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GBDB資料庫建設取得新進展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資料庫建設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創新2020」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的新興研究方向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樊雋軒研究員等人於2006年創建了GBDB資料庫(Geobiodiversity Database),並於2007年開始提供在線服務。該資料庫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資料庫和GIS技術的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多用戶協同的數位化科研平臺,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免費的在線服務。資料庫在數據結構上以「剖面」為核心,將古生物系統分類數據與各類地層數據、化石產出記錄、地理位置數據、文獻數據等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同時支持系統分類學和地層劃分上的不同觀點數據的集成。目前,結合科學研究、教學和生產應用的需求,GBDB平臺中已集成了地理可視化、地層可視化、野外露頭360度全景可視化、定量地層對比、古地理分析、古生物多樣性統計等多種分析工具和應用功能,可用以輔助開展年代地層學、定量地層學、生物地層學、演化古生物學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

  截止2013年9月10日,GBDB資料庫中共數位化全球8508條剖面、44617個採集層、234641條化石產出記錄的綜合地層學數據,以及90404條古生物分類數據和81309條文獻索引數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地層學資料庫和第二大的古生物學資料庫。

  2012年8月,在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召開期間,經國際地層委員會執委會投票通過,GBDB資料庫正式成為國際地層委員會的官方資料庫,承擔國際地層委員會的資料庫建設,並面向全球用戶提供權威的地層及相關信息的在線服務。

  相關成果於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層學新聞通訊》(Newsletters on Stratigraphy),是GBDB資料庫項目的第24項正式成果。

  論文信息:Fan, J.X., Chen, Q., Hou, X.D., Miller, A.I., Melchin, M.J., Shen, S.Z., Wu, S.Y., Goldman, D., Mitchell, C.E., Yang, Q., Zhang, Y.D., Zhan, R.B., Wang, J., Leng, Q., Zhang, H., Zhang, L.N. 2013. Geobiodiversity Database: a comprehensive section-based integration of stratigraphic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 Newsletters on Stratigraphy, 46(2): 111-136. doi: 10.1127/0078-0421/2013/0033

   

  GBDB資料庫的主頁

   

  在線地層可視化功能-TS Creator

   

  在線地理可視化功能-GeoVisual 1.0

  

相關焦點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東勳及研究員張以春、張華、祁玉平和王玥等,與南京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緬甸東枝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對我國華南、美國德克薩斯和緬甸克倫邦等地區的二疊紀牙形類進行了綜合研究,獲得系列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Earth-Science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華南陡山沱組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合作者,對記錄了埃迪卡拉紀刺飾疑源類早期演化過程的華南陡山沱組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地中海溢出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保華參加了該航次考察,並獲得了數千個研究樣品。通過對該站位部分沉積物樣品的詳細分析,李保華及其團隊成員郭啟梅等結合有孔蟲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等方法,詳細闡述過去90萬年以來葡萄牙岸外底棲有孔蟲屬種特徵及群落組合變化過程。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2018-06-0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湖北宜昌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燈影組(5.51—5.41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的一系列足跡化石,為破解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餘位專家和領導參加了在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的「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專家和領導主要有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德滋,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志炎、戎嘉餘、陳旭,中科院南京分院黨組書記張興中,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胡復生,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李君滸及南京古生物所楊群所長、朱懷誠書記、王海峰副所長等。座談會後,與會人員集體瞻仰了李四光新銅像並敬獻花籃。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早期被子植物新成員——變果
    我國遼西的義縣組地層因其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而聞名,近期,學界關於義縣組古植物學研究取得進展——獲得變果,其是一個被子植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 novel angiosperm including various part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sheds new light on flower evolution(《早白堊世包括不同器官的新型被子植物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研究論文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圖為殷宗軍(右)在科研中。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202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成立於1951年,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北極閣景區,前身為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李四光先生為首任所長
  •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在20日召開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上,中國古生物學會發布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包括:中國古動物館的從魚到人生命之旅;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許你一個「花花世界」——植物從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展覽;卓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史前部落」恐龍主題交互式數字科普體驗展覽;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發的公益科普課程及地質古生物課程;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的我國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昆蟲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過渡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聯合法國、德國、黎巴嫩等國的科學家對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的一類形態獨特的小昆蟲進行了全面剖析。新發現於琥珀中的古囓蟲只有2毫米長,其特殊的保存方式為了解這類獨特的生物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形態學細節。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的代表,這裡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制約相關研究的開展。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建國研究團隊,以取得的材料和進展為基礎,結合他人研究,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疊系-古近系建立一個新的多門類綜合生物地層框架。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員史恭樂和舒軍武、碩士研究生尹素心與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合作,利用Micro-CT掃描和包埋切片等實驗方法,研究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曇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公布 內蒙古一項成果入選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查 娜)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