術能對產業帶來推動」,讓研發的技術真正有用,從應用中獲取靈感是團隊成員的一致追求。

  眾人划槳開大船

  在團隊中,張樹武是國家文化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同時,團隊裡也有一批朝氣蓬勃的年輕科研人員奮力划槳——梁偉、李和平、劉傑和曾智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團隊的核心骨幹。

  四位骨幹有著相似的背景:30歲出頭,博士畢業,意氣風發,專業基礎極其紮實,從研究生階段就進入相關領域的研究,對自動化所有著深厚感情。

  談起所在團隊和研究領域,他們總是娓娓道來,各有側重、相互補充。你一言我一語,團隊的全貌就浮現在大家面前。他們這種分工協作的風格在採訪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而這種精神和氛圍在科研攻關中也得到延續。

  在每個人負責的項目裡,都會有其他團隊成員的鼎力支持,而大家也都在相互配合中拓寬了自身視野和專業水準,協力創新讓團隊精神和能量不斷放大。「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是團隊一貫堅守的信條。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2-10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影響因素—新聞—科學網
    對於大的社會文化背景,目前中國科技創新文化脫不開以下三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是近代引進的西方文化;三是由現代科學技術催生的新文化,如網際網路文化、多媒體文化等。 在制度方面,不同的制度設計會影響形成不同特徵的科技創新文化。
  • 【中國科學報】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然而,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學者發表在中國期刊上的SCI論文比例僅為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  「世界一流期刊事關智慧財產權優先權,發表時間決定科技成果的獨創性。在當前科技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擁有一批世界一流期刊有利於保護我國的知識創造和技術發明的優先權。」《整合動物學》主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告訴《中國科學報》。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楊紅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科學報》記錄著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跋涉足跡。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中國科學院「科星新聞獎」設立於1990年,旨在表彰新聞工作者在宣傳報導中國科學院改革發展與科技創新中的優秀作品,促進提高科技新聞質量,推動科技新聞宣傳不斷進步。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對於「文學」版發展,他建議應更加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探討當代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文藝批評新動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繁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科研期刊代表了國家科技文化的軟實力,我們需要擁有與科學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一流期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中科院院士朱作言在合作啟動會上強調,「中國科學家產出的文章質量越來越高,缺的是傳播與推廣,期刊國際化正是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從教授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一個別人認為「很傻」的決定《中國科學報》:你從1998年開始接觸量子技術,當年這還是一個冷門學科,請問是什麼讓你堅定地走到今天的?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
    ,創新報國」,從大洋鑽探到「蛟龍」入海,從「兩彈一星」到「嫦娥」落月,65年來,中國科學院攀登、拼搏、求真、奉獻,碩果纍纍,人才薈萃;  ●「科學發展,發展科學」,從「科學的春天」到「創新型國家」,65載春秋,中國科學院肩負科學重任,服務中華崛起;  ●「從大到強,從強到尖」,展望世界,中華民族科技強國的新徵程才剛剛開始;繼往開來,中國科學院將再攀科技高峰。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他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技術哲學進入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問題緊密交織的時期,理論研究要求符合國際學術傳統的規範,實踐研究的開放性使其研究進路多元化。 他介紹,這一規範與多元的格局體現在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三大中心論題上。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其主要內容之一是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億公頃,其中內陸鹽鹼地佔95%。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的科技已經有了一種滾滾潮流奔湧向前的勢頭,這個閘門一旦打開,我們相信將不會是一個、兩個,可能是一批。」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
  • 【中國科學報】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東川站研究員胡凱衡這樣表示。  定位國家重大需求  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山地災害是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的自然災害。1999年,委內瑞拉發生的20世紀最嚴重的泥石流災害,造成3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  我國是多山國家,山區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聚集了全國56%的人口。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本報今起開設「國之重器中的中科院力量」欄目,從若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項目切入,展現中國科學院在國之重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擔當精神。  10909米!11日10日,「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2017-12-25 中國科學報 【字體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其中,南京天光所負責望遠鏡的主體部分,包括望遠鏡光學鏡筒和機電控制系統,實現了11.5度的大視場望遠鏡,同時具有低溫下可靠工作的能力。中國科技大學負責相機和遠程控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天文觀測和數據處理。
  • 【中國科學報】知識分子的楷模
    1982年8月,《科學時報》(《中國科學報》原名)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採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從《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到《北京晚報》《長春日報》,各級報刊雜誌都曾登載過他的事跡,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 【中國科學報】極紫外區的「中國神光」
    給分子「拍個電影」  自由電子雷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新一代先進光源,也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競相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學研究、先進技術、國防科技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這讓科學家感到,中國的機會來了。  中國第一 世界最亮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儀器專項資助下,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大連光源項目於2012年初正式啟動,2014年10月正式在大連長興島開工建設,並於2016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