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神舟載人飛船、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眾所周知,甘肅酒泉是航天城,其實不然。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發現酒泉地下處處都是「寶貝」。他們經過長達數十年的地質調查,採集了近萬件化石標本,為研究該地區地層劃分、古生態與古環境重建提供了重要證據。
△研究團隊工作地照片
一億年前的酒泉,竟是大型湖泊
從2010年開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開始著手酒泉地區的綜合地層學研究。
「氣候非常乾燥,植被少,黃土多,沙塵暴多。沙塵暴發生時根本看不到太陽,我們即便帶著面罩,鼻子裡面也會有很多灰塵。」鄭大燃博士是項目成員之一,十多年來,酒泉獨特的自然氣候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植物、B-D昆蟲、E魚類、F-G羽毛、H-J葉肢介
然而這樣一個氣候覆雜的酒泉,一億年前卻是一個大型湖泊。「當時湖泊中有貝殼類動物,有魚,還有輪藻等,生物種類非常豐富。」十多年間,研究團隊對酒泉地區距今約一億年的地層開展了地質調查。他們採集了近萬件化石和巖石標本,「還原」了一億年前酒泉地區生機勃勃的景致。
這些化石種類齊全,包括雙殼類、腹足類、昆蟲、葉肢介、介形類、魚類、鳥類、輪藻和植物大化石等。其中,有一些化石很特別。「比如說已經發現了近百枚的玉門甘肅鳥化石,它屬於早期兩棲鳥類動物群,爪子像鴨子一樣,既可以在水上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鄭大燃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這些鳥類化石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鳥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發現熱河生物群代表化石,破解地層年代
熱河生物群是指生活在距今1.35-1.15億年左右,以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動物群為代表的生物群。該生物群以中國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然而科研人員們卻在酒泉地區發現了狼鰭魚、東方葉肢介和三尾擬蜉蝣的化石。
△A-I熱河生物群常見昆蟲化石、J-L腹足化石
「一般發現了這三種化石中的任何一種,就認為屬於熱河生物群的範疇了,而我們這三種都找齊了。」鄭大燃介紹,上世紀90年代,著名古生物學家陳丕基提出了熱河生物群的三階段遷移學說:第一階段(1.35-1.3億年),分布在冀北-遼西地區為主,第二階段(1.3-1.22億年)向西北擴展到甘肅酒泉地區,而第三階段(1.22-1.15億年)再往西到新疆。
「我們在酒泉地區1.24-1.2億年的地層中發現了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的化石,正好證實了熱河生物群在第二階段達到了酒泉,這與陳丕基先生提出的觀點基本一致。」鄭大燃說,一直以來,關於酒泉的地層年代,不同學者的觀點不一致。而這些化石的關鍵之處,就在於可以幫古生物學家劃分和確定地層的年代。
△酒泉地區古火山口
找到古火山口,最後一次爆發距今8000萬年
科研人員還在酒泉的紅柳峽地區找到了距今1.1億年前的古火山口,至今保存完好。「它跟現代的火山口一樣,是橢圓形的。」
火山爆發時會噴出火山巖,沉積下來之後是可以保存的,對裡面的成分測試能夠幫助古生物學家確定火山噴發的時間。「根據測定,我們發現當時該火山口發生了多次火山活動,而紅柳峽地區的古火山口可能是當時的火山噴發中心。」鄭大燃介紹說。
△酒泉地區古火山口衛星俯視圖
這個火山口屬於「休眠火山」還是「死火山」? 鄭大燃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它是「死火山」,最後一次爆發是在8000萬年前。
火山爆發的後果很可怕,一億多年前發生的著名的「白堊紀大洋缺氧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缺氧事件隨之而產生。而這一全球性的地質事件,也被記錄於酒泉地區的地層中。
「在記錄這一重大地質事件的地層中,早期的熱河生物群到了一定時間段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玉門甘肅鳥動物群,表明整個生物面貌都改變了。」鄭大燃表示,這一系列研究既是對酒泉地區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全面回顧,也提出了新的生物-年代地層學框架,為研究該地區的精時古地理學以及探討陸地生物演化對環境事件的響應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