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燕
■黃寧燕
到底什麼是文化,是討論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對創新影響作用的前提。文化是在愉悅感或認同之下所產生的習慣性思維和行為,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創造出文化。
文化對於任何群體而言都很重要,包括科技創新的群體。一方面是由於個體的生存離不開群體的認同,另一方面因為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其所涵蓋的範圍和層面發揮著一些主要功能。首先是整合功能。社會群體中的成員都是獨立的行動者,人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如果能夠共享文化,人們就可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否則就相反。其次是導向功能。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有效判斷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能引起積極的回應,因此就會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三是維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通過比較和選擇被廣泛認為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已被認可和被遵從,即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其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四是傳續功能,即文化可影響下一代的認同感,從而繼承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
人們共同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需求是科技創新文化形成的基礎。為了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科技人員需要選擇彼此認為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行動,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形成一種得以共同開展科技活動的價值觀或行為規範,即我們所稱的「科技創新文化」。科技創新文化在科技人員間無時無刻不發揮著整合、導向、秩序和傳續等重要功能,影響科技人員的思維和行為,因此創新文化是影響科技創新成效的重要基礎。
影響科技創新文化的因素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二是制度。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首先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包容性強的美國移民文化對美國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最為重要,因此崇尚冒險並容忍失敗成為美國創新文化最突出的特徵。制度對科技創新文化形成的影響表現為,首先制度對科技人員的行為具有約束性,可強制在科技群體內部形成某種秩序;其次制度對科技人員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比如考核制度的獎懲傾向能引導人們對自身行為的選擇,成為影響科技創新群體原有價值觀或行為規範的極重要因素。
中國科技工作者形成的科技創新文化也主要受以上兩大因素影響。對於大的社會文化背景,目前中國科技創新文化脫不開以下三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是近代引進的西方文化;三是由現代科學技術催生的新文化,如網際網路文化、多媒體文化等。
在制度方面,不同的制度設計會影響形成不同特徵的科技創新文化。如1949年前的教育和科研製度加之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漸文化影響形成了那個時代特徵的學術和創新文化,培養了一批具有嚴謹學術思想和踏實工作作風的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錢學森、李四光、趙九章、錢偉長、李政道、楊振寧等一大批科技大家。
中國雖然是一個文化早熟的國家,但是近現代的中國文化發展是不成熟的。由於受到各種文化的衝擊,加上制度因素影響,中國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戰是相當巨大的。國家對科技創新引領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寄予了高度厚望,但近些年來由於制度因素影響而產生的文化傾向卻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大阻力。對於創新群體而言,形成一種好的文化對於創新成效非常重要。由於中國是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等級觀念和「官文化」可謂根深蒂固,這些觀念必然會體現在制度設計上,甚至成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因此制度設計的「出發點」比制度本身還重要。
今天科技創新文化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創新活力的主要因素,好的創新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呈指數倍增效益。形成有利於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文化必須藉助一種良好制度的支持。制度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一種好的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需要時日,我們應當在重視大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下,儘快從改變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入手,通過建立好的制度來逐步扭轉不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傾向,並引導逐步形成新的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12-11-19 第7版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