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22 瀟湘晨報

歷經漫長演化和極端氣候考驗,到了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後的埃迪卡拉紀,真核生物終於迎來了全球範圍的輻射,這一輻射事件始於埃迪卡拉紀早期刺飾疑源類以及微體多細胞藻類的出現和演化。已有的化石證據表明,埃迪卡拉紀的真核生物輻射事件一直延續到寒武紀大爆發。然而,關於最早的刺飾疑源類何時出現、如何變得多樣化、如何最終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一席之地等問題仍缺乏詳盡的解答。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對記錄了埃迪卡拉紀刺飾疑源類早期演化過程的華南陡山沱組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該研究基於對三峽地區3條剖面陡山沱組1547枚具刺疑源類標本的觀察分析,共鑑定出24屬69種,識別出2個新屬、6個新種、5個未定種和3個新的形態類型;基於高精度的定量數據討論了陡山沱組具刺疑源類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對埃迪卡拉系生物地層學的影響。研究發現,華南埃迪卡拉紀疑源類的首現層位與燧石結核的最低層位重合,且疑源類在其首現層位具有較高的多樣性,這暗示了它們可能早已出現,但缺少合適的條件被礦化保存。研究表明,刺飾疑源類的首現層位不適合作為全球地層對比標誌,尋找埃迪卡拉系第二階的底界標誌應考慮其他地質記錄。

首現層位之上,在九龍灣剖面蓋帽白雲巖之上20米之內的地層中共有多達21種刺飾疑源類出現,超過該剖面二段全部刺飾疑源類種數的一半(65.6%)。基於已發表的旋迴地層學研究,這表明僅在埃迪卡拉紀最初的一千萬年內,刺飾疑源類發生了快速演化並已具有較高的多樣性。同時,該研究整合了已發表的大量剖面資料,指出過去使用「複合剖面」進行生物地層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在華南具有較高生物地層學潛力的若干分子。

研究工作得到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圖1.新建的屬種Crassimembrana crispans gen. et sp. nov.和新類型Crassimembrana cf. C. crispans

圖2.本研究修訂的疑源類Weissiella brevis emend

圖3.部分在三峽地區廣泛出現的陡山沱組二段刺飾疑源類首現位置

【來源: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東勳及研究員張以春、張華、祁玉平和王玥等,與南京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緬甸東枝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對我國華南、美國德克薩斯和緬甸克倫邦等地區的二疊紀牙形類進行了綜合研究,獲得系列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Earth-Science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南京古生物所GBDB資料庫建設取得新進展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資料庫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創新2020」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的新興研究方向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樊雋軒研究員等人於2006年創建了GBDB資料庫(Geobiodiversity Database),並於2007年開始提供在線服務。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距今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並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裡孕育了四五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裡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於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 酒泉地區下白堊統綜合地層學研究又有新發現
    甘肅酒泉-昌馬盆地發育連續的下白堊統陸相沉積,並含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是我國陸相白堊系研究的經典地區之一。該地區下白堊統也是我國石油工業搖籃—玉門油田的主力產油層,為我國早期石油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該地區下白堊統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進展緩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層框架和古生物學綜合研究。
  •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 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沈樹忠院士團隊供圖為地球立下「金釘子」: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中新網南京7月5日電(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5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昨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地層學大會上,為建立全球年代地層界線做出重要貢獻的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了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Medal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 研究揭示華南揚子區中-晚奧陶世古環境變遷
    中-晚奧陶世過渡期是全球構造背景和沉積環境的重要轉折期,也是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和古生代演化動物群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發育了海侵形成的黑色頁巖序列,如塔裡木地區的薩爾幹組、華北地區的平涼組、華南江南區的胡樂組,以及揚子區的廟坡組。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顯生宙海洋生態系統中最早出現的頂級捕食者,奇蝦在「寒武紀大爆發」的相關研究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傳統意義上的奇蝦類(anomalocaridids)以奇蝦屬(Anomalocaris)為代表,赫德蝦類(hurdiids)是近年來識別出的另一大奇蝦類群。由三個大板片組成的頭殼複合體是赫德蝦類的典型標誌,具有刀片狀內葉的前附肢和四輻對稱的口器也是這一類群的重要識別特徵。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地中海溢出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晚中新世距今約500萬年前,地中海連接大西洋的通道——直布羅陀海峽重新打開。低鹽的北大西洋表層水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的中深層水攜帶大量高溫高鹽水體在其下進入大西洋。其主流沿著葡萄牙陸架/坡一直向北可延伸至挪威-格陵蘭海,促進了北大西洋深層水形成,從而對加強大西洋經向翻轉流和全球溫鹽環流有所貢獻。
  • 二疊紀牙形類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東勳及研究員張以春、張華、祁玉平和王玥等,與南京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緬甸東枝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對我國華南、美國德克薩斯和緬甸克倫邦等地區的二疊紀牙形類進行了綜合研究,獲得系列研究結果
  •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7-2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對上述哺乳動物群中象類化石的系統研究表明,我國南方第四紀長鼻類的演化、更替是有規律的:早更新世以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的組合為特徵;早更新世末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可能已在華南滅絕,並被東方劍齒象取代;亞洲象屬在中更新世晚期開始繁盛使之與東方劍齒象一道在動物群中起主導作用。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