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 提出「烏蘭戈楚衰退」

 

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奇蹄類不同支系前臼齒臼齒化的程度

近日,《生態與進化》在線刊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張兆群、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Bristol大學Christine Janis的合作成果。通過對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化石屬一級的統計和臼齒化程度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受到全球氣溫在「中始新世氣候適宜期」之後逐漸降低的影響,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在中始新世晚期(距今約39.9百萬年之前)發生了幅度最大的一次衰減,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始新世/漸新世之交(33.9百萬年之前)。

在中始新世末,脊齒貘科滅絕,戴氏貘科從四個屬銳減到一個屬,同時犀超科中屬下降的幅度也超過了一半,這一現象也可能適用於其他哺乳動物類群。由於這一明顯的多樣性衰減發生在中始新世晚期的「烏蘭戈楚期」(亞洲哺乳動物分期),研究者據此提出了「烏蘭戈楚衰退」。

在全球新生代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研究者認為奇蹄類具有高臼齒化程度,且臼齒化通過次尖產生的類群更容易延續到新近紀,如貘科、犀科,和巨犀科;而具有低臼齒化程度,且臼齒化通過前小尖或後小尖分離而成的類群大部分在新近紀之前就已經滅絕,如戴氏貘科在中始新世末滅絕,兩棲犀科和蹄齒犀科在漸新世末滅絕,雷獸在晚始新世滅絕。所以在始新世和漸新世,奇蹄類前臼齒臼齒化程度的高低和模式是相關類群發展或衰退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進入到新近紀,奇蹄類前臼齒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臼齒化程度,馬和犀類頰齒(包括前臼齒)的演化轉變為齒冠的增高和釉質結構的複雜化,反映出抵抗高纖維食物磨蝕的能力,和對開闊、乾旱環境的適應。

大多數奇蹄類前臼齒在演化的過程中都有逐漸臼齒化的過程,比如現生的奇蹄類(馬、貘,犀)都具有完全臼齒化的前臼齒,以此增加咀磨麵積,這對於以口腔咀磨食物為主,後腸發酵的奇蹄類尤為重要;而以前腸發酵的反芻類、駱駝等偶蹄類前臼齒僅有部分臼齒化。而且不同類群的奇蹄類臼齒化的程度和模式也不盡相同,該研究首次探討了前臼齒臼齒化對奇蹄類演化和適應的影響。

據悉,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戰略專項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ece3.63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李瑞波:同質化產品的異質性體驗
    毋庸置疑在中國乃至世界,不同產業都處在同一時代——「產品同質化時代」。少有行業例外,鮮有企業例外。同質化是指同一大類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觀甚至營銷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漸趨同的現象,在商品同質化基礎上的市場競爭行為稱為「同質化競爭」,可指某個領域存在類型、製作手段、製作流程、傳遞內容大致相同的各類信息的現象。
  • 如何從市場同質化產品脫穎而出?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消費時代,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各路賣家紛紛抱怨如何才能避免同質化,在眾多同質化中脫穎而出,做到與眾不同?什麼是同質化?同質化是指同一大類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觀甚至營銷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漸趨同的現象,在商品同質化基礎上的市場競爭行為稱為「同質化競爭」可指某個領域存在類型、製作手段、製作流程、傳遞內容大致相同的各類信息的現象。為什麼會同質化?
  • 家用監控雷同屬巧合?同質化現象嚴重
    家用監控雷同屬巧合?同質化現象嚴重  顯然家庭安防產品與傳統安防產品有著明顯的差異,那麼針對大眾化消費者的需求來看,在產品外觀和功能上會有很大的差別嗎?春晚《扶不扶》         安防賣場放長假 工程零利潤      >>點擊進入中關村在線安防論壇  家庭監控攝像機產品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不僅品牌之間產品造型雷同,其實功能上也並沒有太多創新。
  • 青蛙沒了,蛇還遠嗎—新聞—科學網
    青蛙和它們的卵是許多蛇的重要營養來源。
  • 鬚鯨祖先或有牙齒—新聞—科學網
    一項對3640萬年前鯨類化石的分析表明,在牙齒退化前,鬚鯨很可能會潛到海底進行狩獵,並將獵物吸進它們的大嘴中。這項發布在5月11日《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還表明,鬚鯨可能在進化中失去了後肢,而這個後肢的尺寸比科學家之前預計的要大。 研究人員在秘魯南部的皮斯科盆地挖掘出了這些化石,它屬於目前已知的最古老鯨種群,其中包括藍鯨、座頭鯨、露脊鯨。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克麗發現:企業的第一課題—同質化中找異質
    同質化在把IT業弄得暈頭轉向、尷尬萬分的同時,還不得不面對同質化中的競爭和生存問題。如何在同質化中尋找異質,成為了不僅僅是IT業面臨的第一課題。 找異質必須研究同質之源 全球經濟一體化可能是同質化的源頭之一,一個是經濟一體化,一個是產品同質化,怎麼可能是一碼事兒呢?
  • 2019年中國合成橡膠行業市場分析:同質化現象嚴重四大發力促進行業...
    我國合成橡膠產能增速放緩高端產品仍大量依賴進四大方面發力近年來,我國合成橡膠產能增速放緩,但產品同質化現象仍然嚴重,很多高端產品仍大量依賴進口。我國合成橡膠產品同質化現象仍嚴重2003年前,合成橡膠產品一直是供求關係偏緊的材料,經濟效益較好,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國內企業大力發展合成橡膠產業,此後產能出現井噴式增長。
  • 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長淦課題組與美國石溪大學劉夢昆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鈣鈦礦錳氧化物這一關聯電子體系中實現了電子相的摩爾調控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 亞洲最早始新世馬類化石再研究獲進展
    馬類的演化一直是生物進化的一個典型實例,從早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到現生的馬,個體變大、齒冠增高、牙齒釉質褶皺變得複雜,尤其是從早期的四趾退化到三趾,再到單趾,逐漸適應於快速奔跑。北美和歐洲早始新世地層中「始祖馬」是較為常見的種類,其中不乏保存有完整的骨架。
  • 科學家發表蠟梅精細基因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蠟梅   華中農大供圖凌寒怒放的蠟梅,是萬花凋零的寒冬裡一道亮麗的風景,其香味濃鬱而獨特,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揮筆高歌的對象。蠟梅為何冬季開花?其獨特香味由何而來?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趙凱歌研究組和金雙俠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研究組,在《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了蠟梅的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系統研究了蠟梅花芽周年發育的生物學特性,破解了蠟梅獨特香氣之謎。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他介紹,「點擊化學」已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聚合物材料合成、生物分子標記、抗體修飾、藥物開發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生產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馬大為以複雜分子的全合成和新反應的發現為例,強調更高效的催化體系和方法依然是合成化學的研究前沿。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隨著微觀粒子各種量子現象研究的不斷開展,量子力學的大廈被逐漸搭建。同時,與之相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中的量子力學現象,經歷幾十年的研究更顯具體。 5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相關研究成果。正如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完成的這項工作,科學家們通過結合實驗,正在努力發展準確模擬和預測化學反應的方法,使化學研究日益變得精確和細緻。 楊學明這樣描述此次的發現,這一實驗的成功是謝雨潤、王玉奉等幾位同學努力的成果。要觀測這一類的量子幹涉效應非常困難。他們經過實驗裝置的改進以及不懈的實驗研究才發現了這一有趣的量子幹涉現象。
  • 同質化社會誘生信用危機
    同質化社會誘生信用危機 發表時間:2015-09-07   來源:北京日報或者說,除了人口流動的因素之外,還有價值觀的趨勢,即中國近代以來中國人生存哲學的變化,中國民間原本有一種世俗的生存哲學是很發達的,諸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穿鞋的怕光腳的,光腳的怕不要命的」;「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樹沒皮必死無疑,人沒臉天下無敵」等等,但這類世俗哲學在人口不流動的地方,社會不動蕩的年代通常掀不起大的波瀾。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