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化石修復專家正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修復一件古河馬化石。新華社記者李健攝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化石第二批修復與鑑定工程即將結束。古生物化石修復這個不為世人所熟悉的
工作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但是,他們是如何開展工作,得以引領我們去觸摸那些可愛的遠古精靈?
帶著興奮與好奇,記者日前來到修復工作現場。一時間,竟感到有些恍惚。兇猛霸道的恐龍,龐大猙獰的巨鬣狗,迅猛強悍的古鱷魚,形態各異的三葉蟲,婀娜多姿的海百合……這些針飛鑽舞塵埃落定之後的古生物化石栩栩如生、千姿百態地「簇擁」在記者周圍,使人驚嘆不已,不由得趕緊向專家請教:這些與世隔絕億萬年的古生物化石是如何被修復的?
奇妙有趣的「拼圖遊戲」
來自天津自然博物館化石修復中心的9位專家大多具有30年左右的化石修復工作經驗。他們指著散落在桌子上的細小的剔針、精巧的鐵錘等工具,風趣地說:「我們就是用它們來修復化石的。在整個修復過程中,首先要對古化石表面的泥土和塵土等雜質進行清理,使化石呈現出最初的紋理。然後對裂紋進行分析、判斷,按照裂紋把碎裂的化石一塊一塊拼接起來。關鍵是讓每一個小裂縫都能夠咬合,就好像小朋友玩的『拼圖遊戲』一樣,可是因為化石具有不可再生性,這項工作對修復人員的細心和毅力是一個考驗。」
安徽古生物博物館高級工程師周慄引著記者邊走邊說:「將一塊化石從巖體中分離出來,並展現在世人面前需要花費數周甚至更長的時間,而這僅僅是第一步。」走到一個工作檯前,記者看到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對一塊古鱷魚化石進行清理。他左手拿著剔針,右手拿著小鐵錘輕輕地敲擊著化石周圍的石塊,不時還用耳吹清理鑿下來的雜質,小心翼翼地把覆蓋在化石上的那層巖石給剔掉。
「化石醫生」的「妙手回春」
據了解,大型化石和小型化石的修復有所區別。大型動物化石一般保存的相對較好,而小鳥、蜻蜓之類的小型動物化石則比較容易受到地質運動的破壞,修復起來難度更高,需要工作人員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還有耐心。「拼圖」結束後,接下來的工作是粘接。由於化石年代距今相隔甚遠,不同部位都有程度各異的損傷,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膠水進行粘合,粘接時用膠水寧少勿多。
專家解釋說,使用粘合劑就如同給「營養不良」的動物補充能量一樣,通過滲透、粘合和加固讓它們重新挺起脊梁和伸展它們的身軀。館內現存的最大面積的海百合化石就是由多塊拼接後而粘接成,它在化石裡素有「石畫天雕」美譽,就是因為圖案逼真,特別是其冠如花,莖杆分明,像一幅國畫卻又好似一面浮雕。有的化石被診斷為「粉碎性骨折」,修復專家就跟「外科醫生」一樣用石膏為它進行整體修補。患有此「病」的化石一般都是「無精打採」,經過「治療」後才會重新充滿生機。
當今社會崇尚以自然為美,給這些可愛的遠古精靈「美容」當然更要遵循真實、自然的原則,否則它們的「雙眸」會失去昔日的神採。
一位專家深情地看著快要修復好的古鱷魚化石,對記者說:「修復過程充滿了樂趣。當化石的所有部位修補完成,搭成完整骨架後,為了讓精靈們真正的靈動起來,還要對化石的整體顏色進行著色和補色。」他撫摸著古鱷魚化石繼續說,「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要把它們裝扮得自然而有靈氣,否則只會把原本很有價值的化石毀損或者淪為一件低劣的工藝品。」
再現「侏羅紀公園」盛景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約有三百萬種,但曾在地球上生活而最終滅絕的生物遠不止這個數目。在地球上生活過的古代生物,一部分在死後被沙泥迅速掩埋,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在沉積的沙泥中得以保存,經過千百萬年的石化作用,生物的遺骸終於變成了化石。因此要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最可靠的證據就是從地層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為了讓記者更明白,周慄還打了個比方:如果把地層看作一本書,古生物化石就相當於書的編頁碼,清楚地向人類展示著生物從簡單到複雜的進化歷程。
目前,安徽省古生物博物館館藏的各類化石已經接近四萬件,且門類較為齊全。工作人員將逐步修復這些化石,爭取在2009年新館建成之際,讓這些可愛的遠古精靈喬遷新居。那時,「侏羅紀公園」的盛景將在高樓林立的城市得到再現。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可能無法想像遠古時期茂盛的森林裡和廣袤的草原上是怎樣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場景:頭部比籃球還要大的的巨鬣狗在陸地上顯赫一時,連現在的「森林之王」對之也望而卻步;已經滅絕的鏟齒象的鏟子狀下巴上長著一對扁平的牙齒,靈活的長鼻子可以幫助它用鏟板鏟草;腦袋有成人拇指大小的蝦也敢拿魚來開玩笑,把魚含在嘴裡,玩起「貓捉老鼠」的遊戲;崇尚「素食主義」、身長達24米的天府峨嵋龍,似乎在勸說恐龍家族的兄弟姐妹們不要老吃肉食,要防止「三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