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共6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上篇文章談了前3家的鎮館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另外的3家。
山東博物館
鎮館之寶一為東平漢墓壁畫
2007年發現於山東泰安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鎮館之寶二為紅陶獸形壺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仿生陶器的紅陶獸形器,在新石器時代發現的陶器中較為罕見,雖然是實用器,卻造型生動,不失藝術情趣,是5000年前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也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獨特的代表。
鎮館之寶三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西漢)
1972年4月10日發現於臨沂銀雀山漢墓。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其人其書有無的千古之謎,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1世紀初,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年)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煙臺市博物館
鎮館之寶為秦嵌銅詔版鐵權
這件鐵鑄的半球形平底鐵權,底徑24.7釐米,高20.5釐米,重32.5公斤,頂部為半環形鼻,形似如今的秤錘。權側嵌銅詔版,長11.08釐米,最寬處8.5釐米,上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文字,計40字,大小錯落,全文為: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此權是研究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重要實物資料。
濰坊市博物館
鎮館之寶一為唐代鐵佛
這尊鐵佛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唐代鐵佛中年代最早、佛體最大的一尊。鑄於隋末唐初,原供奉於濰縣鐵佛寺中,後隨時代變遷,被深埋地下。1978年重見天日,存放於濰坊市博物館。
鎮館之寶二為清鄭板橋《峭壁蘭圖》
此畫是鄭板橋傳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畫面左上角是大面積的懸崖峭壁,於石縫間畫蘭草五叢,右下角畫散石一組,蘭花兩叢,蘭花的出塵之美與峭壁的古樸凝重相得益彰。題畫詩「峭壁蘭垂萬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無私意,分別高低世為何」,借物喻人,表達了對人世不公的反思與追求平等的渴望。