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遼西古生物化石刻不容緩

2020-11-26 新華網遼寧站

走私的古生物化石(組圖)

  2002年7月,瀋陽海關破獲一起特大古生物化石走私案,包括韓國人在內的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追繳古生物化石2300多件,許多是國家二級保護化石,堪稱無價之寶。雖然瀋陽海關稱這是他們處理的"第一起"化石走私案,但是遼西古生物化石走私由來已久並一度猖獗卻是人所共知的。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中國化石在國外商店、拍賣行裡、博物館裡都可以見到,很多化石都是遼西的化石。像昆蟲、還有一些鳥類、魚類重要的化石都產於中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百件孔子鳥化石,流失到了日本,德國、美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現在從遼西地區發現的孔子鳥化石的具體數量我們不太清楚,有人估計可能達到上千件,那麼這些化石有多少件在我們的科研機構、博物館和高校呢?可能只佔很少一部分,大量的化石走私到了國外。
  這些化石通過化石販子走私到國外,好的少則幾千元,多的可賣到幾十萬元。豐厚的利潤,使他們敢鋌爾走險。
  化石販子:年年種地沒多少收入,孩子讀書用錢,賣個化石能賺倆錢。這次賺了三萬元。與大量化石流失到國外相反,國內許多學者卻得不到一流的研究標本。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我們承擔的都是國家973項目,有國家計經委的項目,有中國科學院的項目,方方面面國家級的重大項目,都需要我們做最基本的野外發掘工作,這是我們的第一環節。沒有材料你研究什麼?你發現什麼?但每次都受到一些影響。

很多古化石是拼湊成的

豐厚的利潤讓化石走私販鋌爾走險

  走私到國外的化石,由於很少能標出準確的出土地點和層位,也造成了科學研究的混亂。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有一篇關於蜻蜓化石的文章,發表在英國著名的古生物學雜誌上。文章作者是一個法國人,化石是在法國一個拍賣場拍買下來的,但它的層位、產地都給弄錯了。它的產地是在內蒙古道口溝侏羅紀的九龍山祖的地層裡面,但是文章中寫道,是錦州義縣族,產在四合屯。所以產生科學上巨大的謬誤。
  巨額利潤,使一批化石造假者也"應運而生"。中科院的專家向記者介紹,目前許多流失到國外和國內收藏者手中的化石,許多都是拼湊起來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最近幾年,我覺得造假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根據我的感覺,比如說一些重要的,如鳥類,恐龍化石70%---80%都有造假的跡象,都有造假的證據在裡面。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化石保護管理處處長趙毅賓:在市場上發現過造假的化石,造假化石完全是人為修理雕刻的,用現代動物的古骼冒充化石,去弄上去的,拼接在一起。
  美國著名的《地理》雜誌,前幾年發表了一篇古盜鳥的文章,引起很大轟動。但後來更轟動的是,這個走私到美國的古盜鳥,竟是中國一個農民用鳥的身子和恐龍的尾巴拼湊起來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這樣的事情影響了我們國家的名聲,化石是中國農民做的,但同時對我們的科學研究,對我們科學家的形象也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發表文章,國外的很多同行首先懷疑你的化石來歷怎麼樣?你的化石是不是真的,有沒有造假?過去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調查中記者發現,由於一塊化石可能使一個學者從寂寞無名到揚名世界,國內外的一些研究人員,有時也要到化石販子手中去購買化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化石販子對古生物化石盜挖、走私、造假。

相關焦點

  • 遼西古生物化石:讓人歡喜讓人憂
    遼西為什麼會蘊藏著如此豐富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 中國遼西——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填補完善達爾文進化論的寶地
    了解生物考古以及喜歡化石的朋友對遼西古生物一定不陌生。這裡是享譽世界的中生代珍稀生物化石富集地區,是世界自然遺產珍貴的一部分,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中生代古生物化石聚寶盆」。這裡不但是生物考古學極為關注的地方,也是化石收集和收藏者嚮往的寶地,並且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遼西生物化石產業,這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少見的。那麼為什麼遼西地區有著如此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呢?還得從這裡獨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以及化石形成過程說起。
  • 新華縱橫:揭開古生物化石非法交易黑幕
    一隻鳥、一棟樓,暴利引誘遼西古生物化石頻遭盜挖(同期:這東西比打工強,輕快、掙的還多);  面積廣、人員少,保護古生物化石群遭遇難題(同期:這個化石的面積太大了,他們藏在每一個隱蔽地方,都可以挖啊,甚至他夜間都可以挖)。  敬請關注本期節目《揭開古生物化石非法交易黑幕》。
  • 遼寧西部106個重點古生物化石資源清單已出爐
    遼西106個重點古生物化石資源清單出爐形成我國目前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方面最系統資料  2月10日,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省地質勘查院、北票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項目組共同完成的我省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遼寧西部古生物化石時空分布與保護利用機制構建
  • 遼寧古盜鳥事件及古生物化石造假的屢禁不止
    「古盜鳥」化石回歸中國而歡喜鼓舞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們的內心卻極為沉重,因為化石造假已經給飲譽世界的遼西化石和中國古生物學界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遼西化石的世界聲譽正逐漸降低,--青年科學家徐星博士如是說。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接收8件流失在歐洲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回遼寧
    央廣網瀋陽1月16日消息(記者郭威)為支持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增進中歐科學合作,歐洲化石收藏家和研究專家,主動提出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產於中國遼西的8件珍貴古脊椎動物化石無償贈送給中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守好古生物化石這份財富
    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軟體動物化石群——澄江動物化石群,被譽為揭示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奧秘的金鑰匙;世界上極為珍貴的身披羽毛恐龍化石,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被發現……美國科學家曾驚嘆:「除了中國,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有如此多的古生物化石群落。
  • 南方周末:誰動了遼西「恐龍」?
    遼西被掏空了  化石店吸引的不僅僅是國內的買家。今年6月17日,澳大利亞警方在本土繳獲了20噸來自中國的化石,其中就有大批遼西的恐龍和魚化石。  去年年底,遼寧公開審判了一起化石走私案。涉案的一名韓國人坐鎮錦州,在義縣一家化石店店主的協助下,大肆收購遼西化石。案發前幾天,還親自在朝陽化石城採購。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北京查獲五十年來最大一批珍貴古生物化石
    來源:中新網 | 作者:吳慶才   記者22日從北京工商部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日前,北京查獲了包括距今一點二四億年前的朝陽鳥化石在內的三十一件珍貴古生物化石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這8塊化石包括7塊帶羽毛恐龍化石和一塊原始鳥類化石,包括距今1.6億年前的「赫氏近鳥龍」、「短羽始中國羽龍」、「徐氏曙光鳥」;距今1.25億年前的「曲足熱河鳥」;2017年公布的新屬種「孫氏絲鳥龍」。  這些化石均產自遼西的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後因種種原因流失海外。
  • 在北票,探秘古生物化石資源,翻閱活的歷史教科書
    北票是遼寧省的一座小城,北票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票市上元鎮,成立於20世紀末,主要保護對象是如鳥類等古生物化石資源。化石是活的歷史教科書,遠古時代的動植物遺體在經歷了滄桑巨變後,化身為煤,化骨為石,形成了化石。
  • 遼西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證據
    關於這個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近日,《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鑫和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韓剛團隊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今年4月末,他在田頭發現了一塊又像石頭又像骨頭的東西,由此引出一處大型恐龍化石出露點。目前,化石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恐龍化石專家周長付說,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應屬義縣陸家屯層,距今約1.26億年,屬蜥腳類恐龍。這隻恐龍存活時,體長約15米,高約2米,肋骨約1.5米長,是目前為止遼寧省發現的最為完整的立體保存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
  • 我國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圖)
    貴州省古生物籤定中心研究員尹恭正(前)和同事一起研究美麗瓦窯龍頭部化石。 貴州省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在該省獨山縣的一條山村小道上發現一塊被用作路石的海洋古生物化石。貴州省地礦局總工程師王尚彥博士向記者介紹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海百合化石。 這是2000年在貴州省關嶺縣發現的長達3米的新中國龍化石,因形態近似傳說中的龍而倍受關注。
  • 八塊帶毛恐龍化石有故事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回憶說,哥德弗洛伊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裡主動提出,將自己在歐洲收集的8件來自中國遼寧的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經過初步溝通,2017年1月,受收藏家艾斯奎裡的委託,哥德弗洛伊給孫革寫來一封信,信中正式提出要將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遼西古蜥蜴會滑翔(組圖)
    本報瀋陽訊1.3億年前生活在遼西的古蜥蜴會飛!這是今天美國出版的《國家科學院院刊》刊載的由瀋陽師範大學完成的研究論文揭示的成果。  這篇題目為「中國白堊紀早期的滑翔蜥蜴」論文,揭示這種蜥蜴是長達兩億多年的演化歷史中惟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種。
  • 中國發現滑翔蜥蜴化石
    研究表明,滑翔蜥蜴化石是近年來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的遼西熱河生物群中一個新的重大發現,是蜥蜴長達2億多年演化歷史中,目前唯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種。這一發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填補了滑翔行為在蜥蜴演化史上的空白。  命名為「趙氏翔龍」  這種古老的滑翔蜥蜴化石被命名為「趙氏翔龍」,是中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野外工作中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