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2021-01-10 荊楚網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你見過長在大海裡的百合花嗎?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

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據介紹,海百合是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朝,目前已發現5000多種海百合化石種,現代海洋中仍存有近700種。在2億3千萬年前,海洋裡到處是海百合的身影,它們有的附著在漂浮的樹木上,過著浮遊的生活;有的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留下許多化石,有的石灰巖地層全部由海百合化石構成。

「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 ,叫腕。這些觸手就像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後因二疊紀 、三疊紀滅絕事件,約96%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逐漸衰退。如今,人們只能在深海裡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地大逸夫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李富強介紹,目前,該館共珍藏著4塊保存完好、外形精美的海百合化石。他說,一個理想的海百合化石由根、莖和腕三個部分組成,但大多數化石不完整。逸夫博物館的海百合化石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雖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委實罕見。

李富強認為,在大自然漫長的演變中,氣候變化,物種更迭,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解的謎團。而正是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為我們解開了一個個的千古之謎,讓人類更好地熱愛自己的家園,更好地理解「適者生存」自然法則的秘笈。


相關焦點

  • 走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已有23年的建館歷史。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萬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千件。1998年被命名為湖北省和武漢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被武漢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 海百合化石 稀世國寶
    在2006年一塊完整海百合化石當時的轉讓價格就達到1200萬,價值不菲。但如此珍稀的古生物化石,確不是用價值可以衡量的。廣東省廣東博物館於2010年開館,館內珍藏了一塊海百合化石,高3.2米,寬2.6米,作為鎮館之寶。
  • 海百合化石有哪些
    這些無機物在海百合化石中所呈現的形態往往有別於普通的無機礦物,例如平滑的曲線,或者是所謂的「分級結構」 (hierarchical structure),即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呈現一定的結構。這些結構特徵往往成為鑑別海百合化石的重要依據。鎮海有一位市民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化石海百合捐贈給鎮海檔案館,這塊化石距今已有約兩億年的歷史了。
  • 地大逸夫博物館:「穿越」地球46億年滄桑歷史(圖)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地大逸夫博物館提供)  荊楚網記者 劉鄲  在這裡,你會感嘆都教授弱爆了,400年算神馬,你可以分分鐘「穿越」到2億年前。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這座埋在校園裡的「金山」,六大展館內幾乎一步一景,地球起源的恢弘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來,讓你直呼過癮。
  • 來這個博物館,看海裡的百合花
    這塊海百合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可謂逸夫博物館的一大「鎮館之寶」。為古環境研究提供重要證據海百合是,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朝。幾經興衰,已發現5000多種化石種,直到現代海洋中生存仍有近700種。
  • 海百合化石收藏價值不可估量
    其實在收藏市場上,除了古玩、字畫、奇石、珠寶,還有不少偏門的收藏品,在小眾圈子裡,非常瘋狂,比如珍稀的海百合,成交價格在幾萬元/平米。昨日,資深收藏者劉先生向外界透露,除了隕石切片,他手上還有上千件化石藏品,其中也有十幾年前收藏的鱘魚、恐龍蛋、魚龍、龍魚、海百合化石等。
  • 巴彥淖爾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珍貴化石!
    2020年9月,巴彥淖爾市地質公園管理局戴瑞明、賈勝等人與中科院古脊椎所開展「巴彥淖爾古生物化石調查」課題過程中,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海力素以南5公裡處寶日漢圖地區的一處石炭系海相沉積巖中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 「化石獵人」情牽億年海百合
    李剛:我出生在貴州省六盤水市,苗族,1997年之前,我還沒有從事化石修復工作。那時候,我在家鄉開了一個汽車保養店來養活一家人。跟古生物化石結緣,是在一次廣州的寶石展覽上。當我無意中看到一塊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時,立馬被它的魅力吸引了,它精緻美麗,枝蔓輕柔,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過往,這跟我過去接觸到的化石完全不同。
  • 山東博物館有一隻「小豬佩奇」,還是鎮館之寶!
    #禮遇中國濟南行#山東博物館有一隻「小豬佩奇」,還是鎮館之寶!2010年開館後沒幾年,有關「山東情婦館」、「山東情婦報」及「心系情婦坡」等調侃成為民間網絡一段趣彈,官方並未理之,而山東博物館除了領銜全國省級博物館中「規模最大」,選鎮館之寶也是被眾博物館羨慕不已——這一選就是「十大鎮館之寶」!今日隨禮·遇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各位專家進館參觀,在細觀這「十大鎮館之寶」之後,惟對排名第二的紅陶獸形壺喜愛有加。
  • 【賞石天地】海百合化石——石種大薈萃
    海百合化石——石種大薈萃出生背景: 海百合化石,就是一種名叫海百合的動物的形骸化石 海百合生長於4.5億年前,比恐龍時代還要早2億年,算得上史上最早的生物了。
  • 地大逸夫博物館動態展示地球內部的「秘密」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火熱的火山熔巖流噴出地表,滾滾的火山灰直衝雲霄,巖漿流宛如一條火紅的瀑布沿著山體流動,冷卻形成火山巖塊,而火山灰則被風帶向水岸方向……1月8日,記者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三樓看到,
  • 定級了,國家三級博物館!
    近日,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綦江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據悉,綦江博物館是重慶市第六批「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綦江唯一一家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以展示僚人文化為特色的博物館。
  •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展出國寶級巨型海百合化石
    隨著化石修復技師小心翼翼地剝去圍巖,一朵朵直徑達半米左右的碩大「花朵」呈現在人們眼前,朵朵「巨花」和纏繞盤旋的「莖杆」,構成上百平方繁花似錦的畫卷。而「花朵」上清晰的鱗片狀結構,又表明了海百合的動物特徵,這就是即將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序廳展出的大型國寶級原版海百合化石。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海之光巨鑽(Daria-i-Noor)  姜松評寶:來自於古印度孔雀寶座,世界最大黃鑽石。無價奇珍。  地址:  Tehran, Ferdowsi Ave, Iran  12.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清兩代皇宮,72萬平方米,收藏了180萬件中國文物。
  • 海百合化石的故事
    走進長江文明館自然廳,有一個海百合化石的展覽專櫃,裡面的海百合化石栩栩如生,好像國畫大師筆下的百合花。       海百合是海洋動物,它常年生活在海裡,有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還有石灰質的殼,乍一看長得真像植物。人們這才給它起了一個植物的名字。它是棘皮動物中最古老的種類,全世界現有620多種海百合。
  • 科技研學丨博物館裡尋寶藏、探真知
    這一次,四年級6個班300多名同學,走進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踏上了科技研學之旅。博物館的存在,讓人們得以從全球視野和人類文明的高度反觀身邊的世界。科技類博物館,則將世界和科學的奧秘以一種酷炫、直觀的方式呈現於人前。當科技研學走進博物館,孩子們既能收穫新奇體驗,更被激發出探索宇宙、探索科學的興趣,邁出科學啟蒙第一步。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海百合不僅為古地質環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也是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美其名曰「百合玉」。世界上海百合化石主要集中於德國的阿爾卑斯山和中國,其中貴州出土的海百合化石較系統,多數集中在三疊紀時期,共有10餘種。附底型海百合化石。浮遊型海百合化石。
  • 海百合化石不允許買賣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於飛金陵晚報報導汪先生的海百合化石能不能賣?張定源說,這是因為化石是否有科研的價值、是否珍貴,有很強的「地域性」,比如同樣的海百合化石,如果在一塊盛產地,以往這裡海百合化石的研究已比較詳盡,那麼這塊化石的科研價值可能就不大,珍貴程度也就不高,但是如果在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因為這塊化石的發現,可以將該物種在該地出現時間提前,那麼這塊化石就異常珍稀了。
  • 細數山東六個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下)
    山東一共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上篇文章談了前3家的鎮館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另外的3家。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一為東平漢墓壁畫2007年發現於山東泰安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 青島市博物館《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開展
    《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近日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展。該展覽是是青島市博物館在2021年開年之際,為廣大觀眾精心奉上的一場大型科普探索類展覽。展覽由青島市博物館與北京北大寶石鑑定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全部展品和學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