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宣布新冠"炎症風暴"研究進展:發現阻斷藥物

2021-01-10 網易新聞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科研人員正在篩選一些老藥抑制炎症因子風暴出現,包括部分已經證明在風溼病等領域有效的藥物。有一些前期經過驗證的,對細胞水平有作用的藥物已經部分做了臨床實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做了14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齡最大的82歲,這幾例病人的治療結果都令人鼓舞。現在正在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大約有百餘位病人會陸續入組。」

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集在免疫學領域多年基礎研究的成果,與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實踐相結合,迅速反應,將實驗室前移,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新聞發布會後,中國科大在認識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產生機理和篩選有效阻斷藥物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期簡報對該項研究進展進行系統介紹,以饗讀者。

炎症風暴,威脅生命的重要殺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人與2003年SARS病毒不同,有些病人早期發病並不十分兇險,甚至症狀輕微,但後期突然會有一個加速,病人很快進入一種多臟器功能衰竭的狀態,其原因就是病人的體內可能啟動了炎症風暴。

炎症風暴,即細胞因子風暴,是由感染、藥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統過度激活,一旦發生可迅速引起單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威脅生命。細胞因子風暴在SARS、MERS和流感中都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本次疫情中,細胞因子風暴也是引起許多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細胞因子主要包括幹擾素(IFN)、白細胞介素(IL)、趨化因子(chemokines)、集落刺激因子(CSFs)、腫瘤壞死因子(TNF)等,這些細胞因子由某些免疫細胞分泌,它們的作用有些是促進炎症的,有些抑制炎症的,正常人體維持一種平衡狀態。促炎因子可以激活和招募其它免疫細胞,免疫細胞可以分泌更多細胞因子,激活和招募更多的免疫細胞,如此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循環,當免疫系統因感染、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過度激活時,可能會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導致正反饋循環,突破某個閾值而失控過度放大,最終形成細胞因子風暴。

新冠病毒誘發炎症風暴機制: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可以通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進入細胞,因此高表達ACE2又直接接觸外界的肺組織成為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入侵對象。肺部免疫細胞過度活化,產生大量炎症因子,通過正反饋循環的機制形成炎症風暴。大量的免疫細胞和組織液聚集在肺部,會阻塞肺泡與毛細血管間的氣體交換,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一旦形成細胞因子風暴,免疫系統在殺死病毒的同時,也會殺死大量肺的正常細胞,嚴重破壞肺的換氣功能,在肺部CT上表現為大片白色,即「白肺」,患者會呼吸衰竭,直至缺氧死亡。

同時,ACE2在人體中還高表達於血管內皮細胞、心臟、腎臟、肝臟、消化道等組織器官,所有表達ACE2的組織器官都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與免疫細胞的戰場,最終導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誘發炎症風暴的關鍵細胞因子,阻斷其信號傳導,將大大降低炎症反應對病人肺組織和多器官的損傷。

白細胞介素6(IL-6),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

中國科大生醫部魏海明教授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肝臟、肺臟等組織器官中天然免疫細胞的特性、功能及其與重大疾病(如腫瘤、感染、自身免疫病、骨髓排異等)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發現新型免疫治療靶點、開發免疫治療技術及其產品。

魏海明教授長期致力於NK細胞、IL因子等研究,通過基礎研究結合臨床實踐,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要成果。早在2012年,魏海明教授的研究團隊就開始聚焦白細胞介素和幹擾素的研究。近些年,團隊聚焦NK細胞的腫瘤治療,相繼發現了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NK細胞的動態改變,腫瘤細胞通過抑制NK細胞糖酵解代謝從而削弱NK細胞功能,通過靶向作用可以優化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Cell Metabolism volume 28, 243-255(2018)。前不久,團隊發現肝臟腫瘤逃脫自然殺傷細胞免疫監視的新機制,為基於NK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與新靶標。Nature Immunology volume 20, 1656–1667(2019)。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通過安徽省、中國科大的應急項目支持,中國科大魏海明教授團隊第一時間就將實驗室前移到附一院感染病院區,與徐曉玲主任醫師團隊開展聯合攻關。研究團隊對33例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項免疫學指標的全面分析,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風暴的關鍵機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迅速激活病原性 T 細胞,產生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和白介素6等因子。GM-CSF 會進一步激活 CD14+CD16+炎症性單核細胞,產生更大量的白介素6和其他炎症因子,從而形成炎症風暴,導致嚴重肺部和其他器官的免疫損傷。因此,白介素6和 GM-CSF 是引發新冠肺炎患者炎症風暴中的兩個關鍵炎症因子。在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2月14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試行 第二版)的通知」中已經明確將白介素6進行性上升作為病情惡化的臨床警示指標。

「託珠單抗」,阻斷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的有效藥物

根據研究團隊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風暴的關鍵機制的探索,團隊推測抗IL-6受體的單抗類藥物—「託珠單抗」,可以阻斷新冠肺炎炎症風暴,並迅速擬定了「託珠單抗+常規治療」的新治療方案。

託珠單抗,商品名:雅美羅,瑞士製藥巨頭羅氏旗下的一款重磅抗炎藥,全球首個針對IL-6受體的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是治療IL-6升高的自身免疫疾病(如風溼性關節炎)的一線藥物

本著儘快治病救人的原則,聯合研究團隊隨即展開臨床研究,研究工作嚴格遵循醫學倫理規範,在確定病人知情同意後,按照新的治療方案開展臨床試驗。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基本驗證了研究團隊對誘發炎症風暴機制的解釋。第一階段的臨床研究中14例新冠肺炎患者(最大年齡82歲,男12例、女2例,其中重症9例、危重2例)在治療前均有兩肺瀰漫性病變,其中11例持續發熱。採用「託珠單抗+常規治療」的新治療方案治療。11例發熱患者體溫24小時內全部降至正常,至今穩定,最長已經持續9天;呼吸功能氧合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者肺部CT病灶吸收好轉,1例危重症氣管插管的患者已經成功脫機。現有臨床數據提示此新治療方案,很可能通過阻斷炎症風暴進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轉變,降低病亡率。

擴大救治病人數量,推進多中心臨床研究

中國科學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應對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指揮部將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迅速上報中科院,中科院高度重視炎症風暴項目進展,組織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並上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得到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的高度關注。

為了進一步擴大救治病人數量,推進多中心臨床研究。指揮部研究決定成立多中心臨床試驗工作小組,由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指揮部共同總指揮徐濤任組長,中國科大附一院執行院長、指揮部副總指揮劉連新,副院長徐曉玲任副組長,由魏海明和徐曉玲擔任首席科學家。指揮部和工作小組得到安徽省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中國科大附一院聯合安徽省內的10個新冠肺炎定點治療醫院正在加速推進「託珠單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開放、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2月13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鄧向陽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南區調研疫情防控攻關進展。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魏海明教授,中國科大附一院副院長、安徽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專家組組長徐曉玲主任醫師重點匯報了攻關團隊在新冠肺炎炎症風暴機理和臨床治療的重要進展。

目前,炎症風暴的多中心研究項目已通過倫理審查,並於2020年2月6日正式立項。2月13日,據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顯示,「託珠單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已經通過臨床試驗註冊(註冊號:ChiCTR2000029765 )。該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託珠單抗治療普通型NCP(含重症高危因素)及重型N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團隊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開展專題研究,儘快啟動由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為牽頭單位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並儘快將驗證有效的治療方案納入國家診療方案,挽救更多病人。目前,已有五家醫院加入多中心臨床研究,並逐步向疫情重災區拓展。

研究團隊誠摯歡迎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儘快加入炎症風暴項目的多中心臨床研究。

科研攻關團隊簡介

魏海明

魏海明,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免疫學會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編輯部主任,安徽省免疫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天然免疫研究,已發表SCI收錄論文145篇, 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07年和2010年獲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各1項。

徐曉玲

徐曉玲,中國科大附一院副院長,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呼吸疾病專家,安徽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專家組組長,安徽省醫學會呼吸學會常務委員,安徽省結核病學會常務委員,《臨床肺科雜誌》編委。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 張媛_NAB6669

相關焦點

  • 狙擊新冠肺炎「炎症風暴」!中國力量破解新冠肺炎炎症風暴謎團,IL...
    為了遏制CAR-T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炎症因子風暴,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接受CAR-T細胞治療患者的臨床和實驗室數據,最後發現白介素-6(IL-6)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3]。於是阻斷IL-6與其受體IL-6R結合的單抗藥物就應運而生了。
  • 阻斷炎症風暴,託珠單抗貢獻「中國方案」
    不久後,魏海明研究團隊對33例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項免疫學指標的全面分析,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風暴的關鍵機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迅速激活病原性T細胞,產生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細胞介素-6等因子,從而引發炎症風暴,導致嚴重肺部和其他器官的免疫損傷。
  • 【科技日報】阻斷炎症風暴,託珠單抗貢獻「中國方案」
    3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針對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增加「託珠單抗」用於免疫治療;截至3月5日,已有272位重症患者使用託珠單抗進行救治……  「我們提出的『託珠單抗+常規治療』新方案,通過阻斷炎症風暴,進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轉變,減少了病亡率。」
  • 新冠炎症風暴的管控:TNF-α抗體+IFN-γ抗體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科學家關於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的機制研究文章,發現TNF-α與IFN-γ的協同效應為炎症風暴的元兇,同時阻斷兩者可以有效控制炎症風暴。新冠肺炎患者多種炎症性細胞因子升高,如IL-6、IL-18、IFN-γ、IL-15、TNF-α、IL-15α、IL-2等。
  • 新冠炎症風暴:TNF-α+IFN-γ的協同效應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科學家關於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的機制研究文章,發現TNF-α與IFN-γ的協同效應為炎症風暴的元兇,同時阻斷兩者可以有效控制炎症風暴。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炎症風暴並非某個細胞因子的單獨效應,而是TNF-α和IFN-γ兩者的協同效應直接導致了炎症風暴。
  • Ebiomedicine: 新研究有助於治療炎症反應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WEHI的研究人員小組發現了一種新化合物,該化合物可以阻斷關鍵的炎症途徑,從而可能為新的治療包括COVID-19在內的多種疾病鋪平道路。WEHI的副教授Seth Masters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該化合物可以阻止關鍵炎症蛋白CD14的上調。該發現最近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
  • 哈獸研研究有望阻斷新冠病毒水貂中傳播
    日前,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開展水貂新冠病毒感染性、致病性和傳播性的系統實驗研究,為防控水貂新冠病毒提供理論依據,為儘快研發安全、有效疫苗,阻斷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傳播奠定基礎。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和廈門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介紹了新冠病毒在水貂呼吸道和肺臟高效複製,通過呼吸飛沫高效傳播,引起與人類新冠肺炎重症高度相似病理損傷的研究結果。
  • 不同冠狀病毒的炎症風暴,GM-CSF抗體如何為患者贏得時間
    一線治療的專家表示,新冠病人有的早期發病並不是非常兇險,但是後期突然會出現一個加速緩解——尤其是很多病人出現炎症風暴——是新冠肺炎患者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當體內炎症反應過於強烈,那就會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兩敗俱傷的局面。
  • 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
    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確了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個主攻方向。 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係,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
  • 天境生物獲FDA批准,評估GM-CSF阻斷抗體治療細胞因子...
    近日,該公司宣布其在研新藥TJM2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擬開展治療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伴發的細胞因子風暴患者的臨床研究。該公司還獲得了美國西部倫理委員會(WIRB)的審評批准。
  • MIT確定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結構 或可設計特效阻斷藥物
    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家已經確定了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這種被稱為包膜蛋白E的蛋白質形成了一個陽離子選擇性通道,在病毒自我複製和刺激宿主細胞炎症反應的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能夠設計出阻斷這一通道的方法,他們也許能夠降低病毒的致病性,並幹擾病毒的複製。他們試驗了2種阻斷通道的藥物的結合位點,但這2種藥物的結合強度很弱,因此它們不是E蛋白的有效抑制劑。
  • ...型新冠肺炎病因研究重大成果,揭示炎症因子風暴和肺泡巨噬細胞...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病理科王朝夫主任帶隊的新冠病毒肺炎病因診斷研究隊伍奔赴武漢前線,在對重症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屍解中,抽絲剝繭,發現疾病真相的蛛絲馬跡,為闡述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並為後續治療提供相關病理學依據。
  • 阻斷致命的細胞因子風暴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武器
    當前的大流行是獨特的,不僅因為它是由一種使每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的新病毒引起的,而且還因為先天免疫反應的範圍是多樣和不可預測的。有的甚至強大到足以致命。在另一些地區則相對溫和。塔夫斯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的Alexander (Sasha) Poltorak的研究與先天免疫有關。
  • 新冠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
    新冠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5日15時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介紹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以下是我們根據發布會整理的內容要點。
  • 已有疫苗遞交臨床試驗申請,國內新冠病毒藥物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這場發布會披露了國內當前新冠病毒疫苗、藥物研發的最新進展。據介紹,已有疫苗研發較快的機構向國家藥監局滾動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材料、並且已經開展臨床試驗方案論證、招募志願者等相關工作。這被形容為「重要進展」。有參與疫苗評審的專家向南都透露,一款以腺病毒為載體的新冠病毒疫苗已於昨日(3月16日)進行臨床前評審,「評審結果很好」。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羅恩病 (Crohn’s disease, CD),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研究普遍認為與遺傳基因、環境和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基因和環境因素誘導激活腸道免疫系統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並持續進展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ALI的發病機制錯綜複雜,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治療該疾病的藥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減輕患者肺部炎症反應是一種潛在有效的治療策略。  天然產物沙爾威酮(salviadione)是從鼠尾草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一個結構獨特新穎的生物鹼,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天然來源的苯並[def]咔唑四環類化合物。
  • 新冠病毒與細胞因子風暴有緊密聯繫?
    新冠病毒導致了很多嚴重的結果,尤其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傷害,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專家也在努力研究細胞因子與新冠病毒的聯繫,希望能夠對控制新冠病毒有所幫助。但它也可能是一種病理性的促炎症。就像是想用錘子殺死一隻蟲子。你可以在牆上打個洞,而你正想把蟲子弄髒。」考克斯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細胞因子風暴及其與新冠病毒關係的科學家之一。她的實驗室,包括傳染病博士後研究員安德魯卡拉巴(andrewkaraba)正在分析感染患者的血液和肺組織樣本,以確定相關的特定細胞因子。他們想知道為什麼他們變得危險,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 檢驗醫學對新冠病毒感染診治的臨床價值與幾點思考
    新冠病毒感染特別是重症患者,存在炎症風暴,新冠病毒作為一種病毒感染,在無特效藥物的情況下,主要依靠機體自身的免疫清除,治療以支持治療為主,在輕症患者理論上沒有必要使用激素;重症患者很要必要使用中等劑量激素以抑制炎症風暴的進一步進展,臨床一線的經驗也證明了重症患者使用激素有效。整體印象就是:輕症不適用,有向重症發展的苗頭時要儘早使用。激素使用時機見下面段落關於反映炎症進展的標誌物。
  • 全球非藥物阻斷新冠病毒產品露德潤動物實驗取得驚人成果
    簡要: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全球醫藥科技行業幾乎接近90%力量都加入對抗新冠病毒的研究,這是全球歷史罕見的幾乎集中所有力量對抗一個病毒的案例。然而即使如此,目前進展依然緩慢,全球疫情大爆發趨勢依然沒有減緩,截至到6月19號,全球累計確診病例8498914,其中死亡病例450267例,在逐步接近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