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梳理油酸與炎症因子相關性循徵研究—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仍將一直全球慢性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低級別炎症作為各種慢性疾病的重要特徵,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近日,江南大學食用油營養與安全科技創新團隊在《食品科學與營養評論》發表綜述文章,通過Meta分析論述了油酸與炎症因子的相關性。

目前研究認為,補充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橄欖油與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有相關性。據已有的Meta分析,地中海飲食模式及其中的橄欖油降低了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油酸是地中海飲食模式和橄欖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佔70%以上),也是膳食脂肪和血漿甘油三酯中的主要脂肪酸。諸多臨床試驗研究了油酸對炎症因子的影響,但這些研究的結果相互矛盾。

該文篩選719項研究,通過成人的隨機對照試驗揭示了增加油酸劑量對炎症因子水平的影響,包括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急性期反應因子(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活性)和黏附分子(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

在719項已確定的研究中,有31項隨機對照試驗符合條件,涉及1634名受試者。結果表明,補充油酸顯著降低了C反應蛋白。然而,飲食攝入油酸對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纖維蛋白原、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活性、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沒有顯著影響。

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通過膳食脂肪因素調節體內炎症因子對於慢性疾病的一級預防非常重要。該文系統分析和評估了油酸對炎症因子的影響,發現補充油酸顯著降低了C反應蛋白的濃度,對血液中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纖維蛋白原、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活性、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1濃度沒有顯著影響。

該文章為預防和控制以心血管疾病為主的慢性疾病,合理調整膳食結構,以及制定公共營養衛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對進一步闡明膳食脂肪結構對炎症的影響及作用機理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0.185467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CAR-T細胞治療重新點燃一些癌症患者的生命之光。 但不幸的是,CAR-T細胞治療會引發非常嚴重的炎症風暴(學名為炎症因子釋放症候群CRS)。更為麻煩的是,CAR-T細胞治療效果越好,這種炎症風暴越強,而過強的炎症風暴能夠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免疫細胞缺陷或成衰老元兇—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ELISA CARRASCO) T細胞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侵害,但一項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T細胞也可能是加速衰老的元兇。而通過阻斷細胞引起的炎症或增加關鍵代謝分子的供應,小鼠體內一些與衰老相關的症狀則會減輕,該研究思路可能使老年人受益。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型新冠肺炎病因研究重大成果,揭示炎症因子風暴和肺泡巨噬細胞...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病理科王朝夫主任帶隊的新冠病毒肺炎病因診斷研究隊伍奔赴武漢前線,在對重症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屍解中,抽絲剝繭,發現疾病真相的蛛絲馬跡,為闡述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並為後續治療提供相關病理學依據。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採用基於區域和不同作物類型的具體排放因子估算了全球農業氮肥施用的氨排放總量。 為此,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基於全球觀測數據,推薦將10%作為氮肥施用轉化成氨排放到大氣中的全球預設值(排放因子),作為世界各國編制農田氨排放清單的基礎參數。 然而,該排放因子並未考慮區域氣候、作物及肥料類型等因素。因此,近年來該領域全球科學家一直致力於IPCC排放因子的精細化改進和發展,以降低清單編制不確定性,提高科學說服力。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9月4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細菌表面的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其多糖大都具有顯著的誘導炎症的效應,是細菌內毒素的主要成分。最近的研究發現,一種普通腸道擬桿菌的脂多糖能夠起到相反的免疫調節作用,其獨特的糖鏈結構及其反常的生物學功能使得對於該糖鏈的化學合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合成獲得該類聚糖有助於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推動相應的難治性腸炎藥物的研發。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RAW264.7是破骨細胞、炎症研究最常用的體外模型之一。破骨細胞生成研究:RAW264.7已被證明在RANKL誘導下容易分化為破骨細胞。與原發性破骨細胞前體不同,RAW264.7的分化無需添加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炎症研究: RAW264.7是篩選抗炎活性物和研究炎症最常用的體外研究模型。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基因TEN編碼一個CYC/TB1類轉錄因子,這一類轉錄因子是植物株型調控的核心。 從大芻草馴化到玉米的關鍵基因tb1也編碼這一類轉錄因子。tb1抑制了分櫱的形成,改變了大芻草株型,從而進化為產量更高的玉米。 2015年,這一研究結論發表於《分子植物》,成功回答了達爾文的葫蘆科卷鬚之問,即黃瓜卷鬚的同源器官是側枝。
  • 我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我國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邵峰實驗室發現了一條新的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為開發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開闢了新途徑。邵峰實驗室首次系統證明:該七碳糖是一種新的病原模式分子,它透過細胞膜進入哺乳動物細胞後,被一種名為ALPK1的激酶蛋白質所識別,誘導細胞合成炎症因子,進而啟動宿主對細菌的免疫反應。相關論文近日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自然》同期配發了評論文章,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 超越影響因子之《光》—新聞—科學網
    陸延青指出,高水平期刊《自然—光子學》由於發文較少,常有遺珠之憾;而綜合影響力領先的兩本美國光學學會旗艦刊影響因子穩定在3~4之間。《光》的創刊正好填補了中間的空白。 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尚無影響因子的《光》。他說:「是時候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基因編輯RAW264.7細胞系—助力炎症以及破骨細胞生成相關研究
    RAW264.7是破骨細胞、炎症研究最常用的體外模型之一。 破骨細胞生成研究:RAW264.7已被證明在RANKL誘導下容易分化為破骨細胞。與原發性破骨細胞前體不同,RAW264.7的分化無需添加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通過對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化石屬一級的統計和臼齒化程度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受到全球氣溫在「中始新世氣候適宜期」之後逐漸降低的影響,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在中始新世晚期(距今約39.9百萬年之前)發生了幅度最大的一次衰減,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始新世/漸新世之交(33.9百萬年之前)。
  • 誰是人幹細胞中的「年輕化」因子?—新聞—科學網
    已有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的衰老和枯竭是導致骨關節炎的重要誘因之一。 為了探究使間充質幹細胞「年輕化」的因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團隊進行了長達4年的探索,他們的研究成果於3月26日發表在《細胞報導》雜誌。 歲月催人腿腳老 為什麼很多老人腿腳不靈便呢?
  • 中科大宣布新冠"炎症風暴"研究進展:發現阻斷藥物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科研人員正在篩選一些老藥抑制炎症因子風暴出現,包括部分已經證明在風溼病等領域有效的藥物。有一些前期經過驗證的,對細胞水平有作用的藥物已經部分做了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