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劫」與「難」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2011年10月22日在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拍攝的海百合化石。 新華社記者劉續攝

一位村民展示一塊寬約1米、長約2米的方形海百合化石,上面約有10多株海百合「根莖」和「花瓣」交叉、蜿蜒,「植株」姿態優美,像一幅國畫。「所謂的加工就是剔除雜質,需要一個多月時間,大概能賣2萬多塊錢。從挖化石的人手中買過來,大概三四千元的成本價。」他說。

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家切割、「加工」化石,一度成了不少農戶的「生意」。一些村民家中堆放著至少幾十塊化石,有殘缺的,有完整的。他們用螺絲刀在厚度約5釐米的石板上將古生物骨架周邊的雜質剔除、磨平,古生物骨架得以清晰地顯現。

古生物化石精美的圖案和稀缺性,令不法商販爭相購買。在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魚龍、海龍、海百合、鸚鵡螺等古生物化石而聞名世界的新鋪,盜挖盜採、走私販賣化石,曾經是常態。

從2003年開始,關嶺縣持續加強對保護區內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持續打擊盜挖盜採,收繳魚龍、海百合等珍貴古生物化石上萬塊。

然而,由於資金和基礎設施的缺乏,收繳的大量古生物化石保護和處理也成為難題。

珍貴化石被盜採

藏在深山的古生物化石本無人知曉,直到20世紀40年代,當地農民在開墾中發現帶有動物形狀圖案的石片。這些石片曾引來地質專家關注,但此後數十年,對新鋪鎮的古生物化石研究並不多。

關嶺縣地質公園管理處副處長陳正江回憶,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農民從山上開採石片用於堆砌豬圈,一些農戶在砌牆的過程中發現部分石塊似乎「來頭不小」,有的像植物的花冠,有的像動物的骨頭,有的甚至能夠清晰看出魚、海龜、海螺等形狀。

2006年,湖北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專家汪嘯風、陳孝紅經過考證發現,新鋪鎮地下蘊藏著2.2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群,魚龍、海龍、海百合、鸚鵡螺等各類化石保存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形態精美,為全球同期地層所罕見。

專家認為,關嶺海生動物大約在水深約200—500米的海洋中生活。當時,由於沉積環境寧靜,海生爬行動物以及魚類、海百合和大量無脊椎動物等保存完好,經後期地質作用,形成了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的化石寶庫。

隨著關嶺的古生物化石被世界知曉,新鋪鎮的一些村民開始秘密從事古生物化石盜挖盜採活動。在臥龍村、海百合村等核心保護區,不法分子在自家地裡或租賃農戶土地秘密挖掘化石,購買麵包車將座位拆卸進行盜運,再將化石進行除雜質加工。加工後,面積從不足一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不等的化石上,魚龍、海龍、海百合等生物栩栩如生,違法商販爭相走私販賣。

這些化石不僅遭到「賤賣」,還成為部分國家工作人員的「囊中之物」。與此同時,盜採盜挖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容易引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睡在茅屋守石頭

「執法隊成立的時候,湖北來的專家在關嶺縣新鋪鎮發現了三條魚龍,就是現在的原位保護1、2、3號館。為了保護好這3條珍貴的魚龍化石,我們就搭建了簡易的茅草房,蓋住化石,有時候就睡在茅草房裡守護這些石頭。」2003年從部隊退伍後,左明山來到執法隊工作,現在是執法隊的負責人之一。

關嶺地質公園管理處,專司打擊盜挖盜採、私自加工、走私販賣化石。16年來,左明山積累了豐富的打擊盜採化石犯罪的經驗,也多次面臨危險,三次受傷住院,威脅、恐嚇更是不計其數。

「第一天執法,隊長帶我們三個隊員在一個村寨裡收繳化石。我們被很多不法分子圍攻,當時情況非常緊張,報警後公安趕到才把我們解救出來。」左明山回憶,「我受過大傷三次,小傷數不清。2005年4月,當時副隊長帶著我們幾個隊員到乾田寨去巡查,被七八十個不法分子圍攻、毆打,我們的執法車被砸壞,那一次我們都在醫院躺了一個多月。」

左明山坦言,很多時候有放棄的念頭,因為家人也經常接到陌生電話,被人威脅、恐嚇,有同事夜晚出門被人用口袋罩住毆打。

「不過,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國家幹部,不忍心看到漫山遍野被挖得千瘡百孔,也不願意這麼寶貴的資源被不法分子掠奪,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左明山說。

左明山介紹,執法隊每天都要上山巡查,每兩周必須把全部的1000多個採坑巡查一遍,做好圖片和文字記錄。

「很多時候是和公安幹警一起配合行動,這樣比較安全,對不法分子也有比較強的威懾力。」左明山說,2012年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頒布以後,當地老百姓的法律意識增強了許多,盜挖盜採沒有以前那麼猖獗。

尤其是2018年8月,關嶺縣公安局、國土局、地質公園管理處等幾個部門配合行動,集中打擊了一批化石盜挖盜採犯罪活動,有效地治理了盜挖盜採現象,目前已經基本看不到古生物化石相關的違法犯罪活動了。

化石保護成難題

2003年開始,關嶺縣多部門持續打擊盜挖盜採,共收繳魚龍、海百合等珍貴古生物化石上萬塊。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暴露在空氣中的化石會受到氧化,價值會受到影響。但目前資金、人員等不足,沒有多餘的力量建設更大的博物館保護這些珍貴的化石。」關嶺地質公園管理處執法隊隊長李斌頗感無奈。

2004年,國土資源部批准建設主景區為0.94平方公裡的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關嶺縣將執法收繳的古生物化石精心「加工」和裝裱,作為公園的主要展品,2006年揭碑開園,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展示2.2億年前(晚三疊世)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

2009年,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通過無人機俯瞰,博物館猶如一個巨大的菊石化石屹立在公園內。博物館中有大量保存完美的化石,海生爬行動物魚龍、海龍、楯齒龍、半甲齒龜、海百合以及菊石、雙殼、牙形石、鸚鵡螺、魚類等化石讓人大飽眼福。

然而,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也由於遊客稀少等原因,連續虧損。「在旅遊旺季,一天的接待量只有500多人,現在除去水電費和員工開支,我們基本上沒有錢再去支付其他費用,基礎設施維修也很困難。」地質公園副經理楊其菊說。

不過,擁有巨大科研與審美價值的化石寶庫,關嶺人對地質公園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

「只要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化石保護相輔相成,雖然化石不能買賣,但化石一定能成為關嶺的耀眼名片。」左明山介紹,目前關嶺縣正利用國家地質公園這個平臺,發展旅遊業,帶動當地百姓通過精品水果、農家樂等產業脫貧致富。

2009年,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土科普教學實習基地。「地質公園會利用好國土科普教學實習基地這個平臺,積極開展科普教育遊,讓更多人走進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感受其獨特的地質文化旅遊魅力。」楊其菊說。(記者蔣成、汪軍)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保護困境如何破解?
    原標題: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保護困境如何破解?【簡介】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新鋪鎮,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展示約2.2億年前晚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公園內化石保存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形態精美,為世界同期地層所罕見。
  •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2017-06-28喬啟明 攝   中新網關嶺6月28日電 (周燕玲)貴州關嶺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國際研討會28日在此間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關嶺化石群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建言獻策。海百合化石。
  • 偷盜古生物化石,關嶺一男子獲刑一年
    吳某修為謀私利,多次採用秘密手段竊取海百合化石以及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近日,安順市關嶺自治縣人民法院以盜竊罪判處吳某修有期徒刑6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犯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000元,數罪併罰,總和刑期有期徒刑1年零6個月,並處罰金15000
  • 關嶺:石頭裡的貴州記憶
    幾億年後,在貴州的三大區域,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大量海生恐龍化石。 其中,關嶺化石群有「兩億年前的絕滅谷地,古生物化石的聯合王國」之稱,該化石群形成於距今約2.3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海灣環境,大量古生物化石在這裡沉睡。透過魚龍、海龍、楯齒龍、海百合、菊石、牙形石、鸚鵡螺等化石,我們能略微描繪出史前貴州的模樣。
  • 國內外專家齊聚貴州關嶺:研討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
    、安順市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安順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承辦的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國際論壇在貴州關嶺召開。喬啟明 攝  研討會上,關嶺自治縣政協主席周建能在歡迎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的舉行旨在圍繞保護好、開發好關嶺古生物化石資源這一目標,建立更為寬廣、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他懇請與會專家出謀劃策,關嶺將把握此次機遇,匯 集各方智慧與力量,進一步做好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工作。  「這是一次推進貴州全域旅遊發展的盛會,是一次實現旅遊『井噴式』發展的盛會。
  • 貴州省古生物化石資源亟須保護和開發
    據貴州日報報導,貴州是古生物化石王國,地下有十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是貴州省地下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以貴州省關嶺自治縣的海百合化石、魚龍類化石以及興義市的貴州龍等化石為最。      產於貴州省關嶺、興義等地的貴州龍、海百合、魚龍等化石,目前在國外的比在國內的多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新鋪鄉境內。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埋藏的化石形成於距今兩億兩千萬年前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包括:海生爬行動物、海百合等以及古植物化石。化石種類豐富、多樣、完美。
  • 「古生物王國」貴州將申報三疊紀世界地質公園
    新華網貴陽5月3日電 (記者 何雲江)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素有「古生物王國」之稱的貴州省正積極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三疊紀世界地質公園。  貴州是國際地質學界公認的「沉積巖王國」和「古生物王國」,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古生物化石庫。近幾年來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群,其化石數量之多、門類之廣,令世界矚目。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我對海百合的深入了解是在2003年承擔了《貴州關嶺國家地質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任務,對關嶺一帶進行了深入調研之後,才知道這種化石的科研價值及意義。關嶺地區在晚三疊紀為海灣環境,並逐漸由淺海陸棚向局限盆地演化。
  • 安順么鋪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足跡,研究者認為可能為這種動物足跡
    近日,貴州省博物館官方微信公布2020年9月安順么鋪鎮古生物化石科考成果: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到了目的地,記者跟著該村的村主任陳恩詳和支書一同去往發現古生物腳印化石的地點,下車後步行十多分鐘路程便到了一座名為將軍山的山腳,那些古生物化石足跡就在此被發現。
  • 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將呈現世人面前
    新華網貴陽9月1日電(記者張藝)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將於9月28日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境內的國家地質公園向公眾展示。  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
  • 大山裡的化石修復專家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的魚龍化石。經過化石修復專家李剛近一個小時的修復,一塊貴州關嶺海百合化石就展現在大家面前。 據專家考證,位於貴州省關嶺縣新鋪鎮的古生物化石群形成於距今2.2億年前(晚三疊世)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門類包括魚龍、海龍、海百合、菊石、鸚鵡螺等化石,是種類眾多、保存完好、規模龐大的化石群。
  • 探訪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5月9日,遊客在博物館內參觀展出的化石。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該公園是以展示2.2億年前(晚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園內分魚龍化石館、海龍化石館、海百合森林化石館、原位保護館區、遊人挖掘體驗區等場館。
  • 「化石獵人」情牽億年海百合
    由於我國專門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專家相對少,因此被稱為「化石獵人」的「半專業化」地質考古愛好者尤為重要。 貴州省六盤水市的「化石獵人」李剛,從事古生物化石修復已經20多年,擅長精修貴州大山裡的一種珍貴化石——海百合。經過李剛的手,一塊塊栩栩如生的貴州關嶺海百合化石逐漸顯露真顏。
  • 化石藏品難住古生物專家 西伯利亞野牛角難辨識
    昨天上午,由本報和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第五屆化石鑑賞會」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行。由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和古植物專家為化石愛好者提供免費諮詢和化石鑑定。記者發現,昨天來「鑑寶」的都是一些「民間高手」,不僅假的化石很少,一些珍貴的寶貝讓專家們感到「驚豔」。
  • 專家在貴州凱裡找到古生代六個紀古生物化石
    新華網貴陽9月13日電(記者 周芙蓉)有關專家通過在貴州黔東南的凱裡市野外實地考察,找到完整的古生代六個古地質海相地層。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巫宜山的帶領下,幾年來有關人員經過160多次野外實地考察探明了凱裡市範圍內的古生代地層和古生物資源,共採集到了2萬餘件古生物化石標本。
  • 貴州地方文史名家講壇|範同壽:海百合的訴說
    海百合化石(喬啟明 攝)20世紀40年代,地質工作者在新鋪發現了一種叫海百合的化石群。這種古生物化石形似荷葉、體態碩大優美,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自那以後,關嶺新鋪的名聲漸漸大了起來。上世紀90年代後,當地又發現了大量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群,有鰭龍目、齒龍目和魚龍目3個目、2個亞目,共6個科、9個屬。
  • 守好古生物化石這份財富
    「這得益於《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實施和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的成立。」賈躍明說,「條例的實施,使得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真正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使古生物化石的發掘、收藏、市場、出入境行為等都有了法律規範。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的成立,規範和加強了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一批像『恐龍蛋窩』化石一樣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貴化石順利追回,大批中國獨有的化石資源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