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出版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Fossil Mammals of Asia: Neogene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一書近期已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由邱佔祥院士領銜的世界各國古哺乳動物學和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編輯和撰寫,其中19位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該書利用最前沿的生物地層學、同位素年代學和磁性地層學斷代方法來界定哺乳動物在亞洲大陸的發展,是世界上第一本致力於亞洲新近紀哺乳動物生物地層學和地質年代學的巨著(厚達752頁)。作者們是在亞洲各地工作的專家,因此該書充分利用了整個大陸上具有豐富哺乳動物化石記錄的許多盆地的資料,為陸生哺乳動物的進化建立一個突破性的地質年代學框架。 

亞洲劇烈的構造運動歷史造就了世界上最多樣的地貌形態,其高大山脈格局和強勁季風氣候在不同時代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環境。這些地質條件深刻地影響了亞洲哺乳動物的進化以及它們向歐洲、非洲和北美的遷徙。聚焦於重新定義了亞洲在哺乳動物進化上地位的驚人化石新發現,該書綜合了一系列亞洲哺乳動物學和生物地層學研究領域的信息,可幫助追溯各主要類群及整個北方大陸上絕滅和現生哺乳動物的歷史與演化,並為地質學家提供對亞洲不同地帶更豐富的理解。 

憑藉居於北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重要地理位置,亞洲是陸生哺乳動物洲際遷徙的十字路口。在對周邊大陸上遷徙性哺乳動物首次出現的進化、動物地理和相關問題以及它們作為生物地層學主要標誌的認識中,亞洲由此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作為最大的大陸,亞洲是許多哺乳動物類群的起源中心和重要後續演化的場所,因此它們在亞洲的時空分布為周邊大陸的相關譜系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紐帶。如此關鍵的角色在新近紀(23~2.6百萬年間)表現得尤為顯著,該時期亞洲斷續地連接了非洲和北美,並廣泛地與歐洲相連。亞洲也具有最多的氣候和環境類型,從熱帶到極區,從雨林到沙漠,坐擁世界上最富含化石的地區和優良的露頭,由此具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最豐產的地點。所以毫不誇張地說,亞洲在對哺乳動物歷史的全球性認識中居於中心地位。 

在過去30年間,一個本地的陸生哺乳動物年代系統已經在亞洲出現,主要是基於中國已有的研究相當精細的動物群。中國哺乳動物生物地層學劃分擁有作為亞洲框架核心的最大潛力,在邱佔祥院士的領導下形成了一個工作組來創建這樣一個框架。現在,通過綜合亞洲各主要產化石國家和地區的哺乳動物群,該書的作者們希望證明能夠構築一個亞洲自己的系統,至少是一個進一步完善的起點,以便最終達成目標,最廣泛地代表亞洲生物地層學和地質年代學的尖端水平。

圖1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封面 (鄧濤供圖)

圖2 亞洲新近紀哺乳動物化石地點 (鄧濤供圖)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近紀犀牛》出版
    該書詳細論述了中國新近紀犀牛化石的分類、演化、產地、地層、年代、生態、行為、環境等科學內容,同時涉及化石的發現過程和研究歷史等相關知識,配以大量藝術性與科學性俱佳的解剖素描圖和形態復原圖。書中包含中國已知新近紀的全部犀類化石,並對各個物種進行系統的修正釐定,歸併了大量同物異名,是反映中國新近紀犀牛化石最新和最全面研究成果的科學著作。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並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裡孕育了四五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的代表,這裡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制約相關研究的開展。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則常常是確定地質體時代的一項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歐亞大陸東部新近紀以來的環境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
    會議將圍繞「歐亞大陸東部新近紀以來的環境演變及其對過去和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這一主題開展廣泛的討論。這些事件對今天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仍然有著重大影響。為了深入研究和認識地史時期的環境變化及其對現代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正確應對當前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中德兩國的科學家展開了大量的研究。
  • 新近紀,生物專欄:史前古象族譜
    ,但象類的繁盛還主要集中在新近紀。大象屬於一個獨特的族群:非洲獸總目。關於他們的起源,這還得從距今6000萬年前的非洲溼熱雨林說起。起源:目前已知最早的長鼻目祖先,是發現於摩洛哥的原象獸,他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體型只有家貓大小。
  • 絲路風情之37——遠古生物
    獨特的地理位置、多變的氣候、複雜的環境,揭示了其地質歷史時期的滄桑巨變以及形態各異的生物群落物競天擇的演變。古生物化石就是這種變化的見證。甘肅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化石非常豐富,從太古代原始的菌藻類化石到有人類出現的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化石,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包括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黃河古象,它身長8米高4米,門齒長3米多。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骨架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現生熊類最近祖先戴氏祖熊化石
    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前所長、古哺乳動物學及地層學家邱佔祥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優先選擇在臨夏盆地發現的祖熊頭骨及其下頜骨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確定為一個新種並命名戴氏祖熊,同時揭示戴氏祖熊為現生熊類祖先中最晚和最進步的一個種。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發現現生熊類最近祖先戴氏祖熊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前所長、古哺乳動物學及地層學家邱佔祥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優先選擇在臨夏盆地發現的祖熊頭骨及其下頜骨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確定為一個新種並命名戴氏祖熊,同時揭示戴氏祖熊為現生熊類祖先中最晚和最進步的一個種。  最新出版的2014年第3期《古脊椎動物學報》以封面文章刊發了邱佔祥院士這一研究成果。
  • 重慶萬州鹽井溝再現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新華社重慶6月13日專電(記者張琴)曾以發現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的重慶萬州區鹽井溝,近日發掘出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最為典型的代表。
  • 酒泉地區下白堊統綜合地層學研究又有新發現
    甘肅酒泉-昌馬盆地發育連續的下白堊統陸相沉積,並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是我國陸相白堊系研究的經典地區之一。該地區下白堊統也是我國石油工業搖籃—玉門油田的主力產油層,為我國早期石油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該地區下白堊統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進展緩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層框架和古生物學綜合研究。
  • 地質年代劃分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三、地質年代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
  • 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沈樹忠院士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由國際地層委員會於2004年設立,每四年頒發一次,每次僅有一人獲獎。之前全球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僅有四位,沈樹忠院士是第五位,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獲獎證書和獎牌。沈樹忠院士團隊供圖該獎的宗旨是獎勵在國際地層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對全球地層學研究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 中國科學家沈樹忠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之前全球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僅有四位,沈樹忠是第五位,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該獎的宗旨是獎勵在國際地層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對全球地層學研究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國際地層學最高金獎在全球範圍內提名,由專門的評獎委員會匯總,提交國際地層委員會討論並投票,最後評選出獲獎者。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地 質 年 代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是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其中,「宇、界、系、統」是空間概念,「宙、代、紀、世」是時間概念。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 延邊地區二疊系構造地層學研究
    關鍵詞:構造地層學 二疊系 延邊 吉林   構造地層學在國內外的研究方興末艾,是當前地學前沿之一。國際上,構造地層學主要研究構造地層單元(unit)和序列(Seqence)及其大地構造意義。但實際研究始於60年代,包括許靖華教授的一系列研究。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晚期,隨著地體研究而加強,但非地體的研究也是大量的。  其研究區域遍及世界各主要造山帶,同時也包括變質巖區、裂谷、盆地以及對某個蛇綠巖帶、雜巖、地層組等的專門研究。86年至今,有關文獻己超過百篇,相關的研究文獻更多。
  • 最新研究: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3990萬年前發生最大衰減
    :蘇亦瑜     圖表顯示: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奇蹄類不同支系前臼齒臼齒化的程度。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濱、張兆群、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克莉絲汀·詹尼斯(Christine Janis)合作研究發現,受全球氣溫在「中始新世氣候適宜期」之後逐漸降低的影響,在中始新世末,脊齒貘科滅絕,戴氏貘科從4個屬銳減到1個屬,同時犀超科中屬的下降幅度也超過一半,這一現象也可能適用於其他哺乳動物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