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區下白堊統綜合地層學研究又有新發現

2021-02-15 中科院南古所

甘肅酒泉-昌馬盆地發育連續的下白堊統陸相沉積,並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是我國陸相白堊系研究的經典地區之一。該地區下白堊統也是我國石油工業搖籃—玉門油田的主力產油層,為我國早期石油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該地區下白堊統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進展緩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層框架和古生物學綜合研究。

  鑑於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鄭大燃博士、李莎博士與張海春研究員等對酒泉地區下白堊統開展了近十年的地質調查,採集了近萬件化石和巖石標本,在生物地層學、年代地層學和地球化學等綜合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酒泉地區下白堊統新的綜合地層對比框架,並探討了該地區陸地生物演化與環境事件的關聯。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科學論評》(Earth-Science Reviews)上。

該研究系統梳理了酒泉地區下白堊統已發表的古生物學、地層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等方面研究成果。同時,通過研究課題組所採集的多門類化石,包括雙殼類、腹足類、昆蟲、葉肢介、介形類、魚類、鳥類、輪藻和植物大化石等,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了補充和更新;並著重與冀北-遼西地區的早白堊世生物組合進行對比,結合新的同位素年齡值,提出了酒泉地區下白堊統的生物-年代地層框架。主要結論如下:

(1)確定了酒泉地區下白堊統新民堡群的年代。新民堡群自下而上分為赤金堡組、下溝組和中溝組,赤金堡組可與義縣組尖山溝層-九佛堂組下部對比,時代為Aptian早期(124-120 Ma);下溝組可與九佛堂組上部-沙海組對比,時代為早Aptian晚期-Albian最早期(~120-112 Ma);中溝組可與遼西阜新組對比,時代為Albian早中期(~112-105 Ma)。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則常常是確定地質體時代的一項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延邊地區二疊系構造地層學研究
    摘 要:運用當前新興學科—構造地層學的原理和方法,可以重新認識延邊地區的二疊系基本上是沉積混雜巖和濁積巖,構成了成層有序和成層無序地層,局部有構造混雜巖組成的無層無序地層;開山屯區是疊瓦狀衝斷巖片和糜稜巖帶發育的典型地區。
  • 甘肅酒泉只是航天城?南京古生物專家:一億年前是湖泊,還曾有火山噴發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神舟載人飛船、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眾所周知,甘肅酒泉是航天城,其實不然。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發現酒泉地下處處都是「寶貝」。他們經過長達數十年的地質調查,採集了近萬件化石標本,為研究該地區地層劃分、古生態與古環境重建提供了重要證據。
  •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並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裡孕育了四五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出版
    《亞洲哺乳動物化石:新近紀生物地層學和年代學》(Fossil Mammals of Asia: Neogene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一書近期已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由邱佔祥院士領銜的世界各國古哺乳動物學和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編輯和撰寫,其中19位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中國科學家沈樹忠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國際地層委員會主席、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大衛·哈珀在頒獎詞中介紹,獲獎人沈樹忠是世界知名的地層學家、古生物學家,腕足動物和牙形動物研究專家,在建立全球年代地層界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二疊系兩個「金釘子」落戶中國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擔任國際地層委員會二疊紀分會主席近八年,為二疊紀生物地層學的發展、地層序列的建立和全球對比、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沈樹忠院士團隊供圖為地球立下「金釘子」: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中新網南京7月5日電(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5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昨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地層學大會上,為建立全球年代地層界線做出重要貢獻的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了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Medal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基於對三峽地區3條剖面陡山沱組1547枚具刺疑源類標本的觀察分析,共鑑定出24屬69種,識別出2個新屬、6個新種、5個未定種和3個新的形態類型;基於高精度的定量數據討論了陡山沱組具刺疑源類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對埃迪卡拉系生物地層學的影響。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新版《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發布
    利用地質記錄劃分地質歷史,解決不同地區的地層對比,是所有地質學研究的基礎。《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涵蓋了從埃迪卡拉紀到第四紀總共13個紀的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除生物地層方面的最新成果外,還包括各紀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中國主要板塊之間的對比等,以適應國際地層學有關後層型研究的新要求,為地學其它領域提供一個以中國剖面為主的時間框架。
  • 2015考研專業介紹:古生物學與地層學[070903]
    結構、生態、分類、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徵的分析,結合多學科綜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層成因、時空分布,進行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建立區域地層系統格架,恢復古地理、古環境。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研究,對揭示地球的發展歷史,認識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的變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質學基礎,及一定的數理化及生物學基礎,掌握古生物學、地層學、沉積學等基礎理論及專門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和研究前沿。
  • 最新版中國綜合地層時間框架正式發布—新聞—科學網
    這是對本世紀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進展的一次綜合性整理和總結,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無論是對全球或區域地層的深化研究,還是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以及在相對精準的時間尺度上開展生物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建國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包括呼和勃爾和剖面是否有呼爾井組、烏蘭希熱組和伊爾丁曼哈組的對比,沙拉木倫組上、下段和上覆烏蘭戈楚組關係,以及二連盆地沉積最為連續的額爾登敖包剖面的巖石和生物地層對比。
  • 蘇宏圖-尚丹地區航空重磁綜合測量工作告捷
    ◎段宏偉 曹寶寶 胡夏煒/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獲悉,該中心承擔的「銀額盆地蘇宏圖-尚丹地區航空重磁綜合測量」項目最後一個架次飛行任務順利結束。項目共計飛行1033個架次,有效工作量38232測線千米,目前已全面完成年度測量任務。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遠古世界》(Palaeoworld)。中華震旦角石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頭足類軟體動物,繁盛於晚奧陶世。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南古所 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基於華南和北美典型地區高解析度的牙形類生物地層學,並結合菊石、蜓類、鋯石U-Pb年齡、旋迴地層學、全巖碳、鍶和牙形類氧同位素等進行對比研究,建立了兩個地區綜合地層的對比框架,並在此新框架的基礎上,約束和討論了二疊紀中期的多個重大環境背景事件。
  • 二疊紀牙形類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東勳及研究員張以春、張華、祁玉平和王玥等,與南京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緬甸東枝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對我國華南、美國德克薩斯和緬甸克倫邦等地區的二疊紀牙形類進行了綜合研究,獲得系列研究結果
  • 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記者12日從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近日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基於在山東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白堊統王氏群中採集的一個較完整的甲龍類的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甲龍類新種,古生物專家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