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武
科技遇上文化,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迸發出怎樣的光芒與力量?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帶你尋找答案。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數字家庭服務解決方案與系統集成技術研究、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支撐體系、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
這些任務看上去各不相關且紛繁複雜,卻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一三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服務新業態的智能物聯與媒體服務技術」的題中之義。
這些任務如何能被出色完成?在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張樹武看來,這些不同的方向都統一在「科技與文化相融合」這面大旗之下。作為自動化所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的領頭人,張樹武認為,以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將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衝擊。
近兩年來,從科研經費體量到成果產出,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都異軍突起,成為在科技與文化融合方面的一支生力軍。
明確團隊定位
「對於現代文化產業的經濟模式,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主流趨勢。」
張樹武認為,在科技和文化融合過程中,關鍵要實現「現代服務經濟模式——以文化運營為主體的協同發展模式經營文化產業」,這裡面將對數字版權保護、海量信息處理、音視頻製作與監控等技術有巨大的需求。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和判斷,張樹武團隊結合多年的技術積累,明確了團隊定位——以智能信息處理理論方法和系統集成技術為基礎,為數字出版、數字家庭和網絡文化等數字文化服務產業提供核心技術、系統和整體解決方案,解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中存在的核心工程技術問題,成為我國文化科技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工程技術創新團隊。
明確的戰略定位是一個團隊發展的思想靈魂和行動綱領,正是有了這樣明晰的定位,新媒體服務與管理技術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邁進。
厚積薄發顯真功
在梳理團隊的發展脈絡時,張樹武認為2008年是一個分水嶺。
在此之前,大家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基礎研究中,藉助研究所在模式識別方向的技術優勢,在音視頻管理與智能信息處理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形成了數字內容編目、視頻文字識別技術、數字水印和指紋技術、標準符合性測試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和「現代服務業接口技術及其符合性測試平臺」,還榮獲了中國服務業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談起這兩項成果,團隊成員曾智充滿了自豪:「我們在技術研發的同時還幫助有關單位制訂了行業標準,要知道在一個大工程集成中,行業的標準至關重要。」
在數字媒體內容支撐技術平臺中,團隊制訂了「數字媒體核心元數據標準」和「數字媒體內容分類與代碼標準」;在數字版權保技術研發工程中,團隊制定了十餘項工程技術標準;在標準符合性測試平臺的研發中,團隊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技術標準符合性測試平臺體系。
正是由於這些積累,團隊的整體實力有了螺旋式上升,大量關鍵性技術被突破和掌握,為承擔重大工程任務,進行系統集成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2008年以後,國家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等諸多科研任務接踵而來,之前的技術積累顯示出了優勢。版權保護、數字家庭和網絡文化三個應用領域相輔相成,取得了累累碩果。
需求牽引創新
與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相比,團隊成員更為驕傲的是將各類技術成功應用於實際需求。張樹武告訴記者,目前,團隊已經與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新浪微博、人人網、風行網、杭州華數等許多國內相關領域一流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合作,在相關領域形成了戰略聯盟,相關技術在市場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數字版權方向,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的總體集成單位,團隊通過集成部署數字內容註冊與管理平臺、版權保護可信交易數據管理平臺和網絡侵權追蹤平臺,構建數字版權保護管理與服務環境,實現對數字出版物從製作、發行以及交易等全流程的監管,形成面向不同數字出版形態的集成解決方案,推動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在數字家庭方向,團隊與廣播科學研究院、北京歌華、青島海爾、杭州華數、廣東數字家庭工程中心合作,共同承擔《數字家庭服務關鍵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開展數字家庭服務關鍵支撐技術、系統化集成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撐平臺研發與應用,目前已經成功搭建數字家庭服務集成應用環境,並與國家測繪局衛星測繪應用中心、北方工業大學合作,構建了數字家庭電子地圖信息服務系統和數字家庭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已在數字家庭服務集成環境中接入、應用。
在網絡文化方向,團隊聯合新浪微博、人人網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社交網絡監督與互動服務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開展在社交網絡環境下,用戶信譽評價與監督機制及輿情分析技術、社交網絡互動互助服務平臺研發與應用,為規範社交網絡平臺輿論環境,引導社交網絡文化業健康有序發展奠定基礎。團隊還聯合風行網、百視通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網絡原創影視內容制播服務系統研製及規模化示範應用》,團隊負責開展網絡影視制播服務中的關鍵技術研究、為促進網絡影視原創內容在網際網路上良性的生產、傳播,壯大網絡影視文化內容服務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團隊成員劉傑說,關注技術需求是團隊的最大特色,「我們的創新動力來源於應用,在和國內一流企業的長期合作中,我們能了解到來自一線的要求,意識到什麼樣的技術能對產業帶來推動」,讓研發的技術真正有用,從應用中獲取靈感是團隊成員的一致追求。
眾人划槳開大船
在團隊中,張樹武是國家文化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同時,團隊裡也有一批朝氣蓬勃的年輕科研人員奮力划槳——梁偉、李和平、劉傑和曾智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團隊的核心骨幹。
四位骨幹有著相似的背景:30歲出頭,博士畢業,意氣風發,專業基礎極其紮實,從研究生階段就進入相關領域的研究,對自動化所有著深厚感情。
談起所在團隊和研究領域,他們總是娓娓道來,各有側重、相互補充。你一言我一語,團隊的全貌就浮現在大家面前。他們這種分工協作的風格在採訪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而這種精神和氛圍在科研攻關中也得到延續。
在每個人負責的項目裡,都會有其他團隊成員的鼎力支持,而大家也都在相互配合中拓寬了自身視野和專業水準,協力創新讓團隊精神和能量不斷放大。「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是團隊一貫堅守的信條。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2-10 第8版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