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漫長演化和極端氣候考驗,到了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後的埃迪卡拉紀,真核生物終於迎來了全球範圍的輻射,這一輻射事件始於埃迪卡拉紀早期刺飾疑源類以及微體多細胞藻類的出現和演化。已有的化石證據表明,埃迪卡拉紀的真核生物輻射事件一直延續到寒武紀大爆發。然而,關於最早的刺飾疑源類何時出現、如何變得多樣化、如何最終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一席之地等問題仍缺乏詳盡的解答。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對記錄了埃迪卡拉紀刺飾疑源類早期演化過程的華南陡山沱組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該研究基於對三峽地區3條剖面陡山沱組1547枚具刺疑源類標本的觀察分析,共鑑定出24屬69種,識別出2個新屬、6個新種、5個未定種和3個新的形態類型;基於高精度的定量數據討論了陡山沱組具刺疑源類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對埃迪卡拉系生物地層學的影響。研究發現,華南埃迪卡拉紀疑源類的首現層位與燧石結核的最低層位重合,且疑源類在其首現層位具有較高的多樣性,這暗示了它們可能早已出現,但缺少合適的條件被礦化保存。研究表明,刺飾疑源類的首現層位不適合作為全球地層對比標誌,尋找埃迪卡拉系第二階的底界標誌應考慮其他地質記錄。
首現層位之上,在九龍灣剖面蓋帽白雲巖之上20米之內的地層中共有多達21種刺飾疑源類出現,超過該剖面二段全部刺飾疑源類種數的一半(65.6%)。基於已發表的旋迴地層學研究,這表明僅在埃迪卡拉紀最初的一千萬年內,刺飾疑源類發生了快速演化並已具有較高的多樣性。同時,該研究整合了已發表的大量剖面資料,指出過去使用「複合剖面」進行生物地層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在華南具有較高生物地層學潛力的若干分子。
研究工作得到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圖1.新建的屬種Crassimembrana crispans gen. et sp. nov.和新類型Crassimembrana cf. C. crispans
圖2.本研究修訂的疑源類Weissiella brevis emend
圖3.部分在三峽地區廣泛出現的陡山沱組二段刺飾疑源類首現位置
【來源: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