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化石修復專家

2020-12-06 騰訊網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的魚龍化石。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新華社貴陽6月3日電(記者蔣成、施錢貴)一塊不起眼的石片,卻蘊藏著2.2億年前的故事。經過化石修復專家李剛近一個小時的修復,一塊貴州關嶺海百合化石就展現在大家面前。

據專家考證,位於貴州省關嶺縣新鋪鎮的古生物化石群形成於距今2.2億年前(晚三疊世)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門類包括魚龍、海龍、海百合、菊石、鸚鵡螺等化石,是種類眾多、保存完好、規模龐大的化石群。

這裡的化石得以「重現天日」,離不開像李剛一樣的化石修復專家們的工作。

化石修復專家李剛正在修復一塊海百合化石。新華社記者 施錢貴 攝

李剛使用的修複方法是噴砂修復法。他將一塊盤子大小的化石放到一個密閉的化石修復箱內,隔著玻璃用噴頭和氣動筆進行修復。

他一邊修復一邊告訴記者:「海百合是一種棘皮動物,只不過長得像植物,因此有了這樣一個植物的名字。」李剛的噴頭每到一處,附著在化石表面的雜質就被吹乾淨,海百合的骨骼逐漸清晰,精美的條紋逐步顯現。

「使用噴砂噴頭修復化石一定要控制力度,既要足夠的力道將雜質清除乾淨,又不能用力過猛損傷化石。」李剛說,感受海百合的魅力,必須得從海百合還是原石的時候開始,見證它逐漸褪去外衣,再到成形,直到修復完成之後綻放絢麗的光彩。

經過化石修復專家李剛修復成功的海百合化石。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前些年,當地村民不懂海百合化石修複方法,盜挖盜採化石後經常把化石修壞。李剛一直在不斷提倡科學保護和正確修復,他認為每一塊海百合都獨一無二,容不得一絲馬虎。

「修復海百合時應避免傷害它的棘皮,它的棘皮如同人的皮膚一般,所以更要細心,不要傷害到它。」李剛說。

未經過修復的海百合化石。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在學習修復化石的初期,一朵巴掌大的海百合需要十多天才能修復完成。而修復技藝越來越高的李剛,如今修復這樣一塊化石只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經過化石修復專家李剛修復成功的海百合化石。新華社記者 蔣成 攝

20多年來,在他修復的作品中,有硫鐵礦共生的海百合化石,也有魚龍胃部等精工細磨的化石標本。

作為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2018年「非凡貢獻人物 (提名)」稱號的獲得者,李剛毫不吝嗇地把自己鑽研的成果教給前來學藝的學徒和志願者。

如今,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定期開展的「跟著專家修化石」活動時常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體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修復化石了解海百合的前世今生。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古生物化石。    4月6日,經過6名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修復,兩匹古生物化石——薩摩獸和大唇犀順利完成修復裝架,從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起運,飛回青海博物館。    在天演博物館臨時展廳裡,陳列著恐龍、三趾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標本。
  • 「化石獵人」情牽億年海百合
    由於我國專門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專家相對少,因此被稱為「化石獵人」的「半專業化」地質考古愛好者尤為重要。 貴州省六盤水市的「化石獵人」李剛,從事古生物化石修復已經20多年,擅長精修貴州大山裡的一種珍貴化石——海百合。經過李剛的手,一塊塊栩栩如生的貴州關嶺海百合化石逐漸顯露真顏。
  • 化石修復師這樣「復活恐龍」
    在熙熙攘攘的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裡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恐龍化石有序陳列40年間,他跑遍了楚雄州的犄角旮旯,訪遍每一處恐龍發掘地,共修復了60多具恐龍,100多件化石。王濤介紹,找化石、挖掘、修理、復原、命名、裝架,一具恐龍化石從野外到「走」進博物館,需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在修復化石之前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 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在貴州修復完畢(圖)
    圖為海百合化石金黔在線訊 12月19日,筆者從獨山縣文物管理所獲悉,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修復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現已修復拼接完畢。這批海百合化石是上月初被文物走私團夥從貴州運往廣西準備銷往海外途中,在貴新高速公路被截獲。據專家考證,這批海百合化石保存完好,形成於2.2億年前,厚度為4釐米至5釐米,經過拼接,面積最大的為27.3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
  • 中國修復世界首次在吉林發現的新種恐龍化石(圖)
    中新社長春三月十二日電(記者 吳兆飛)記者今日獲悉,經過近半年時間的修復,現存吉林大學博物館的一具在長春境內發現的新種恐龍化石已基本恢復本來面目。經國內權威專家鑑定,這極有可能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個新種恐龍,並初步將它歸類為古角類恐龍。
  • 怎樣給古生物化石「整容」
    兩名化石修復專家正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修復一件古河馬化石兇猛霸道的恐龍,龐大猙獰的巨鬣狗,迅猛強悍的古鱷魚,形態各異的三葉蟲,婀娜多姿的海百合……這些針飛鑽舞塵埃落定之後的古生物化石栩栩如生、千姿百態地「簇擁」在記者周圍,使人驚嘆不已,不由得趕緊向專家請教:這些與世隔絕億萬年的古生物化石是如何被修復的?
  • 考古學家著手修復龐貝古城被掩埋居民化石
    當地時間5月20日,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對千年前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龐貝城居民化石進行修復。   考古專家們正準備在名為「龐培與歐洲」的展覽中展示這些珍貴遺體。這些遇難者的姿勢可顯示他們的死亡方式,有些人被困在房中,有些人則在試圖保護家人。當時維蘇威火山噴發18個小時,導致泥漿流以160公裡的時速衝入龐培,摧毀城中一切,並將龐培整體埋葬。有報告稱,龐培古城有2000人遇難。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化石專家萬元買到假化石
    化石市場半數是假貨  在夫子廟的商業街裡,幾家「奇石」店裡擺放的大多是一些古生物的化石,小到幾十塊錢的珊瑚化石,大到成千上萬的動物骨骼、恐龍蛋化石都一應俱全。  「看看,正宗的古生物骨骼化石,150元便宜賣給你了。」看到記者似乎對化石比較感興趣,一家店主熱情地拿出了一塊。「這是什麼啊?」「我也不清楚,反正肯定是一個骨頭的化石。」
  • 耗時兩年 重慶化石修復師「復活」24米長恐龍
    為了迎接第50個世界地球日,號召更多人珍愛美麗的地球,守護自然資源,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了對於恐龍化石修復的媒體開放日活動,探尋億萬年前地球的秘密。不同的姿勢、昂著頭顱,三隻巨型恐龍的化石擺放在重慶市地質遺蹟保護與研究實驗室化石修復中心。「重慶目前裝架最大的恐龍就是長24米。」
  • 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對2.1億年前板龍化石進行修復
    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修復一個2.1億年前的板龍化石。該恐龍骨骼化石由瑞士弗裡克恐龍博物館(Dinosaur Museum Frick)永久租借給,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對其進行修復組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公眾展出。
  • 古生物學家在遼寧發現翼龍化石,它只有一個手掌的大小
    雖然有些種類的恐龍天生就是龐然大物,但是在恐龍的世界裡也有大有小。翼龍就是一種有大有小的恐龍,這種恐龍因為長著翅膀能夠在天上飛而被稱為「翼龍」。大的風神翼龍其臂展超過了十米,應該是地球上最龐大的飛行動物了。而小的翼龍究竟有多小呢?翼龍中有一種特別小的種類叫做「森林翼龍」,它還是在中國被發現的。
  • 一部在原始森林裡拍了三年的紀錄片《大山裡的精靈 第一集》
    (一)》,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寧夏廣播電視總臺承制的4集紀錄片《大山的精靈》,於2014年2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大山的精靈這是一種有二千多萬年歷史的神秘生物,曾經被認為已經絕跡,100年前似乎重被發現,直到50年前,人們才證實它們真的還存在。它們存世僅700餘只,全部生活在梵淨山,它們就是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珍貴的黔金絲猴。
  • 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
    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對於地球的探索也越來越頻繁一些曾經號稱世界未解之謎的難題,在人類科技的手段之下,逐一的解開那些神秘的面紗,就連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在如今也被各種科研人員利用,AI等修復手段重現出來。
  • 化石不要再人為汙染了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生爬行動物專家李淳向本報記者這樣呼籲。前不久曾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專家爆料:國內博物館化石多數為假」。同時,估計95%以上的博物館,都收有這種「過分雕刻以及人工拼湊的『假』化石」。「包括某些國家級的地質博物館裡,有個別展品也有拼湊成分。」「其實中國科學界注意到這個問題至少10年了,但包括博物館在內的社會層面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李淳對此頗感遺憾。中國地質博物館曾就「展品拼湊問題」回答《科學》雜誌記者的提問,認為「產地農民修復化石時可能犯了一些錯誤,但並不是假化石」。
  • 大山裡的山雀,今年的雛鳥,模樣好可愛
    大山裡的山雀,今年的雛鳥,模樣好可愛 2020-11-12 00:00
  • 大山褶皺裡的防洪點
    大山裡,隧道邊,危石下,一間藍白相間的板旁隱藏在漫山青翠之中。百米之外,便是素有「橋隧博物館」之稱的宜萬鐵路。 每隔一個星期,劉可和程毅明便要從家庭所在地的城市來到這荒野裡,替換下已值班一周的胡金鋼和唐良清,繼續守候著宜萬鐵路安全
  • 這塊化石裡有一對「母子」三葉蟲
    活動現場 潘禧銘 攝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11日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王祥波)透過一塊化石看見了一對「母子」三葉蟲。11日,30名小學生來到武漢中華奇石館,參加「我在奇石館修化石」第三堂課,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院「地學之光」講師團程柳菱博士指導下,學習修復化石的基本方法,認識了三葉蟲的「基礎款」——張氏蟲。「長形張氏蟲是常見的化石,一般在1釐米左右大小,產量大,是不錯的入門三葉蟲化石。」
  • 幾萬前劍齒象化石驚現馬金一山洞,專家推斷還有大熊貓化石?
    馬金鎮洪村文化禮堂內,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古生物化石專家金幸生博士,省自然博物館安全保障部主任張江龍和縣文物所所長陸蘇軍在討論時說道。時間退回到1979年,村民在洪村「石彎洞」附近勞作時發現化石。1982年,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該化石被驗證為犀牛化石。1983年,「石彎洞」更名為「犀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