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2020-09-15 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地球的歷史

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

我的出生有著極其不尋常的歷史。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為我的誕生提出了「星雲假說」,他推測,46億年前,宇宙間有一個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星雲。這星雲內如火球,外面濃煙滾滾,在快速旋轉中,因為引力作用,小而稀的部分被吸收進去逐漸形成了大而密的球體——太陽。

太陽周圍的稀疏質點相互碰撞,形成了圍繞太陽運轉的各個行星,其中有一顆行星就是我——地球

記憶中我已經成長了漫長而又忙碌的幾十億年。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數不盡的事件。地質學家們根據我身體表面留下的蛛絲馬跡(地質遺蹟),通過全球性的、系統性的對比研究,把我46億年的地質歷史劃分為「宇和宙」,「界和代」,「系和紀」,「統和世」

地 質 年 代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是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

其中,「宇、界、系、統」是空間概念,「宙、代、紀、世」是時間概念。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也稱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巖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巖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也就是說,將地球的歷史 按地質年代劃分為:宙-代-紀-世(時間軸)。按年代地層劃分為:宇-界-系-統(地層軸)。 時間軸與地層軸每一級別相互對應,比如太古宙年代對應太古宇地層,白堊紀年代對應白堊系地層。

下面以地質年代表為例,

感受一下我的滄桑巨變吧~

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冥古宙(距今46-38億年)、太古宙(距今38-25億年)、元古宙(距今25-5.41億年)和顯生宙(5.41億年至今)4個。其中前三個時期又稱「隱生宙」,因為當時的生命還很原始,直到元古宙晚期才有肉眼明顯可見的多細胞生物。而距今5.4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標誌著「顯生宙」來臨。

是每個「宙」下的各個大時期,時間可達數億年。經常說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就是顯生宙的三個大時期,從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至今,都處於新生代。

是每個「代」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千年到1億多年。如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

大約從2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期至今,都處於第四紀。由於每個「紀」的生物化石都大不相同,而化石又是識別地層的頭號指標,因此「紀」是最常用的一級地質時代單位,尤其是在顯生宙。從而地球誕生到寒武紀之前的40多億年時間,又經常被統稱為「前寒武紀」。

是每個「紀」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百萬年到上千萬年。如古近紀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從大約距今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期至今,都處於全新世。

每個「世」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十萬年,通常只有專業研究才分這麼細。

十多年前,新地質時代——「人類世」這個術語首次被正式提出以來,專家們一直為此進行激烈的爭論。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人類世工作組(AWG)確定,人類對地球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這一說法是有理有據的。

負責地質時間表的國際地層學委員會(ICS)尚未批准這個新術語。但在最近一次投票之後,AWG將在2021年之前向ICS提交一份正式提案,以正式定義我們當前的時代,也就是人類對地球氣候和環境產生主導影響的時代。

END

來源:濟震微訊

相關焦點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地球的歷史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我的出生有著極其不尋常的歷史。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為我的誕生提出了「星雲假說」,他推測,46億年前,宇宙間有一個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星雲。地質學家們根據我身體表面留下的蛛絲馬跡(地質遺蹟),通過全球性的、系統性的對比研究,把我46億年的地質歷史劃分為「宇和宙」,「界和代」,「系和紀」,「統和世」。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
    在往期《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大家知道了在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地質年代的名稱地質年代單位從大到小分別是宙(Eon)、代(Era)、紀(Period)、世(Epoch)、期(Age)和亞期(Subage)。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
    地球的歷史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在往期《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大家知道了在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沉積巖
    在上一篇《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提到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你們了解到「宙、代、紀、世」等地質年代的劃分。但是,這數十億年的歷史,科學家是通過研究什麼對我做出了這樣的劃分呢?地球的歷史就是在每一層的環境變化和生物的演化中被解析和組建出來的。沉積巖大多呈層狀構造,它的每一層都記錄著當時地球所發生的各類重要事件,堪稱是是地質界的「日記」。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沉積巖
    地球的歷史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在上一篇《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提到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你們了解到「宙、代、紀、世」等地質年代的劃分。但是,這數十億年的歷史,科學家是通過研究什麼對我做出了這樣的劃分呢?地層地球演化的漫長歷史中,不同的演化階段由於沉積環境不同,出現了不同的地層。地層中往往保存了古生物的遺體、遺蹟等,稱為化石。通過研究各地的地層和化石,可以還原地球歷史。
  • 【專題複習】地球的歷史,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值得每個人解讀
    在往期《地球的歷史》系列文章裡大家知道了在我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
  • 【地球歷史】地質年代與生物發展對照表,附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蹟
    最值得關注的地理公眾號 地質年代 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
  • 在地球上,我們要如何區分地質年代?
    從生命的出現到大滅絕,地球在46億年裡經歷了難以置信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地質的變化,但是地球如此繁雜的歷史變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研究人員怎麼能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具體來說,我們要如何辨別地球紛亂的地質年代!
  • 地球進入新的地質年代,全球治理如何破局?
    地球因為人類的行為已經開始反常。 全球進入「燒烤」模式,高溫創記錄 據世界氣象組織6月28日發表聲明稱,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地球上「自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
  • 地質年代了解一下!
    據《自然》雜誌5月21日報導,由34名成員組成的「人類世工作組」(AWG)本周投票決定,地球已進入新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該消息一出就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自己又要見證歷史了。
  • 地質年代
    勘探風暴和大家一起圖說——地質年代。今天必須還要從宇宙講起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見下圖1、地層/地質事件相對年代的確定 地史上生物的演化呈漸進的、不可逆的系統方式一些生物只存在於地質歷史的某些特定時段
  • 地球進入「人類世」!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是什麼?
    (截屏來源:科技日報)大會上,科學家們經激烈爭論,仍有四名AWG成員反對這一地質時代劃分,他們認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是漸進性的,不應僅根據放射性核素來命名一個新世代。那麼,科學家們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什麼?人類世的確立又將對人類發展有何影響?
  • 地質年代是如何劃分的?
    平時,我們都會用到世紀、年代、年、月、星期、天、小時、秒等單位來表示時間,但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那麼在談論過去的時間時,我們如何表達不同的時間跨度呢?為此,地質學家劃分出宙、代、紀、世等單位以表達地質年代的時間。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1912年,奧地利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先提出大陸漂移的設想,並在1915年發表的《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中作了論證: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在書中他通過古老地層的拼合、不可能跨越海洋的古老生物化石等來證明這一觀點。
  • 地球演化史——地質年代表
    所以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地球的演化史。        宇宙是充滿奧秘的,作為宇宙的及其微小的分子,地球的發展歷史也同樣充滿奇幻,像極了我們的中國歷史,地球在演化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張表格—地質年代表。它是經過各國地質學家近兩個世紀的努力不斷完善而形成(不瞞大家,這張表格至今仍舊在不斷得到補充)。
  • 地球的歷史年代劃分方法
    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這樣,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歷史,當然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系的起源,而太陽系是眾多恆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恆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地球的奧秘和地質年代
    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地殼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由巖石組成。位於地球表面至莫霍界面之間。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地殼的厚度各處不一,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一般為15~80千米,平均厚度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最厚,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
  • 地質年代劃分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月球地質年代知多少?
    ,浩浩湯湯的45億多年歷史長河被我們通過不同的地質時期仔仔細細分成了不同的年代。來源: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那月球、火星之類的其他星球上,又是如何劃分地質年代的呢?今天我們先來講講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