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本報和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第五屆化石鑑賞會」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行。由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和古植物專家為化石愛好者提供免費諮詢和化石鑑定。記者發現,昨天來「鑑寶」的都是一些「民間高手」,不僅假的化石很少,一些珍貴的寶貝讓專家們感到「驚豔」。 本報記者 於丹丹 文/攝
「西伯利亞野牛角」 老專家們也難斷定
昨天來給市民「鑑寶」的都是古生物博物館知名的老專家,即便如此,有市民帶來的藏品還是難住了老專家們。
這不,活動剛開始,市民巫先生舉著一根半米多長的化石,看上去形狀有些像象牙。現場的專家看了又看,卻不能確定到底是什麼。巫先生告訴記者,這是他5年前花1000元買來的,自己感覺像「角」,後來上網查資料,反覆地比對,覺得和西伯利亞野牛角最為相似。對於巫先生的推論,專家也基本贊同。
這牛角都這麼長,這「野牛」究竟得有多大個頭啊?網上資料顯示,西伯利亞野牛生活在500到700萬年前,超過2米高。但是巫先生收藏的這根牛角,摸上去卻有些像木頭,專家推測可能是時間太久遠,「牛角」已經完全被其他的介質替換了,但「牛角」形狀保存得還非常完好,所以如果真的是西伯利亞野牛角,還是很具有價值的。
而南京的雨花石愛好者李陟拿來的一件化石藏品也讓專家有些困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許漢奎研究員用放大鏡仔仔細細看了幾分鐘。「這應該是一塊珊瑚化石,你看它的紋路很清晰,卻很特別。」許漢奎說,但究竟是什麼化石,「連大類都不好講。」但專家可以肯定的是,這塊化石非常珍貴。」李陟說,這塊化石是他花600元從六合朋友那買來的,當時看第一眼就覺得很特別。他還拿到江蘇省地質博物館請專家們鑑定,但是也沒有得到答案。
「石燕」非燕,「百合」非花 它們都來自海底
「專家,幫我看看這是什麼化石,上面怎麼會有這麼多貝殼?」張先生從手提袋中掏出一塊黑色的石頭,有好幾個光亮的扇面貝殼鑲嵌在其中,貝殼的褶線也非常清晰。這立刻吸引了許漢奎研究員的注意。「這可是好東西!」許漢奎拿著高倍放大鏡,仔仔細細地看了後告訴張先生,說這叫」東京石燕」。
「石燕?這不是貝殼嗎?」周圍的市民一臉迷惑,許漢奎告訴大家,說到「石燕」,人們多以為是燕子的化石。其實石燕非燕, 它是一種古代海洋腕足動物的殼體化石,它距今已有3億多年,比恐龍化石還要早,是難得的早期化石。
不僅如此,專家還在這化石上找到了海百合化石和扭月貝化石。「你看著星星點點的,就是海百合的『觸手』」,專家說,其實海百合也不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裡到處是它們的身影。因為它們的身體上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也叫腕。這些觸手張開時就像是一朵花。
鸚鵡嘴龍化石 生存在1.35億年前的早白堊紀
就在活動快要結束時,市民張先生提著幾個紙箱匆匆趕來。「剛剛開車從常州趕來,想見見許漢奎老師。」張先生告訴記者,前幾年,揚子晚報都報導過化石鑑賞會,所以他記得每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後會搞這樣的活動。所以,他前天特意打電話諮詢了下,昨天一早就動身往南京趕。
只見張先生帶來了五樣收藏品,每樣都包裹得非常精緻。他剛掏出來兩個圓形化石,周圍就有人驚嘆「好漂亮」!化石上縱剖面呈美麗的螺旋形,棕黃色半透明, 色如琥珀,這究竟是什麼呢?專家一口報出,「這是馬達加斯加菊石化石」。專家介紹說,菊石是一種海生無脊椎動物,白堊紀末期絕跡。張先生收藏的這塊菊石化石,紋路和色彩都保存得非常好,很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
更讓人驚奇的是,張先生還帶來了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這個恐龍化石非常的「迷你」,但是頭骨和四肢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這是鸚鵡嘴龍,」許漢奎告訴記者,生存在早白堊紀(距今1.35億年至6500萬年),具有一張類似鸚鵡一般帶鉤的鳥嘴。許漢奎認為,這塊化石沒有人為修整過,價值非常高。「這位市民收藏品都非常有品位,看來對化石很有研究。」
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從事金融行業,收藏化石從7年前開始,完全是個人愛好,並沒有想到要拿來用於投資什麼的。而自己的藏品多是朋友之間相互交流購買或換來的。這麼珍貴的收藏,一定花了不少錢?對此張先生不願意透露。「這次來就是想讓專家鑑定一下自己的眼光。」張先生笑著說,他對這個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
只「鑑賞」不「估價」
化石收藏越來越熱 國家立法進行保護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館長告訴記者,連續辦了五屆化石鑑賞會,也反映出化石收藏「粉絲」越來越多。許多人對於化石這一大自然的傑作有著濃鬱的好奇心,正因為對化石的喜愛,古生物知識現在的普及程度也非常高。而每年舉辦化石鑑賞活動,通過古生物學家與市民面對面交流,宣傳化石鑑賞的知識。馮偉民說,古生所網站現在也專門開闢了化石鑑賞區域,有網友將自己拍攝的化石照片上傳,與專家和廣大網友交流。
在昨天的鑑賞活動中,有很多人會拿著自己的石頭問,這個值多少錢,而專家說得最多的則是,「這個無價!」所有讓專家來估價的要求都會被拒絕。對此,馮偉民坦言,化石不能說時間越長的它的價值越大。首先,化石本身就是不可再生資源,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可能某一種化石現在比較稀少,但是一旦再有地方開採出來,可能原本的價值就會降低。「大部分科研人員對化石的價格並不是很關心,而且市場上的價格也不是科學家來定的。」
隨著民間化石收藏日漸升溫,有些化石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漲的比較快,由於中間有著巨大的利益空間,也引來了很多不法分子。但是目前對於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國家已經立法進行保護,嚴禁擅自買賣。今年1月1日,中國第一部化石保護法規《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其中第二十二條「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將其收藏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捐贈給符合條件的收藏單位收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買賣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買賣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的,應當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場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