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內蒙古二連盆地是我國重要的古近紀化石地點,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上世紀20年代組織的「第三中亞考察團」首次對該地區考察、發掘以來,已有近百年的研究歷史。二連盆地沉積了從晚古新世至早漸新世幾乎連續的陸相沉積,並產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奇蹄類是最常見、也是較為豐富的一類,在始新世哺乳動物群中佔據優勢地位。著名的蒙古鼻雷獸和沙拉木倫小巨犀骨架即產自內蒙古二連盆地的烏拉烏蘇地點。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李茜等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對內蒙古二連盆地奇蹄類化石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該研究主要依據「第三中亞考察團」W. Granger的野外記錄,結合最近幾年所採集到的新標本,系統總結和釐清了二連盆地已經報導的所有奇蹄類化石每一個種、幾乎每一件標本的產出層位和地點,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其他嚙齒類、兔形類等化石,討論了二連盆地一些長期富有爭議的生物地層和巖石地層對比等相關問題。包括呼和勃爾和剖面是否有呼爾井組、烏蘭希熱組和伊爾丁曼哈組的對比,沙拉木倫組上、下段和上覆烏蘭戈楚組關係,以及二連盆地沉積最為連續的額爾登敖包剖面的巖石和生物地層對比。同時,主要依據奇蹄類化石,重新修訂了始新世亞洲哺乳動物分期和北美哺乳動物分期的對比方案,認為以往歸入到晚始新世的烏蘭戈楚期應該和北美中始新世晚期的Duchesnean相對比。並根據對二連盆地不同時期奇蹄類多樣性的研究,認為從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奇蹄類的多樣性逐漸降低,可能與始新世全球氣溫逐漸變冷的趨勢相關。

  該項研究獲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部Frick基金資助。

  論文連結

 

  1. 內蒙古二連盆地常見奇蹄類化石:貘類 A, Lophialetes expeditus; B, Paracolodon fissus; 巨犀 C, Pappaceras meiomenus; D, Juxia sharamurenensis; 兩棲犀 E, Rostriamynodon grangeri; F, Sharamynodon mongoliensis; 雷獸 G, Protitan grangeri; H, Embolotherium andrewsi. 比例尺:10 cm.(陳瑜繪)

2. 額爾登敖包剖面奇蹄類化石的地層分布和延續。(白濱 供圖)

 

  3. 內蒙古二連盆地早始新世至早漸新世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全球溫度變化曲線的對應關係,以及始新世亞洲哺乳動物分期和北美哺乳動物分期的對比。灰色、藍色、綠色和桔色分別代表貘超科、犀超科、雷獸和爪獸。(白濱 供圖)

  內蒙古二連盆地是我國重要的古近紀化石地點,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上世紀20年代組織的「第三中亞考察團」首次對該地區考察、發掘以來,已有近百年的研究歷史。二連盆地沉積了從晚古新世至早漸新世幾乎連續的陸相沉積,並產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奇蹄類是最常見、也是較為豐富的一類,在始新世哺乳動物群中佔據優勢地位。著名的蒙古鼻雷獸和沙拉木倫小巨犀骨架即產自內蒙古二連盆地的烏拉烏蘇地點。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李茜等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對內蒙古二連盆地奇蹄類化石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該研究主要依據「第三中亞考察團」W. Granger的野外記錄,結合最近幾年所採集到的新標本,系統總結和釐清了二連盆地已經報導的所有奇蹄類化石每一個種、幾乎每一件標本的產出層位和地點,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其他嚙齒類、兔形類等化石,討論了二連盆地一些長期富有爭議的生物地層和巖石地層對比等相關問題。包括呼和勃爾和剖面是否有呼爾井組、烏蘭希熱組和伊爾丁曼哈組的對比,沙拉木倫組上、下段和上覆烏蘭戈楚組關係,以及二連盆地沉積最為連續的額爾登敖包剖面的巖石和生物地層對比。同時,主要依據奇蹄類化石,重新修訂了始新世亞洲哺乳動物分期和北美哺乳動物分期的對比方案,認為以往歸入到晚始新世的烏蘭戈楚期應該和北美中始新世晚期的Duchesnean相對比。並根據對二連盆地不同時期奇蹄類多樣性的研究,認為從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奇蹄類的多樣性逐漸降低,可能與始新世全球氣溫逐漸變冷的趨勢相關。
  該項研究獲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部Frick基金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內蒙古二連盆地常見奇蹄類化石:貘類 A, Lophialetes expeditus; B, Paracolodon fissus; 巨犀 C, Pappaceras meiomenus; D, Juxia sharamurenensis; 兩棲犀 E, Rostriamynodon grangeri; F, Sharamynodon mongoliensis; 雷獸 G, Protitan grangeri; H, Embolotherium andrewsi. 比例尺:10 cm.(陳瑜繪)

圖2. 額爾登敖包剖面奇蹄類化石的地層分布和延續。(白濱 供圖)
 
  圖3. 內蒙古二連盆地早始新世至早漸新世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全球溫度變化曲線的對應關係,以及始新世亞洲哺乳動物分期和北美哺乳動物分期的對比。灰色、藍色、綠色和桔色分別代表貘超科、犀超科、雷獸和爪獸。(白濱 供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則常常是確定地質體時代的一項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中國科學家沈樹忠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之前全球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僅有四位,沈樹忠是第五位,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該獎的宗旨是獎勵在國際地層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對全球地層學研究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國際地層學最高金獎在全球範圍內提名,由專門的評獎委員會匯總,提交國際地層委員會討論並投票,最後評選出獲獎者。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基於華南和北美典型地區高解析度的牙形類生物地層學,並結合菊石、蜓類、鋯石U-Pb年齡、旋迴地層學、全巖碳、鍶和牙形類氧同位素等進行對比研究,建立了兩個地區綜合地層的對比框架,並在此新框架的基礎上,約束和討論了二疊紀中期的多個重大環境背景事件。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基於形態矩陣,使用簡約法(Parsimony)和貝葉斯法(Bayesian)兩種不同的標準,研究人員通過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如亞洲特有類群脊齒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認為是貘超科成員,但基於簡約法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類的基幹類群,在貝葉斯分析中,後者歸入到了犀超科;一些之前被認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員,但在新的系統發育樹中處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中
  • 酒泉地區下白堊統綜合地層學研究又有新發現
    甘肅酒泉-昌馬盆地發育連續的下白堊統陸相沉積,並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是我國陸相白堊系研究的經典地區之一。該地區下白堊統也是我國石油工業搖籃—玉門油田的主力產油層,為我國早期石油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該地區下白堊統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進展緩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層框架和古生物學綜合研究。
  •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出版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Fossil Mammals of Asia: Neogene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一書近期已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由邱佔祥院士領銜的世界各國古哺乳動物學和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編輯和撰寫,其中19位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二疊紀牙形類研究獲進展
    牙形類是二疊紀的重要化石門類之一,目前二疊紀所有界線層型(GSSP)均是依據或計劃依據牙形類物種的首現為定義,因此,二疊紀牙形類的研究是二疊紀地層劃分和對比的基礎。綜合地層對比研究:我國華南和美國德克薩斯是已知的全球二疊紀中期地層發育最完整的地區,但分別位於泛大陸的東西兩側。受該時期生物古地理區系的影響,難以精確對比傳統門類菊石和蜓類等,牙形類是當前二疊紀中期生物地層洲際對比的主要手段。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歷經漫長演化和極端氣候考驗,到了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後的埃迪卡拉紀,真核生物終於迎來了全球範圍的輻射,這一輻射事件始於埃迪卡拉紀早期刺飾疑源類以及微體多細胞藻類的出現和演化。已有的化石證據表明,埃迪卡拉紀的真核生物輻射事件一直延續到寒武紀大爆發。
  •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並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裡孕育了四五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 延邊地區二疊系構造地層學研究
    關鍵詞:構造地層學 二疊系 延邊 吉林   構造地層學在國內外的研究方興末艾,是當前地學前沿之一。國際上,構造地層學主要研究構造地層單元(unit)和序列(Seqence)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其研究區域遍及世界各主要造山帶,同時也包括變質巖區、裂谷、盆地以及對某個蛇綠巖帶、雜巖、地層組等的專門研究。86年至今,有關文獻己超過百篇,相關的研究文獻更多。
  • 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沈樹忠院士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由國際地層委員會於2004年設立,每四年頒發一次,每次僅有一人獲獎。之前全球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僅有四位,沈樹忠院士是第五位,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獲獎證書和獎牌。沈樹忠院士團隊供圖該獎的宗旨是獎勵在國際地層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對全球地層學研究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低緯度沉積物中放射蟲的分類學、沉積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層學和古海洋與古氣候學研究,獲得了系列成果,出版了研究專著《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沉積物中的放射蟲》(陳木宏、張強、張蘭蘭、劉玲,2017,1-279頁,圖版
  • 古脊椎所關於臨夏盆地鏟齒象研究獲新進展
    這類奇異的動物最早於1927年由Borissiak報導,發現於高加索庫班地區的中中新世早期地層。此後美國中亞考察隊在中國內蒙古通古爾地區最晚中中新世地層發現了大量的該類材料。 近二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甘肅省臨夏盆地中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鏟齒象類材料。化石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已經遠遠超過了通古爾地區。
  • 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盆地?
    它們都位於我國西部和西南地區而鮮有人注意到的是在我國東、南、北多個地區也分布著諸多盆地>共探明石油儲量達8.6183億噸天然氣儲量271.99億立方米04 松遼盆地松遼盆地地跨黑、吉、遼和內蒙古三省一區面積和四川盆地相當約26萬平方千米松花江和遼河從盆地中穿過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在12月21日出版的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課題組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組成的聯合團隊報導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構成姐妹群,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塔裡木盆地河道斷流嚴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給區域水資源和生態安全帶來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