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對2.1億年前板龍化石進行修復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修復一個2.1億年前的板龍化石。該恐龍骨骼化石由瑞士弗裡克恐龍博物館(Dinosaur Museum Frick)永久租借給,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對其進行修復組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公眾展出。板龍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修復一個2.1億年前的板龍化石。該恐龍骨骼化石由瑞士弗裡克恐龍博物館(Dinosaur Museum Frick)永久租借給,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對其進行修復組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公眾展出。板龍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修復一個2.1億年前的板龍化石。該恐龍骨骼化石由瑞士弗裡克恐龍博物館(Dinosaur Museum Frick)永久租借給,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對其進行修復組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公眾展出。板龍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修復一個2.1億年前的板龍化石。該恐龍骨骼化石由瑞士弗裡克恐龍博物館(Dinosaur Museum Frick)永久租借給,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對其進行修復組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公眾展出。板龍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奧地利驚現億年前 魷魚與章魚的祖先
    導讀: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復原了一塊此前未知的動物化石的原貌,根據研究發現這很可能是章魚或烏賊的祖先!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復原了一塊此前未知的動物化石的原貌。根據復原圖,這隻動物渾身長滿釘狀結構,據信是現代魷魚與章魚  的祖先。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菊石化石進行實地考察 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創用。牟林博士稱,在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那時特提斯海的南北兩側是被它分裂開來的原始古陸。南邊的岡瓦納大陸,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北邊的歐亞大陸,包括如今的歐洲、亞洲、北美洲。二疊紀晚期,地球上南、北兩塊大陸開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塊。
  • 世界最霸氣的博物館,裡面全是珍貴的恐龍化石和遺址,就在中國
    恐龍的種類相當多,不同的種類體型和習性差得很遠,有無肉不歡的霸王龍,也有隻愛吃素的板龍,但是這種統治了地球的動物卻突然之間消失了,留給人們的只有化石。恐龍在死亡以後,軟組織會腐爛消失,但是骨骼這些硬組織則會保留下來,被泥沙包圍隔絕了氧氣,在經過億萬年的沉積作用,這些硬組織就會礦物化,形成化石等待著人類發現它。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似叉骨祖翼獸復原圖 趙闖 繪   雙缽翔齒獸復原圖 趙闖 繪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1984年,在雲南省澂江縣(今澄江市)毛天山地區進行科學研究的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用錘子敲開了他腳下的巖層,發現了一個節肢動物化石——奈羅蟲,這是以前在加拿大伯吉斯頁巖中唯一發現的。於是,記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再次浮出水面。 走進展示這些化石的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兩層的化石牆,由埋藏化石的巖層拼接而成。化石可以在巖壁上找到。
  • 日本福井縣將展出棘龍牙齒化石 距今1.2億年歷史
    當地時間2020年7月14日,日本福井縣,福井縣恐龍博物館將於7月23日展出棘龍牙齒化石。這些化石是1991年至2019年間在福井縣勝山距今約1.2億年的地層中出土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7月14日,日本福井縣,福井縣恐龍博物館將於7月23日展出棘龍牙齒化石。這些化石是1991年至2019年間在福井縣勝山距今約1.2億年的地層中出土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7月14日,日本福井縣,福井縣恐龍博物館將於7月23日展出棘龍牙齒化石。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Mammalian
  • 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
    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對於地球的探索也越來越頻繁一些曾經號稱世界未解之謎的難題,在人類科技的手段之下,逐一的解開那些神秘的面紗,就連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在如今也被各種科研人員利用,AI等修復手段重現出來。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恐龍時代的小精靈——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約400件產自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珍貴昆蟲化石和現生昆蟲標本等配合詳盡圖板同時展出。    化石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物證。
  • 日本福井縣出土18顆棘龍科牙齒化石,其歷史可追溯至1.2億年前!
    福井縣出土多枚棘龍科牙齒化石。(網絡圖片) 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周二(14日)宣布,在該縣勝山市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地層中,發現18顆大型肉食恐龍棘龍科的牙齒化石,是國內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多的棘龍科牙齒化石。這些化石將從下周四(23日)起在館內展出。
  • "海洋暴龍"可吞下轎車 北極發現1.5億年前龍化石
         一個挪威科研小組2月27日稱,他們在北極島嶼上發現的1.5億年前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上龍,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兇猛異常的「海怪」體長約15米,牙齒巨大,撕咬力驚人,可一口吞下一輛小轎車。
  • 罕見化石證明2億年前銅川曾有大片森林
    新華網陝西頻道訊:據西安晚報報導,日前,銅川市一位生物教師在帶領學生採集標本時,發現了大量罕見的矽化木化石,有關專家鑑定後認為,這說明2億年前銅川氣候溫潤,曾有大片森林存在。      王生才是印臺區廣陽中學的一名生物老師,有近30年的教齡,在平時的教學中,他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尋找和製作動植物標本。
  • 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鹽湖城)
    當然,它們並不是活的恐龍,而是埋藏在山谷和採石場深處,具有 1.24 億年歷史的地層之中的化石。20年前,科學家們在拱門國家公園(Arches NationalPark)附近發掘身披尖刺硬甲、後得名加斯頓龍(Gastonia) 的那隻甲龍時,也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隻馳龍的部分化石,並將其與 20 世紀 70 年代在莫阿布(Moab)附近發現的恐龍化石碎片拼接起來。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時間:2019-10-31 10: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這個化石來自 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 UFO31億年前化石揭露巨人存在,是人類始祖還是外星人?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這個腳印是在31億年前產生的,這似乎展示了巨人曾經在這個地球上生活過的足跡。奧地利文物研究者克勞斯多納估計,巨人的身高約為7至7.5公尺,剛好與1964年在厄瓜多南部發現的巨人骨頭相符。  該腳印位在巖基上,巖基一般是巖漿在底表內緩慢冷卻而成的巨大巖體,因此有人懷疑腳印不可能是在巖石冷卻過程當中造成的。
  • 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古生物化石。    4月6日,經過6名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修復,兩匹古生物化石——薩摩獸和大唇犀順利完成修復裝架,從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起運,飛回青海博物館。    在天演博物館臨時展廳裡,陳列著恐龍、三趾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標本。
  • 美國西部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 恐龍展驚豔!
    前不久,因為工作關係,在美國西海岸兩個重要城市——洛杉磯、舊金山短暫參訪考察,中途抽空看了美國西部最大的博物館——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實話說,近年來也走過不少國內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技館,但在展覽成列和展示、以及引導參觀者思考及探索上,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高明之處。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