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2021-01-16 中國青年網

  圖為殷宗軍(右)在科研中。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一個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小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從巖石中分離出來後,放到顯微鏡下,使用超高解析度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進行三維掃描,化石的立體結構就在顯示儀上得以重構。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就可以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

  這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每天的工作。這位35歲青年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最新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300多個旋孔蟲化石標本,顯示旋孔蟲的內部存在細胞分裂現象——這種發育方式,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非常類似。「6億年前的甕安旋孔蟲,是現代動物的遠古近親。」近期,他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是我對『達爾文之困』的一個初步回答。」殷宗軍說。個頭不高、思維活躍、語速極快,衛衣上印著「自律給我自由」,像極了他一貫的行事風格。十多年來,這項研究和他的夢想,從未停止。

  熱愛,執著於動物起源之謎

  2006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三學生殷宗軍放棄本校的研究生保送資格,選擇了考研——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這個全國古生物研究高地發起衝擊。

  為什麼有這樣大的決心?這和他為自己定下的研究道路有關。殷宗軍從小生長在大別山區,姐姐送給他一套《小學生自然百科》,「這套書共6本,我最喜歡《地學》和《動物》,一個講了地球上的巖石礦物、名山大川,一個從遠古動物講到人類誕生。我愛不釋手,書很快就翻爛了。」殷宗軍說。

  地學與動物學交叉,不就是古生物學嗎?許多年後回頭看,他意識到,科學的種子在那時就已悄悄種在了心間。

  考大學時,殷宗軍填報了地質學專業。師兄師姐說,地質學這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最吃香、有「錢途」,反而是往上讀古生物學的碩士、博士,越來越冷門。但殷宗軍卻早早決定要讀研。他在課堂上了解到,達爾文曾提到一個挑戰進化論的難題:絕大多數現代高等動物的祖先,在5.41億到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以大爆發的形式突然出現在地層中,這一現象後世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而寒武紀之前地球的漫長歷史中,卻缺乏與動物相關的化石記錄。

  對此,達爾文的解釋是化石記錄保存的不完整性,寒武紀之前的動物可能沒有留下化石記錄。這個解釋在此後100多年裡引起了很大爭議,被稱為「達爾文之困」。「100多年過去了,『達爾文之困』怎麼還是個謎?」殷宗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當科學家,探究知識的邊界。

  鑽研,探究微小化石裡的生物密碼

  帶著追問,殷宗軍來到南古所進行畢業設計。他選擇的目標是甕安生物群。

  甕安生物群,主產於貴州甕安北鬥山含磷地層,以磷酸鹽化方式保存著6億年前的化石,誕生於寒武紀大爆發以前。因此,這座可能保存了全世界最古老動物的化石庫,被學界視為「動物世界的黎明」。

  「2006年夏天,我從北鬥山採了幾百斤石頭,打包發往南京,大海撈針一樣尋找化石。」殷宗軍記憶中,那個夏天非常炎熱,他先用化學方法將幾百斤石頭融化,再在殘渣中一點一點尋找化石,用顯微鏡觀察。因為怕石頭殘渣被風吹散,也不敢開電扇。

  終於,殷宗軍找到了大量從未見過的化石。其中有一種化石十分特別,直徑只有不到1毫米、外形很像現代動物胚胎、表面上長著螺旋狀線圈,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甕安旋孔蟲」的化石。

  通過顯微鏡和掃描電鏡,觀察分析新發現化石的形態學結構,對完成畢業論文來說就足夠了。但神秘化石內部是什麼結構?它們究竟是動物、植物,還是藻類?這些還需要深入研究。

  「我想從事感興趣的研究,只有一條路走到底。」殷宗軍說。碩士二年級時,他接受遴選並獲得了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這些化石標本非常微小,當時最薄的刀片都比它們厚。想要重現內部結構,就要採用醫院裡CT掃描儀那樣的專業設備。當時,歐洲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同步輻射加速器,能掃描微米級別的物體內部結構。讀博階段,殷宗軍申請到法國留學,帶著幾千枚樣本,去探究小小化石中的生物密碼。

  但即便有了設備,「做CT」也不是易事。這種大型科學裝置並非為掃描微體化石量身定製,因此用來給微體化石「做CT」時,掃描方法和諸多參數都要反覆摸索和調整。例如光源設定,太弱了信號穿不透,太強了則易過曝。

  「學習了幾個月,才掌握掃描技術。遺憾的是,甕安旋孔蟲化石有很厚的囊包,內部結構大多已經腐爛,所有樣本都沒有掃描到內部結構,也就無從了解它究竟是什麼。」好在留學期間殷宗軍還有其他收穫:通過掃描帶來的其他樣本,發現了最早的海綿動物、最早的胚胎化石……

  這些研究,離回答「達爾文之困」還有一段距離。「我們不能每次都千裡迢迢跑到歐洲,用別人的機器去掃描化石。」殷宗軍開始思考,要有先進技術,讓自己的團隊來給化石「做CT」。

  創新,讓前沿技術助力古老學科

  把先進的同步輻射加速器「搬」回來,並不現實。沒別的路,只能依靠創新。

  在南古所支持下,2012年博士畢業留所後,殷宗軍著手建立化石顯微CT實驗室,並於2015年建成。走進這個實驗室,儀器設備一應俱全:硬體上,有「CT機」、顯微鏡、圖形工作站、數位屏;軟體上,有各類專業的圖像數據處理和三維可視化工具。它不僅用於甕安生物群化石的研究,也支撐了琥珀中昆蟲多樣性、森林的起源等古生物學其他課題的研究。

  「這個實驗室有原始創新,也有集成創新。」殷宗軍介紹,正在申請專利的多樣本掃描技術就是一項自主創新。「人工將樣本逐個放到樣品臺上掃描,費時耗力,如果能實現自動化不間斷掃描,就可以幫助科研人員騰出手,大幅提高設備利用效率。」殷宗軍說,前沿信息技術與這門古老學科可以碰撞出火花。他通過軟體設定參數和程序,讓樣品臺不僅「知道」每個樣本的掃描時間和方式,還可以「找到」排著隊的下一個樣本,並且將它「請上臺」。

  去年6月,甕安旋孔蟲化石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經過對化石內部結構和生物學信息的分析,證實了它們是單細胞生命,屬於動物的「姐妹類群」,據此可以了解動物共同祖先的生物學信息,這對理解第一個動物究竟從何而來,提供了重要化石信息。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除了自身的熱愛,也在於院所的無條件支持,以及研究過程中的一項項進展,讓年輕科學家在起步階段就可以大展拳腳,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殷宗軍說,動物演化的真相正在逐漸顯現,「達爾文之困」終有一天會徹底解開。

相關焦點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圖為殷宗軍(右)在科研中。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越冷門,越堅持
    圖為殷宗軍(右)在科研中。「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202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成立於1951年,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北極閣景區,前身為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李四光先生為首任所長
  •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為寒武紀三葉蟲家族又添一新成員:5億年前...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自己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孫智新在論文中寫道:屬名來自古希臘語phantasis,既英語fantasy的詞源,指的是這類三葉蟲奇幻的外骨骼,也是取材於歌手周杰倫的專輯《範特西》。
  • 2021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正高級崗位招聘公告
    2021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正高級崗位招聘公告已公布,計劃招聘4人。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1年1月17日。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整理如下:   關於2021年正高級崗位招聘工作的通知   一、崗位設置   經研究決定,我所對內公開招聘研究員四級及正高級工程師四級崗位4名。   二、申報條件   (一)研究員四級   1.
  • 中科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最古老森林距今約3.71億年
    圖片來源:化石網央視新聞6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國內外研究團隊,通過現代同位素定年方法研究顯示,在3.71億年前我國就出現了森林,這是我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遠古森林。這一時間比遠古森林大規模出現的時代早1000多萬年。這片遠古森林位於我國新疆塔城地區,曾主要生長著石松類、古羊齒類和枝蕨類植物。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東勳及研究員張以春、張華、祁玉平和王玥等,與南京大學、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緬甸東枝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對我國華南、美國德克薩斯和緬甸克倫邦等地區的二疊紀牙形類進行了綜合研究,獲得系列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Earth-Science
  • 202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高崗位招聘公告
    202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高崗位招聘公告已發布,計劃招聘6人。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1年1月17日。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整理如下:   關於2021年副高崗位招聘工作的通知   一、崗位設置   經研究決定,我所對內公開招聘副高崗位6名。   二、申報條件   (一)副研究員三級   1.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202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考試科目內容...
    (一)普通地質學:主要包括:礦物、巖漿作用與火成巖、外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巖、變質作用與變質巖、地質年代、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風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質作用、冰川及其地質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質作用、海水的地質作用、湖泊及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塊體運動、行星地質概述、地球的演化、人類社會與地質環境等。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獎學金」在北京大學設立
    為促進我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發展,更好地激勵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和元培學院古生物專業的學生努力學習、健康成長,支持和吸引更多優秀學生選擇中國科學院進行深造,在北京大學教務部特別是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暨元培學院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北京大學正式設立「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獎學金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化石藏品難住古生物專家 西伯利亞野牛角難辨識
    昨天上午,由本報和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第五屆化石鑑賞會」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行。由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和古植物專家為化石愛好者提供免費諮詢和化石鑑定。記者發現,昨天來「鑑寶」的都是一些「民間高手」,不僅假的化石很少,一些珍貴的寶貝讓專家們感到「驚豔」。
  • 張元動:古生物化石的「朗讀者」
    2月10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元動團隊發在《當代生物學》上的文章,通過在浙江安吉發現的一個大滅絕後殘存期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安吉動物群,揭示了大滅絕後的奇異海洋生物世界,展現了「劫後餘生」獨特場景。  然而,追根溯源,這一重大發現卻是張元動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課題「中國典型頁巖層系地質特徵」,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頁巖氣地層時的意外收穫。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劉青和張青青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團隊、臨沂大學鄭曉廷團隊合作,報導了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