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影響因素—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黃寧燕

■黃寧燕

 

到底什麼是文化,是討論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對創新影響作用的前提。文化是在愉悅感或認同之下所產生的習慣性思維和行為,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創造出文化。

 

文化對於任何群體而言都很重要,包括科技創新的群體。一方面是由於個體的生存離不開群體的認同,另一方面因為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其所涵蓋的範圍和層面發揮著一些主要功能。首先是整合功能。社會群體中的成員都是獨立的行動者,人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如果能夠共享文化,人們就可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否則就相反。其次是導向功能。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有效判斷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能引起積極的回應,因此就會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三是維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通過比較和選擇被廣泛認為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已被認可和被遵從,即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其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四是傳續功能,即文化可影響下一代的認同感,從而繼承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

 

人們共同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需求是科技創新文化形成的基礎。為了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科技人員需要選擇彼此認為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行動,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形成一種得以共同開展科技活動的價值觀或行為規範,即我們所稱的「科技創新文化」。科技創新文化在科技人員間無時無刻不發揮著整合、導向、秩序和傳續等重要功能,影響科技人員的思維和行為,因此創新文化是影響科技創新成效的重要基礎。

 

影響科技創新文化的因素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二是制度。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首先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包容性強的美國移民文化對美國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最為重要,因此崇尚冒險並容忍失敗成為美國創新文化最突出的特徵。制度對科技創新文化形成的影響表現為,首先制度對科技人員的行為具有約束性,可強制在科技群體內部形成某種秩序;其次制度對科技人員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比如考核制度的獎懲傾向能引導人們對自身行為的選擇,成為影響科技創新群體原有價值觀或行為規範的極重要因素。

 

中國科技工作者形成的科技創新文化也主要受以上兩大因素影響。對於大的社會文化背景,目前中國科技創新文化脫不開以下三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是近代引進的西方文化;三是由現代科學技術催生的新文化,如網際網路文化、多媒體文化等。

 

在制度方面,不同的制度設計會影響形成不同特徵的科技創新文化。如1949年前的教育和科研製度加之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漸文化影響形成了那個時代特徵的學術和創新文化,培養了一批具有嚴謹學術思想和踏實工作作風的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錢學森、李四光、趙九章、錢偉長、李政道、楊振寧等一大批科技大家。

 

中國雖然是一個文化早熟的國家,但是近現代的中國文化發展是不成熟的。由於受到各種文化的衝擊,加上制度因素影響,中國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戰是相當巨大的。國家對科技創新引領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寄予了高度厚望,但近些年來由於制度因素影響而產生的文化傾向卻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大阻力。對於創新群體而言,形成一種好的文化對於創新成效非常重要。由於中國是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等級觀念和「官文化」可謂根深蒂固,這些觀念必然會體現在制度設計上,甚至成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因此制度設計的「出發點」比制度本身還重要。

 

今天科技創新文化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創新活力的主要因素,好的創新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呈指數倍增效益。形成有利於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文化必須藉助一種良好制度的支持。制度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一種好的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需要時日,我們應當在重視大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下,儘快從改變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入手,通過建立好的制度來逐步扭轉不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傾向,並引導逐步形成新的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12-11-19 第7版 觀點)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楊紅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科學報》記錄著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跋涉足跡。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據悉,廣州能源所聯合承辦的大會能源專場設六個分會場,分別聚焦地熱能技術、地熱能生命周期評估、可持續儲能技術、港口和能源樞紐、聯合國發展目標(SDG)推進,重點關注能源轉型背景下能源綜合技術的創新及挑戰,聚焦能源領域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及能力建設,與世界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和經驗。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
  • 【中國科學報】科技+文化=?
    明確團隊定位  「對於現代文化產業的經濟模式,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主流趨勢。」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新聞—科學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116個項目集中亮相 展示大學生創新成果   波浪滑翔器、氣溼敏傳感器晶片、水下裝備微缺陷智能檢測儀、可燃冰高效開採技術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舉辦了「海信杯」大學生智慧機器人競賽,數百名學習機電、自動化、交通等專業的大學生同臺競技機器人挑戰賽、機器人循跡、機器人爬坡避障、機器人定向取物等項目的比賽,感受智慧機器人的魅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水稻產業是我國的民族產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當代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和素材,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自信。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專家介紹石墨烯晶圓研發成果 10月16日至18日,「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大會由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大學和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聯合主辦。 開幕式上,寶山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高奕奕在致辭中表示,寶山要與上海大學進一步深化區校合作,發揮上海大學高峰高原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優勢,共同打造石墨烯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吸引更多國內外先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寶山,為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提供新動能。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具體做法是:一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為科技創新發展凝聚共識。二是領導班子堅強有力,組織機制健全有效。三是科技成果豐碩,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 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辦。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梳理油酸與炎症因子相關性循徵研究—新聞—科學網
    近日,江南大學食用油營養與安全科技創新團隊在《食品科學與營養評論》發表綜述文章,通過Meta分析論述了油酸與炎症因子的相關性。 目前研究認為,補充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橄欖油與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據已有的Meta分析,地中海飲食模式及其中的橄欖油降低了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這些材料的積累為科研人員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基礎。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 高校學子西南交大比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鐵工業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決賽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國內120所高校的學子在此完成了一次關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大比拼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共同主辦,並得到國際國內十餘家官方單位及權威機構的支持。 大會旨在向全球科學界傳遞來自中國友好、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聲音,共享中國系統、開放、活躍、協調的科研創新生態環境,並全球發布共同推動「科學無邊界 科技共同體」的聯合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