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歷史
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
我的出生有著極其不尋常的歷史。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為我的誕生提出了「星雲假說」,他推測,46億年前,宇宙間有一個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星雲。這星雲內如火球,外面濃煙滾滾,在快速旋轉中,因為引力作用,小而稀的部分被吸收進去逐漸形成了大而密的球體——太陽。
太陽周圍的稀疏質點相互碰撞,形成了圍繞太陽運轉的各個行星,其中有一顆行星就是我——地球。
記憶中我已經成長了漫長而又忙碌的幾十億年。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數不盡的事件。地質學家們根據我身體表面留下的蛛絲馬跡(地質遺蹟),通過全球性的、系統性的對比研究,把我46億年的地質歷史劃分為「宇和宙」,「界和代」,「系和紀」,「統和世」。
地 質 年 代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是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
其中,「宇、界、系、統」是空間概念,「宙、代、紀、世」是時間概念。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也稱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巖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巖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也就是說,將地球的歷史 按地質年代劃分為:宙-代-紀-世(時間軸)。按年代地層劃分為:宇-界-系-統(地層軸)。 時間軸與地層軸每一級別相互對應,比如太古宙年代對應太古宇地層,白堊紀年代對應白堊系地層。
下面以地質年代表為例,
感受一下我的滄桑巨變吧~
宙
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有冥古宙(距今46-38億年)、太古宙(距今38-25億年)、元古宙(距今25-5.41億年)和顯生宙(5.41億年至今)4個。其中前三個時期又稱「隱生宙」,因為當時的生命還很原始,直到元古宙晚期才有肉眼明顯可見的多細胞生物。而距今5.4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標誌著「顯生宙」來臨。
代
是每個「宙」下的各個大時期,時間可達數億年。經常說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就是顯生宙的三個大時期,從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至今,都處於新生代。
紀
是每個「代」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千年到1億多年。如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
大約從2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期至今,都處於第四紀。由於每個「紀」的生物化石都大不相同,而化石又是識別地層的頭號指標,因此「紀」是最常用的一級地質時代單位,尤其是在顯生宙。從而地球誕生到寒武紀之前的40多億年時間,又經常被統稱為「前寒武紀」。
世
是每個「紀」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百萬年到上千萬年。如古近紀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從大約距今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期至今,都處於全新世。
期
每個「世」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十萬年,通常只有專業研究才分這麼細。
十多年前,新地質時代——「人類世」這個術語首次被正式提出以來,專家們一直為此進行激烈的爭論。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人類世工作組(AWG)確定,人類對地球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這一說法是有理有據的。
負責地質時間表的國際地層學委員會(ICS)尚未批准這個新術語。但在最近一次投票之後,AWG將在2021年之前向ICS提交一份正式提案,以正式定義我們當前的時代,也就是人類對地球氣候和環境產生主導影響的時代。
END
來源:濟震微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